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部門也缺工?
你知道嗎?台灣公部門的離職率逐年上升,而報考人數也在下降。
曾經人人嚮往的「鐵飯碗」,為什麼反而成了許多年輕人最想逃離的地方?這篇文章,我想跟你說說,我在公部門的真實經驗與觀察。
但在經歷了疫情支援、登革熱噴藥、地震諮詢與風災賠償審核後,我開始質疑:這份「鐵飯碗」真的是我要的嗎?《在新冠肺炎、登革熱、地震及風災期間,公部門做了什麼?》
更讓我驚訝的是,不只我有這樣的想法,身邊也有不少同事選擇離開公部門。甚至在新聞上,我看到「公部門流動率升高」、「報考人數逐年下降」的討論。為什麼曾經被視為最穩定的職涯,如今卻成了年輕人想逃離的地方?
公部門的現象:流動率逐年攀升
很多人以為「考上公務員就等於一輩子安穩」,但實際情況卻不如想像。
- 有些人考上半年就離職,因為工作內容與想像完全不同。
- 也有人覺得「安穩」背後的代價太大,選擇回到私人企業。
- 而且,報考人數也不再像過去那麼踴躍,甚至逐年下降。
這些現象都在提醒我們:公部門不再是傳統印象中的「輕鬆穩定」,而是一份需要高度承擔的工作。
為什麼很多人選擇離職?
1. 上級長官壓力
在公部門,層層的行政體系讓指令一層層往下壓。有時候,即使覺得某些規定不合理,也只能照辦不誤。這種「不能質疑,只能執行」的氛圍,讓許多年輕人感到窒息。
2. 業務外加,永遠超出職務說明
名義上是某個單位的專員,但實際上,除了本業,還要支援不相關的任務。像疫情時期接聽防疫電話、安排防疫旅館;登革熱期間要上街噴藥;颱風過後還要支援區公所審核災害補助。這些工作大多臨時、緊急,卻也佔據了大量時間與精力。
3. 面對民眾的壓力
服務櫃檯是第一線,民眾的焦慮、憤怒甚至謾罵,往往全都傾瀉到基層公務員身上。很多時候,問題不是我們能解決的,但民眾只在乎「是否能解決?」。這種日復一日的情緒壓力,真的很消耗心力。
4. 升遷制度僵化
在私人企業,你努力、表現出色,可能會被看見並得到升遷機會。但在公部門,升遷更多是「靠年資」,年輕人要等上好幾年才有機會往上。努力和成果,往往不成正比,正職如此,更別說萬年不調薪的約聘雇人員了。
5. 安穩的背後,是能者多勞
在薪水只分學歷、年資而非能力的制度下,很多人不想攬責任與業務,更別說精進自己。反正做的事情多與少,都是一樣的薪水,那我幹嘛努力?反而事情少,才更好。
努力的人,在這裡大多都是被欺負的、吃虧的,而坐享其成的人比比皆是。時間久了,心裡多少會不平衡,自然就無法再單位久留。
公部門 vs 私人單位:差異在哪?
看似「鐵飯碗」的保障,其實伴隨著更多的束縛與限制。
我用表格整理出一些差異,讓還在思考的人能更清楚:

公部門 vs 私人單位:差異在哪?
你是否適合公部門?
依據我在這裡5年的經驗,我認為:
- 公部門適合的人,是能接受制度、耐得住規則、追求穩定而不是挑戰的人。
- 如果你想快速成長、喜歡自由與創新、想嘗試不同挑戰,公部門可能會讓你失望。
就像我自己,在經歷這些任務後,我更確定自己不適合待在公部門。因為我渴望的是自由度、挑戰性,以及能夠發揮創意的空間。與其勉強留在「安穩卻不適合」的環境,不如轉身去追尋更契合的方向。《從實驗到品牌經營:我的職涯探索》
很多人夢想著「只要考上公務員,人生就穩了」。但穩定並不等於幸福,也不一定代表適合。
如果你正在考慮報考公職,我想分享一句話:與其問「公務員好不好」,不如先問「這份工作適不適合我?」
👉 你身邊有親友在公部門嗎?或是你自己曾經待過?
他們的故事是不是跟我一樣,和想像的「鐵飯碗」很不一樣呢?
留言分享你的故事吧,讓更多人知道有關鐵飯碗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