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錄音室,玻璃窗上映照著一抹柔和的晨光。桌上擺放著厚厚的訪談資料,還有一杯冒著熱氣的咖啡。朱楚文,這位曾經叱吒新聞一線、站上數千人論壇舞台的主持人,坐在麥克風前,笑容溫婉卻帶著一種歷練後的自信。
她的聲音不急不徐,卻能牽引出一段又一段驚心動魄的場景:從高中辯論社的熱血時光,到新聞主播台的臨危受命,再到國際論壇上與世界級巨擘的正面交鋒。這一路的歷程,讓她逐漸提煉出一套屬於她的「提問與回應心法」。
而這些心法,不僅適用於職場,更能滲入生活,影響人與人之間最細微的互動。
一、從十萬個為什麼開始的好奇心
朱楚文的故事,要從她童年的「十萬個為什麼」說起。
小小的她,總是緊追著母親問個不停:「為什麼天空是藍的?為什麼水會流?為什麼人要上學?」母親索性買下這套厚重的百科全書,盼著能暫時堵住女兒的疑問。
但事實上,那反而成了她探索世界的第一把鑰匙。
到了高中,她在熊女辯論社找到了另一片天地。辯論場上,燈光炙熱,她與隊友揮舞著滿是筆記痕跡的資料,一次又一次迎戰各地的勁旅。辯題從「總統制還是雙首長制」到「是否應該設立色情特區」,每一場比賽都逼迫她在短時間內蒐集龐大資料,並迅速組織成有力的論點。
她笑著回憶:「那時候,我幾乎把週末都花在圖書館裡。印好的資料不只是要讀,更要批註,甚至拿紅筆寫下『不合理』、『邏輯矛盾』,就像在跟作者爭辯一樣。」
這些訓練,讓她學會了兩件事:勇敢提問,還要懂得回應。

二、臨危受命的諾貝爾訪談
真正的考驗來自她成為記者後的一次「臨危受命」。
那天,本應由一位資深主持人負責的專訪臨時出狀況,台上空缺,卻迎來一位重量級嘉賓──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距離訪談只有不到一天,她必須用英文完成全程。
「當下真的快暈了,」她坦言,「我立刻打電話給台大財經系的朋友,狂補基礎知識,再把能找到的資料全部印出來,一頁頁啃。」
她形容那一夜像是在戰場上挑燈夜戰。厚重的資料堆成小山,她紅著眼睛逐字閱讀,腦海裡同時模擬對方可能的回答。當清晨的陽光透進窗簾縫隙時,她知道自己沒有退路,只能硬著頭皮上。
舞台燈光打下的瞬間,心跳如鼓。但她告訴自己:「楚文,你已經準備過了。深呼吸,就去對話吧。」
結果,那場訪談順利完成,甚至獲得現場觀眾熱烈掌聲。自此,她更加篤定:只要掌握提問與回應的邏輯,就能與任何人對話。

