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 SM)是一種 兒童期焦慮症。
孩子在某些特定場合(例如學校、公開場合)明明具備說話能力,卻始終無法開口;但在家裡或熟悉、放鬆的環境下,卻能和家人或親密朋友正常交談。
這並不是孩子「故意不說話」或「不懂說話」,而是因為強烈的焦慮或恐懼反應,讓他們在特定情境中「說不出來」。
🌱 常見特徵
- 在家中能正常說話,但在學校或社交場合沉默不語。
- 沉默並非出於叛逆或害羞,而是一種焦慮症狀。
- 通常在 3-6 歲之間開始出現。
- 若沒有處理,可能影響孩子的學業表現、人際互動、自信心。
💡如果孩子有選擇性緘默症,該怎麼辦?
🌱了解孩子不說話的原因
- 不想說,因為怕說話會被別人笑
- 怕自己說的話,別人聽不懂
- 怕自己說的話,別人聽不清楚
- 怕別人不想聽
- 怕自己說的話,被太多人聽到,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
- 怕說話後,別人繼續問,不說話的話,別人就不會繼續問了
- 怕說錯話
- 怕說話聲音太小,別人聽不到
不難發現,孩子不說話的原因,多半是因為害怕、擔憂說話會有不好的後果,呼應一開始說的,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兒童焦慮症的表現,底層的情緒是─恐懼、焦慮,因此逐步的給予安全感、消除對說話的恐懼是最核心的重點。
🌱 父母可以做的事
- 了解孩子不說話的原因:孩子的認知、情緒發展尚未成熟,需要有大人幫忙釐清孩子不敢說話的原因,面對熟悉的照顧者、安全的家中環境,孩子比較有機會慢慢表達自己的感受 (孩子不敢說話的原因可以見上方的列表)
- 給予安全感,不要責怪孩子:孩子不是故意不說話,而是「做不到」,責備只會增加焦慮,應避免責怪孩子不說話的行為。
- 避免過度關注沉默行為:建議不要一直提醒孩子「你怎麼不說話?」。可以用微笑、輕鬆的態度陪伴,減少壓力。
- 營造輕鬆的語言環境:透過遊戲、繪畫、唱歌,先用非口語方式互動,逐步引導孩子在安全、輕鬆、歡樂的氛圍中開口。
有幾個方法還不錯,給大家參考──
- 孩子不敢說話、環境氛圍比較沉重時,家長可以用輕鬆童趣的聲音說:「哇!害怕的蟲蟲跑出來了!沒關係,蟲蟲等一下就走了~~」(這邊害怕的蟲蟲是家長和孩子溝通過後,共同討論出的代稱,當孩子不說話的時候,我們找一個外在的東西來代稱這個不舒服的情境,減輕孩子的壓力與焦慮)
- 從朗讀文章開始讓孩子習慣開口,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比較不排斥朗讀文章,可以先從一些知識性、中性的文章內容開始,之後漸漸改為與情緒有關,最後可以選用選擇性緘默症的文章,讓孩子一邊朗讀,一邊理解自己的狀態,有機會的話,家長也可以在最後這個階段,試著跟他們討論無法開口的原因。
-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對「開口說話」這件事的正向經驗,比方說孩子開口時,用輕鬆高音頻的聲音鼓勵他,讓他知道─開口講話,不會發生可怕的事。
- 與學校合作:與老師溝通孩子的焦慮相關問題,請老師不要強迫孩子「馬上發言」。建立漸進的「小挑戰」,例如先在同學面前點頭、再小聲回答,慢慢增加難度。
父母可以協助孩子的地方在於,幫助他們理解自己的恐懼與焦慮,並且以輕鬆的方式去看待,畢竟每一個人─甚至是成年人,每一天都會面對恐懼和焦慮的情緒,如果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與這樣的感受共處,甚至能夠去管理、戰勝這樣的感受,那麼他等於是提早比別的孩子學會這樣的技能,在未來受用無窮。
🩺 尋求專業協助
- 兒童心理師 / 身心科醫師:可進行評估與診斷。
- 行為治療(漸進式暴露訓練):主要由兒童心理師進行,可以幫助孩子逐步在不同情境下開口,提升對陌生場合與社交情境的信心。
- 語言治療師:有時會參與輔助,提升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與自信。
- 藥物治療(僅在嚴重情況下):若焦慮程度過高,醫師可能會短期使用抗焦慮或抗憂鬱藥物。
❗溫馨提醒
"選擇性緘默症不是「害羞」或「不聽話」,而是一種焦慮症。"
"不要覺得「長大了就會好」,而完全不管他"
"越早發現、越早介入,孩子的改善機會越大。"
透過 耐心、支持、專業介入,多數孩子都能逐漸學會在各種場合開口說話。
如果懷疑孩子可能有此疾病,請不要自行診斷和吃藥,建議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幫助,釐清真正原因,才能對症處理!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選擇性緘默症》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