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之惡-病-(四)社會性與環境因素觀點的病(上)
思考「病」的問題,人類的生物性與生理因素是最直觀能感受的層次,也是現今科學儀器最方便量測的層次,所以多數人的思考均停留在這個層次,自然對於「病」的意義與成因就難有更深的認識。
「未知」容易帶來恐懼,只停留在生物性與生理因素層面的思考,對於「病」就會充滿難以理解的困惑,也容易被病的「未知」弄得心裡慌亂,無能為力。範疇二的層次是心理性與情感因素。
情感心傷致病這些想法,雖然在中醫或較為古老的醫學中便有討論,但在科學觀念崛起後,不少內容因無法量測而被視為糟糠棄物,認為有礙精準醫學發展而被捨棄與貶低。
兩場世界大戰後,因戰後內心創傷者太多,還有集中營俘虜的心理創傷恢復問題,使醫學界開始關注心理層面的治療。直至二十世紀晚期,心理與身體之間交互影響的學科才總算確立,陸續更新的健康科普常識使大眾開始接受心理性與情感因素的致病成因,對於「病」也就有更多理解。
但還不夠。
接下去,是我們一般難以察覺,但卻無時無刻在影響我們健康的「病」之因素。
範疇三:社會性與環境因素。是個體所嵌入的更大系統的影響。
主要方面有:
●社會決定因素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SDOH):全球性的健康不平等現象無法用生物學解釋。
收入、教育、職業、種族、性別等因素系統性地決定了一個人獲取資源、機會和承受壓力的水平,從而根本性地塑造其健康軌跡。
●關係與文化 (Relationships & Culture):孤獨感被確認為重大的健康風險因素,其危害堪比吸菸。
社會支持則是保護性緩衝。
文化背景塑造了對疾病的解釋、應對方式(如表達情緒還是軀體化)和病恥感。
●環境毒性與氣候 (Environmental Toxicity & Climate):除傳統毒物外,環境噪音、光污染、氣候變化引發的焦慮(生態焦慮)和極端天氣事件創傷,都是新興的社會—環境—心理健康威脅。
當我們以社會性與環境領域的觀點來定義「病」,其觀察重點就不會只看個體的症狀或基因,而是會問:「這個人為什麼在這個時間、這個地方、這個社會結構中生病?」
社會性與環境領域的觀點,揭示的是疾病背後的權力分配、資源不均、環境暴露與文化建構。
而與心理性與情感因素相關性最大的是社會決定因素。
收入、教育、職業、種族、性別等因素,是我們生活中影響自己心理壓力大小的主要來源,也是造成身心紊亂的可觀察成因。
以社會學來說,「病」是社會結構的鏡像。對於社會學的實證觀察,疾病的分布不是隨機分布,而是與社會階層、性別、族群、教育與收入密切相關。
例如:低收入者罹患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顯著高於高收入者。
社會學的疾病觀強調「健康不平等」是制度性問題,而非個人選擇。
當然,既然是社會與心理的相關,在介紹心理性與情感領域時提到的社會心理學,在社會性與環境因素的探討時,自然也有一席之地。
主要範圍是社會互動與角色壓力,如孤立、歧視、角色衝突與社會排斥的心理壓力引發心理疾患。
如孤立感的死亡風險,便與吸菸、肥胖相當。
這也涉及到關係與文化在人類生活壓力中所占有的高影響力。
而在關係與文化面向中,社會建構論是較值得一提的學科。
社會建構論是一種社會學及傳播學的理論,其核心觀點是人們透過互動與協商,共同建構對世界和現實的認知與意義,而非由個體獨立發現與決定。
知識和意義是在社會情境和文化脈絡中被建構出來的,強調語言在社會互動中的作用。
例如,金錢的價值、自我認同感以及技術的發展方向,都可以被視為社會建構的例子,因為它們的意義是透過社會群體的共識與協調而產生。
因此,社會建構論的觀點認為,「病」是文化與語言的產物,其定義與邊界是文化與權力交織的結果。
什麼被視為「病」,取決於社會如何命名、分類與回應。
例如:同性戀曾被列為精神疾病,後來被去病化;注意力不足症則是近代才被定義為「病」。
這涉及到文化價值與醫療權威對於疾病的命名與分類,以及社會回應與資源分配的考量,不同的病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文化,都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評價與認知。
而疾病的「標籤」也會影響個體的自我認同與社會對待其個體的方式。
例如精神疾病患者可能因被汙名化而感到自尊心受損、產生孤立感,甚至被貼上「危險」的標籤,即使疾病康復後仍面臨社會偏見和歧視。
這種社會的負面投射,會加劇患者的痛苦,讓其更難融入社會並重拾正常生活。
另外,這類由環境資訊加諸個體而創造疾病的疾病觀,有門叫文化病理學的學科則專涉此方向的內容。
文化病理學,是將「病理學」的概念延伸至「文化」領域,探討在特定文化中出現的「病態」或負面現象,而不僅限於生物學的疾病。
它探討在特定文化脈絡下,由有機體生活所產生的各種病態或不良現象,可以從生物學或社會學的角度切入分析,研究方式通常是運用社會學的方法來觀察分析,其應用範圍廣泛,可用來研究社會結構、地方文化運作或全球經濟政治過程對地方造成的影響。
例如藉由社會學的方法,觀察和分析文化中的病態現象,如不良的社會習慣、歧視、或全球化對地方文化造成的負面影響。
類似的領域還有醫療人類學。
醫療人類學是從生物文化角度、全球性視野,以及文化差異等層面,深入理解人類健康、疾病與醫療行為的複雜性。
●生物文化視角:醫療人類學結合生物學與文化人類學的方法,不僅關注人類的生理與疾病,更探討文化如何影響健康行為、疾病詮釋與治療方式。
●全球性與在地性連結:它檢視全球化過程如何影響地方健康,以及不同文化下的人們如何理解和應對健康議題,提供跨文化的比較分析。
●理解文化建構的健康:不同的社會文化對於「健康」、「疾病」和「療效」有不同的定義和理解,醫療人類學研究這些觀念的形成,並探討權力、社會位階和經濟因素如何塑造人們的健康觀念。
●實用價值與應用:該領域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人類學的理論,更能應用於改善全球人類的健康問題,提供更具文化敏感性的健康照護方案。
●超越生物學的疾病概念:除了生物層面的疾病,醫療人類學也關注「疾病」在社會文化層面的意義,例如人們如何經驗生病,以及他們尋求療癒的行為模式。
以上介紹可能模糊了些,下面來舉些例子。
相關性最高的,就是文化疾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