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無法改變環境時,挑戰在於改變自己。」
“When we are no longer able to change a situation, we are challenged to change ourselves.”
—— 尋找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說 (維克多·弗蘭克 Viktor Frankl)
人生有時候就像一場難走的旅程。
不如意的事情接二連三,計畫不如預期,感情不如想像,努力沒有回報。當挫敗感襲來,我們很容易把矛頭指向外界:怪父母給的不夠、怪社會資源不足、怪政府無能、怪朋友不挺。
但你可曾發現,即使別人再怎麼幫你,終究都有限?
因為真正能決定你要不要從低谷裡站起來的人,只有你自己。
人生不如意時,請先記得:拯救自己,才是真正的開始。

抱怨很容易,改變很難
當我們陷入不如意時,抱怨往往是第一個反應。
因為抱怨比行動簡單,也能暫時卸下責任感。
可是,抱怨再多,現實並不會因為我們的聲音而改變。
父母的能力有限,社會的結構複雜,政府的運作遲緩,這些都不是你能完全掌控的。
而當你長期把注意力放在這些不可控的地方,人生就會陷在「無能為力」的迴圈裡。
真正的力量,不是來自抱怨,而是來自於把注意力收回,問自己:「那麼,我能做什麼?」
別人能幫你,但幫不了一輩子
有些人可能真的會伸手拉你一把:朋友的支持、師長的指引、家人的援助。
但這些幫助,頂多是暫時的漣漪,推你前進一小段距離。
如果你沒有自己學會游泳,終究還是會在下一次浪潮裡掙扎。
金錢的課題如此,有人給你一筆錢,也解決不了你不會理財的根本;
感情的課題如此,有人暫時陪你,也彌補不了你內心缺乏安全感的空洞。
真正能改變命運的,不是別人,而是你願不願意開始為自己負責。
別人給的幫助,只能成為助力;你自己的覺醒,才是轉機。

專注在自己,才有真正的改變
當你開始把注意力放回自己,事情就會慢慢不同。
你會意識到,不如意的根源,很多時候來自於自己沒有調整。
- 金錢的匱乏,或許來自於花錢的習慣與理財的態度
- 感情的困境,或許來自於你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設立界線
- 工作的停滯,或許來自於你沒有持續學習,沒有累積新的能力
這些問題,的確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但它們也都能從今天開始一點點改變。
當你願意把焦點放在自己能控制的部分,你就會發現:你並不是全然無力,而是還有空間去選擇。
拯救自己,從行動開始
真正的拯救,不是停留在想法裡,而是從行動開始。
哪怕只是很小的動作:開始記帳、讀一本書、設定運動目標、主動和人溝通、寫下一個短期計畫。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卻會累積成你從谷底翻身的力量。
因為行動才會帶來真實的改變。
當你願意為自己做點什麼,你的人生就已經開始轉動。
所以,人生不如意時,與其等待誰來救你,不如先問自己:
「今天的我,可以替自己做一件什麼事?」

📝 重點整理|不如意時的自救法則
- 抱怨很容易,但抱怨無法改變現實
- 別人能幫你一時,卻幫不了一輩子
- 專注在自己能控制的部分,才有真正的轉變
- 拯救自己,不是口號,而是從小小的行動開始
💌 小提醒
不如意的時候,誰都想要一個能立刻解救自己的人。
但請記住:沒有人能替你走完你的人生。
別人能給你一盞燈,但點燃它、帶著它往前走的,是你自己。
與其怨嘆為什麼沒人幫你,不如從今天開始,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
從一個小小的選擇開始,從一個簡單的行動開始,讓自己成為自己最可靠的依靠。
因為啊,人生不如意時,最能拯救你的人,永遠都是你自己。
歡迎加入我的Discord,有專屬的樹洞空間可以私訊找我聊聊,記得先領取身份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