在政府標案的評選會現場,委員最常挑戰的一句話就是:
「你們的 KPI 數字不夠亮眼,看起來沒什麼企圖心。」
很多團隊的回應,不是過度保守、就是亂吹數字:- 太保守 → 被嫌「沒誠意」,直接失分。
- 太膨脹 → 做不到,最後驗收卡關,甚至賠本。
事實上,關鍵不是 報多少數字,而是 如何設計一個能保底、又能加分的 KPI 結構。
案例:委員質疑 KPI 太少
委員問題:「你們的 KPI 只有 500 人參與?這樣的規模真的能展現政策效益嗎?」
❌ 錯誤回答
- 「我們覺得 500 人就不錯了。」(顯示沒企圖心)
- 「數字再多也沒用,重點是品質。」(和評分邏輯對立)
後果:委員會認為你「量體不足,和預算不相符」,分數直接被打低。
✅ 加分回答
- 「500 人是我們的必達數字,確保如期完成;同時我們規劃了異業合作與數位推廣,有機會把觸及放大到 1,500–2,000 人。」
這樣不但保證可交差,還展現出更多可能性。
權衡原則:三層思維
1.基本盤(必達值)
- 保底 KPI,必須確保做到。
- 例:500 人參與。
2.進取盤(目標值)
- 稍微積極,提升競爭力。
- 例:1,000 人(透過異業合作、線上推廣)。
3.延伸盤(政策值 / 潛力值)
- 展現「政策效益」,不一定列為合約 KPI,但可在 Q&A 加分。
- 例:2,000 人觸及(含跨平台、媒體曝光)。
這樣設計,既不會「保守到失分」,也不會「膨脹到交不出來」。
如何在 Q&A 適切說明
當委員挑戰「數字太少」時,可以這樣回答:
- 先承認政策期待
「感謝委員提醒,確實 KPI 需要和政策期待相符。」 - 再說明限制
「在合約資源與時程下,我們設定的基本盤是 500 人,這是能確保交付的數字。」 - 最後提出延伸效益
「同時我們規劃了異業合作與線上推廣,有機會放大到 1,500–2,000 人觸及。」
這樣的回答:
- 不會讓委員覺得「沒企圖心」。
- 也讓承辦知道「不會亂開支票」。
小結
在政府計劃裡,KPI 不是單純的數字,而是「信任感」的展現。
- 基本盤:確保如期交付,避免賠本。
- 進取盤:展現企圖心,提升得分。
- 延伸盤:連結政策效益,加分卻不會造成風險。
一句話總結:
「不要只開一個 KPI,而是設計三層說法,既能保底,也能亮眼。」
下一篇預告:
我會分享 「簡報 Q&A 的應答術 — 如何應對評審的尖銳問題?」許多團隊在 Q&A 被問倒,不是因為專業不夠,而是因為沒有準備好 如何回答尖銳問題。
#政府計劃 #專案管理 #KPI設計 #評選會 #Q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