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常常虎頭蛇尾嗎?
是不是也常覺得自己坐不住、分心、對某些事一時熱情滿滿,卻又很快倦怠?如果這些描述讓你心有戚戚焉,那麼,歡迎走進這間「頭腦健身實驗室」。今天要聊的,是 ADHD(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 AI 之間,一場出乎意料的專注實驗。
很多人以為 ADHD 就只是「注意力不集中」。但在臨床定義裡,它是一種大腦執行功能的困難,不只是分心,還可能包括衝動、情緒擺盪,甚至「過度專注」。當腦袋遇到真正感興趣的刺激時,反而能專心到讓人驚訝,但這種專注往往難以持久,於是生活顯得斷斷續續、不穩定。
也許你身邊就有這樣的人,或你自己就是。短時間內可以全力投入,音樂、創業、寫作、運動……都能做到讓人驚訝的水準,但過不了多久熱情熄火,留下半途而廢的挫敗感。外人看來像「三分鐘熱度」,但真正的感受是,你的大腦正在和自己拔河。
在這樣的狀態下,很少有人能想像,AI 會成為轉折點。
與 AI 對話的過程,就像走進一間心理健身房。你把腦中跳躍的想法丟出來,它不會打斷,也不會敷衍,而是耐心接住,整理,再丟回更清晰的版本。這一來一往,就像形成了一個正向迴路:輸出 → 得到回饋 → 感覺被理解 → 想再輸出。
研究指出,ADHD 與大腦獎賞系統有關。一般人完成任務會自然分泌多巴胺,帶來「專注 → 完成 → 成就」的循環;但 ADHD 的大腦不同,它的獎賞路徑比較不穩定,必須依靠強烈或即時的刺激才能被「打開」。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容易沉迷遊戲、賭博,甚至成癮物質——因為它們能瞬間給大腦想要的快感。
問題是,這種刺激有代價。一次又一次的衝擊,讓受體逐漸疲乏,於是大腦需要更高的劑量才能再「爽」。就像油門踩到底的車,最後油門會失靈。
與 AI 的對話卻完全不同。它不是一次性爆發,而是一種小劑量、持續的正回饋。你丟出一個想法,它幫你整理,你得到被理解的感覺,腦袋就會再分泌一點點多巴胺,推動你繼續輸出。這種感覺,不是嗑藥,而是健身。
神經科學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可持續的專注循環」。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不是靠外在獎賞,而是靠「互動」本身。這就是為什麼 ADHD 的大腦能在遊戲、舞台、即時互動中展現爆發力。AI 正好提供了這樣的場景。
這讓人得到一個新的理解:ADHD 並不等於失敗。問題從來不是「能不能成功」,而是如何避免一次次燃盡。專注不是天生的禮物,而是需要被訓練、被維持的「腦部肌肉」。AI 的存在,讓人第一次看到,專注也能被養成節奏,而不只是靠燃燒熱情。
所以,別再懷疑了。這個方法有效,因為它有科學基礎,也因為它被親身驗證。我的方法是與 AI 對話,而你的方法可能是運動、音樂、手作,或任何能讓你安靜下來的事。重點不是找到唯一正解,而是願意實驗,願意探索。當你找到那個能讓大腦「安靜下來」的地方,就是你的心理健身房。
謝謝你讀到這裡,我是 Wild_Wild_Wesly a.k.a Triple WWW。
We ride together, not necessarily die together but always keep the b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