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止痛藥反而好得慢?學會愛與和平 就能讓你好得更快!

隨著運動風氣盛行,近年來針對這龐大的傷害族群,發展出了一套傷害處置及預防的措施。根據傷害發生的類型與時間點,分為急性傷害與慢性傷害
這次360要帶大家認識基本的運動傷害處理。以及更重要的是如何預防傷害!今天要先跟大家分享
2020英國運動醫學期刊最新發布的「【PEACE & LOVE】急性運動傷害處置」✨如:急性腳踝扭傷、急性背部肌肉拉傷、各種撞傷、瘀傷等,首要之急在醫療人員或緊急救護員判斷確認排除骨折、大量出血、或是腦震盪等重大危害後。剩下以軟組織損傷為主的傷害處理。就讓我們來解析每個英文字母代表的意義,同時簡介如何實際運用以及可能存在的迷思破解。

✨受傷後不要緊張、冷靜「和平(PEACE)」的開始處理你的傷勢
❤️P=Protect 保護組織,讓受傷組織休息
1~3天內盡量不負重,稍微限制關節動作,可減少近一步的出血及腫脹的情形,避免更進一步的傷害。❔迷思:過度休息會影響組織的功能與再生,請以「不會痛的動作」開始慢慢活動,嘗試從被動動作開始,慢慢轉為主動的動作。
🧡E=Elevate 提高受傷部位/肢段
將受傷的肢段用被動的方式抬高於心臟,可幫助組織間液逐步回流至心臟,雖然沒有太多研究證據證實,但因為其風險低且臨床上的確可顯著改善腫脹的情形,還是可以考慮使用此技巧
💛A=Avoid anti-inflammatory modalities 避免過度使用消炎輔助物品(消炎藥/冰敷)
研究發現消炎藥物雖可抑制急性期的發炎反應,但對於長期的組織癒合與再生卻有負面影響,冰敷部分效果僅為止痛與暫時性神經麻痺,對於長期的組織再生、血管新生、纖維再生會有負面影響,可能延緩復原速度或導致生成不成熟的組織纖維。❔迷思:不要過度吃消炎止痛藥及冰敷,隨時觀察組織情況,大約在受傷後48hr,疼痛狀況、腫脹情形已經被顯著控制,便可暫停這類型物品的使用。
💚C=Compress 將出血部位做外部加壓
透過繃帶或是貼紮等外部加壓,可有效抑制持續性的,血管內或是組織內出血情形,但要注意即便是透過繃帶加壓,仍要維持該部位正常的關節活動度,而非一味地加壓纏緊。
💙E=Educate 教育、教育、教育
醫療人員/現場處置人員要有責任教會患者,現在的情況及他接下來應該要做什麼,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患者也有責任,要積極的面對,並了解病況,在適當得時候尋求相關專業人員協助

✨24小時過去了,你的組織需要用足夠的「愛(LOVE)」去照顧它
💜L=Load 漸進式為組織負重
適當給予組織適當負重,搭配動作處方,可幫助促進癒合與組織再生,同時也可增加肌腱、韌帶與肌纖維的組織耐受性。且當疼痛與腫脹狀況被控制後,可逐步回歸該部位的正常功能與活動。❔迷思:當度過急性期後,仍需要保護組織,但保護的方式不應只是「休息不要動」,而是開始學習「正確的動」,不要刻意避免任何有重量、負重的動作。正確的訓練可以幫助復原,也可幫助身體準備好面對下次可能的傷害。
🤎O=Optimism 積極、樂觀的面對自己的傷痛
大腦、動作與疼痛密不可分,心理上過度的焦慮、緊張、憂鬱,或是對於疼痛、傷害有災難性思考的人都會對於後續的治療或預後有負面影響。保持樂觀的心情,正視自己的問題,相信專業人員的協助,一起解決疼痛。
🖤V=Vascularisation 搭配適當的心肺、有氧活動
雖然急性運動傷害多為肌肉骨骼系統層面,但心肺有氧活動仍不可忘記。有氧心肺活動除了可以幫助增加血流到受傷部位以促進癒合之外,也對於整體的日常生活功能,或日後重返工作崗位等基礎功能都是有顯著幫助的。同時有氧活動也被發現可以幫助減少對於疼痛藥物的依賴性。
🤍E=Exercise 運動、運動、運動
運動治療已被證實可有效處理急性運動傷害,與避免後續的復發。運動治療可以幫助增加活動度、肌力、本體感覺等功能。用疼痛當作指標,以不痛為原則,只要疼痛可被控制,基本上任何運動形式都可以執行。

今天過後就讓我們一起用「愛❤️與和平🕊️」保護與照顧自己吧
積極面對,才能快速養傷,恢復健康💪🏻那以上就是這次我們跟大家分享的「急性運動傷害的處置」囉😊
下次再來跟大家分享「慢性傷害處理與預防」✨
如果你平常沒有明確受傷,卻有「一運動就痛,休息不動又好像沒事」的慢性傷害徵兆😮千萬不要錯過,記得按讚、追蹤嘎起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