三、緊張,是突破的徵兆
她坦言,自己並非天生鎮定。曾有一次,她受邀專訪「新興市場教父」莫比爾斯。對方的公關提前送來他所有著作、甚至連漫畫版傳記,還叮囑她這場訪談至關重要。
「本來還不緊張,但越看資料越心慌,特別上網一查,發現他都是上CNN、BBC這種級別的媒體……」她笑著搖頭,「那一刻真是手心冒汗。」
可她沒有逃避,而是自我對話:「楚文,你之前訪問過商品大王羅傑斯了,這次也行!」
她明白:緊張不是失敗的徵兆,而是突破的起點。
當緊張成為日常,舞台再大也不過如此。從一千人到三千人,從羅傑斯到莫比爾斯,焦慮終會被經驗消解。
四、提問的藝術:破題、連結與方向
「人與人的對話,往往是從一個問題開始的。」朱楚文說。
但問題並非隨便拋出就好。她提出了「破問題追謝」的法則:
- 破題 ——先從共通點切入,創造連結。無論是衣服顏色、共同產業,甚至只是關心天氣,都能讓距離縮短。
- 問題 ——避免否定式提問。「你不覺得…」往往帶著質問意味,容易讓對方感到被挑釁。
- 追問 ——在對方回答後,循著邏輯繼續深挖,展現真誠的關注。
- 謝謝 ——用一句感謝收尾,讓對話留下溫度。
她強調:「好的提問要有方向性。若只是『你怎麼看?』這樣模糊的問題,對方常會不知所措。」
因此,她借鑑麥肯錫的三角邏輯,提出 Why → Why so → So what 的三連問法:
- Why: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主張?
- Why so:依據是什麼?數據還是經驗?
- So what:若如此,對未來有何影響?
「只要用這三個問題,你就能聊不完。」她笑著補充,「光是一個主題,就能衍生出十八種提問。」
五、回應的心法:高情商的智慧
如果說提問是開啟對話的鑰匙,那回應則是維繫關係的橋樑。
朱楚文提醒:真正高明的回應,不是辯倒對方,而是贏得人心。
她曾在辯論社看過太多人因「勝負心」而逞口舌之快,最後雖贏得比賽,卻輸掉人緣。職場上更是如此──若總是以「駁倒」為目標,只會讓同事疏遠、上司不安。
因此,她在課程中設計了七大回應模板,幫助學員面對各種情境:
- YES-M 法:拒絕長官的工作卻不傷關係。
- 1+1 法:讓聊天不冷場,甚至化解尷尬提問。
- 3C 法:被質疑時,提升格局而非爭吵。
- STAR 法:把辛苦經歷說成有價值的故事。
- SCQA 法:清楚回應主管問題,並提出具體行動。
「主管最看重的不是你現在的能力,而是你是否讓他放心,是否值得託付未來。」她引用丈夫在科技業的例子:回應得宜,升遷自然加速。
六、練習,是唯一的捷徑
口語表達像是肌肉記憶,不練就會生疏。朱楚文常建議學員:
- 對鏡子練:模擬真實情境,調整語氣與表情。
- 錄影自檢:看自己說話時是否咬牙切齒,是否自然流暢。
- 角色扮演:與同事、朋友互演上司與下屬、客戶與銷售員,從模擬中磨練臨場反應。
她甚至鼓勵善用 AI:「把情境輸入,讓 AI 幫你生成答案,再自己練習說出來。」
她強調:「光知道理論沒用,唯有反覆練習,才能在真正被點名時,不慌不亂地開口。」

七、看懂「局」:職場的戲劇理論
在職場上,朱楚文認為「看懂局」至關重要。
她舉例,一位新人誤把客戶當「麻吉」,在場合上抱怨公司制度,結果不僅失了客戶信任,也讓主管大怒。問題不在話本身,而在於「沒看懂局」。
她提醒:「每個場合都是一齣戲,你必須知道自己是主角還是配角,什麼時候該說什麼台詞。否則再真誠的話,也可能說錯地方。」
八、提問與回應的最終價值
對朱楚文來說,提問不是為了展示聰明,回應也不是為了爭輸贏。它們的共同目標,是建立信任、創造連結,讓彼此的價值被看見。
她語帶堅定地說:「一個人的執行力,決定他現在的薪水;但一個人的回應力,決定他未來的升遷。」
這句話,如同她多年走過新聞、主持與培訓的體悟,簡單卻鏗鏘。
精選金句
- 「緊張不是失敗的徵兆,而是突破的起點。」
- 「好的提問,要有方向性;模糊的問題,換來的只是模糊的答案。」
- 「高情商的回應,不是辯倒對方,而是贏得人心。」
- 「主管看重的,不只是現在的能力,而是你是否讓他放心。」
- 「執行力決定現在的薪水,回應力決定未來的升遷。」
- 「每一場場合都是一齣戲,看懂『局』,才知道該說什麼台詞。」
- 「問與答,是關係的鑰匙,也是影響力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