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場對話,看見👀

這幾天,跟朋友閒聊時提到了U型理論,這讓我想起多年前曾上過這個課程,但說實話,我對它並沒有做過多深入的研究,知道它是一個關於組織變革的理論,聽起來很酷,但當初的我沒有場域可以用到。
因為這次對話,我好奇搜尋有關U理論的資料時,一個靈感突然在我腦中成形,U型理論的架構,感覺和我每天在教練工作中使用的「認知行為療法(CBT)」驚人地相似!
我不是U型理論的專家,也無法從學術角度對它進行深層次的探討,我只是從一個引導師和教練的視角,看到這兩個不同領域的理論,在最底層的「骨架」上,竟然如此一致,這份意外的發現,引發了我與AI的一場深度對話,也讓我對「融會貫通」這個詞有了更深刻的體悟。
也許是引導師和教練的直覺與經驗,看見理論的共通點,我在一對一教練會談長期使用CBT中,對這種改變的流程非常清晰:
* 察覺那些帶有負面情緒的「自動化思考」。
* 挑戰這些想法,重新評估它們的合理性。
* 重新建構一個新的、更健康的信念,並採取行動。
而當我對照U型理論時,發現它的三個階段也是一樣:
* 放下舊有判斷(Sensing):等同於CBT中的「察覺」。
* 連結內在智慧(Presencing):等同於CBT中的「挑戰與重構」。
* 實踐與創造(Prototyping):等同於CBT中的「行動」。
所以我發現,無論是引導個體走出情緒困境,還是推動組織進行大規模變革,從「放下」到「看見」,再到「行動」,似乎是所有有效改變的共同模式。
這讓我感到無比興奮!😍
原來,很多基本的哲學概念,並非只適用於個人心理,它更是一個跨領域的普世法則。
🎈另外,我的肢體開發課程,似乎可以填補理論的抽象

U型理論的「臨在」階段,對許多人來說依然過於抽象、它要我們「放下頭腦」,「連結內在智慧」,這要怎麼做?
這時,我立刻想到我學習多年的「肢體流動與開發」,我是一名教練也是舞蹈療育師,我喜歡沉浸在跟身體的工作中,因為我深知身體擁有巨大的智慧,很多時候,當我們的腦袋卡住時,身體會給出最誠實的回應,也能更認識自己。
這篇文章不是為了證明我對U型理論有多懂,而是想分享我的發現和真實體悟。
有時候,我們不需要將所有理論都學得精通,只要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深耕,將一個理論融會貫通,就能夠以此為基石,去連結、理解其他看似無關的知識。
真高興能透過這趟探索,將我所深愛的 #CBT、我所鑽研的 #肢體開發,與 #U型理論 做了完美的結合,這讓我相信,真正的改變,是思想、身體與行動的同步。
所以我的結論是,如果我們正處於人生的瓶頸,或是團隊的轉型期,或許不需要找到一個全新的理論,而是從我們最熟悉的工具出發,再去探索那些其實工具的連結進行迭代與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