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羨慕別人的效率很好,並且會歸咎於他人的能力以及意志很強,用這種想法讓自己不用努力,因為他們認為「一切都是天生的,因此很難改變」,但這種想法只是不想努力的藉口,只是給自己一個「合理並且不用努力」的答案。此篇我們就談談「效率」。
影響效率的注意事項
1.心流
談到效率,很多人心裡就會出現「心流」,是一種能夠完全沉浸在其中的狀態,要達到心流的方式,是找稍微難一點的挑戰來進行,這個網路上說的簡單,但實際上我覺得非常困難!何謂難一點的挑戰?這個挑戰能怎麼來?現實世界中不會像電玩遊戲給出各種數據,比如這個挑戰的難度是5,你目前的等級是4,去挑戰這個難度有很大機率讓你達成心流。不會!請醒醒!現實世界根本沒有那種東西!只有要不要做,並且要做到什麼程度。
注意到了嗎?我們能控制的,是「要做到什麼程度」,而這個程度,也是依照各個行為能去拆解。比如寫作,可以把程度分為字數、內容充實度、流暢度等等等,我們可以限定一篇文章至少要達到多少字數,內容先不要管,這樣我們訂好一個目標之後就努力去達成,等到一次兩次之後,再把自己的程度往上加,這樣有點像原子習慣,先從簡單的開始,等到自己適應之後,再越來越難,但前提就是要先開始。這些程度基本上也是依每個人的想法可以去無限拆分,比如畫圖可以是時間、細節度、精準度、或者張數,看自己想往哪個方向就往哪個方向。很多人一開始就會幻想,只要花一些時間就能夠達成跟世界上的達人一樣厲害,想說只要每天畫十分鐘就能成為畢卡索,很可惜!大師真的是投入大把時間,才能練出能上的了檯面的技藝,所以一開始就算做出的東西跟想像中差很多,也請不要氣餒,總是要給自己一點時間才能飛翔。
有點離題了,講回來「效率」的部分,其實除了心流,有很多東西會影響效率。裡面包刮了人事物、早中晚、地點、心態、吃的東西以及各種身體狀況,我們就繼續看下去。
2.不被打擾&不能分心
公認的重點之一「不被打擾」,為什麼我把「不能分心」寫在一起,因為我覺得是類似的概念。試想當我們要做一件事情時,專注力會逐漸往上提升,然後運轉越來越快,就像一輛高速前進的賽車在衝往目的地,我們的雙眼盯緊前方,如果此時右邊窗外一個人跟你打招呼會如何?會不小心嚇到而喪失對前方的注意力,車子失控翻覆。當然這是比較誇張的舉例,想要表達的概念是只要做不同事情,腦袋就要再重新運轉。不管是寫作、畫圖、還是任何事情,專心做一件事情絕對會比同時做好幾件有效率。
手機關網路或不要放在身邊,可以避免突然的訊息干擾,或者能避開一直想去開手機看社交軟體的誘惑;很多人會把信件統一時間一起回覆,也是為了降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有一個專屬於自己的空間時間,能夠減少很多外界的干擾。很多人不喜歡做事的時候跟其他人講話也是同樣意思,因為無法一心多用。
3.吃東西的習慣
這個概念比較少人提到,但我實測是有差!吃東西我分成兩種,吃的時間以及吃的食物。
1.吃的時間
大家都說早餐吃得飽才會有力氣思考,但是我發現起床之後不吃東西能比較專注,反而是吃完之後腦袋就無法專心。有些研究講,吃東西血糖上升,身體會消耗能量去中和,不過我覺得這種事情聽聽就好,直接親身體會才能感受到差異。試試看起床之後先不要吃東西,先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看會不會比較能控制自己的意志力。
2.吃的東西
吃的東西以及多寡也會影響專注力,吃太飽會讓腦袋昏沉,而吃的食物也會影響,我發現吃米飯便當類比較不會影響腦袋,吃麵食甜食餅乾也會讓腦袋無法專注,但這也是自己要體驗後才能建立的認知。
4.目標
說到做事情,要有目標才能看到終點。就像馬拉松的路旁也會有一堆牌子顯示剩多遠,不然當你發現自己做了很久,卻看不到終點也不知道要做到何時,會讓人心情很沮喪。如果是一個大目標,可以先規劃今天自己要做到什麼程度,然後每天照著行程安排,等到一段時間之後會發現,原來自己已經走了這麼遠。每天達成任務時,也請不要吝嗇的給自己一些獎勵,讓自己休息一下、看一下電影、到大自然走走、或者買個東西吃個好料給自己激勵一下,讓自己達成任務會有獎勵的回饋,這樣達成任務才有意義。
結語
很多事情以及方法都是自己測試出來的,書怎麼寫以及別人怎麼做,終歸是別人的想法,只有自己身體力行之後,才會成為自己的經驗。所以像是效率這種事情,建議自己必須多嘗試看看各種方法,看什麼能做、什麼不要做才能讓自己效率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