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種場景大概是我們生活的日常縮影,被海量的資訊淹沒,卻好像從未真正搞懂過,我們吃下去的東西,到底是如何影響著那顆頭顱裡最精密、最耗能的器官。我們關心卡路里、關心體重,卻很少真正關心大腦的「感受」。
小時候的我對臭豆腐的味道簡直深惡痛絕,那股發酵的氣味光是飄過來就足以讓人眉頭深鎖,嚴重的時候必須邊忍著嘔吐的衝動牽著媽媽的手遠離臭豆腐攤。
但現在聞到那股獨特的臭味,卻只覺得越臭越是極品美味。這種轉變是怎麼發生的?是我的嗅覺或味覺壞掉了嗎?還是說我們對食物的喜好,根本就不是天生注定,而是一場可以被改寫的習慣?
你的大腦,更需要的是「建材」而不是「燃料」
我們來聊聊大腦的飲食,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提神」,像是喝杯咖啡、吃點甜食,讓大腦快速上線,這就像是為汽車加油,追求的是立即的能量供給。這種對「燃料」的關注固然重要,卻完全忽略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在討論如何驅動一部車之前,是不是應該先確保這部車的引擎、零件和輪胎,都是用最好的材料製造的?
我們的大腦正是這樣一部極其精密的生化機器。它的每一次思考、每一次記憶提取、每一次情緒波動,都依賴於數百億個神經元之間完美的電訊號傳遞。而這一切的基礎,就建立在神經元的「結構品質」之上。
每個神經元的外部都包裹著一層細胞膜,這層膜不是一層單純的塑膠袋,而是一道由脂肪和蛋白質構成的、充滿動態的智慧邊界,它決定了什麼物質可以進出,也直接影響著電訊號傳導的效率與穩定性。
可以這麼說,細胞膜的健康程度就是我們所有心智活動的硬體基礎。如果構成這層膜的材料品質低劣,就像用豆腐渣來蓋房子,就算灌入再多汽油,這棟建築的結構依然岌岌可危。
我們必須把一部分注意力,從追求短期的「能量快感」,轉移到投資長期的「結構韌性」上,也就是為大腦提供最優質的「建材」。
失衡的蹺蹺板:現代飲食最大的陷阱 Omega-3 vs. Omega-6
談到大腦的建材,第一個繞不開的主角就是脂肪,特別是Omega-3和Omega-6這兩種必需脂肪酸。它們之所以被稱為「必需」,是因為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必須從食物中獲取。這兩種脂肪酸在體內會代謝成不同的訊號分子,一個主要走向「抗發炎」,另一個則偏向「促發炎」。健康的身體需要這兩種力量維持平衡,就像蹺蹺板的兩端,在動態中穩定。
理想上Omega-6與Omega-3的攝取比例應該在1:1到4:1之間,這是人類演化幾十萬年來所適應的比例。但在現代的工業化飲食中,這個比例已經徹底崩壞,輕易就能達到15:1,甚至20:1以上。這意味著我們的身體長期處在一個偏向「促發炎」的失衡狀態,而慢性發炎,正是許多現代疾病包括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溫床。
這個失衡是怎麼發生的?羊羹我隨便舉個例子,一個大家習以為常的炸排骨便當。主菜的排骨,用富含Omega-6的大豆油或葵花油炸得金黃酥脆;三樣配菜,為了色澤油亮好看,也幾乎都是用同類的油大火快炒;甚至白飯上淋的那勺香噴噴的肉燥,也混和了不清不楚的油脂。
這樣一餐飯下來,輕輕鬆鬆就吃進了超過二十克的Omega-6,但Omega-3的含量卻趨近於零。這就是外食族幾乎無可避免的日常。
面對這種困境,一個比較務實的策略是「先減6,再加3」。與其瘋狂地吞魚油,不如先學會辨識並避開生活中的Omega-6地雷。
像是盡量選擇清蒸、水煮或燉滷的烹調方式,避開油炸與過度熱炒的菜色;小心那些濃稠的沙拉醬或美乃滋,它們的基底幾乎都是Omega-6含量高的沙拉油。在有意識地關掉Omega-6的水龍頭後,再去補充高品質的Omega-3,好比說吃魚油,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一種必要的「減害策略」。
*美乃滋其實自己做挺快的,他本來就是油+生蛋(或生蛋黃)+醋酸(檸檬汁、蘋果醋、白醋都可),打到乳化就可以了,那…如果很喜歡吃美乃滋,我是都拿電動調理棒加酪梨油自己打,加初榨橄欖油也可,同樣是植物油這兩個比例上以高Omega-9出名,比起市售的大豆油版本會健康很多。
當然很多人會說,也是可以從植物中攝取Omega-3,像是亞麻籽、奇亞籽。
這點沒錯,但必須釐清一個殘酷的真相。植物來源的Omega-3是ALA,它是一種「原料」,需要在體內經過重重關卡才能轉換成大腦真正能直接利用的EPA和DHA。
這個轉換過程的效率極其低落,可能連5%都不到,更糟的是,它還需要跟Omega-6競爭同一個轉換酵素。
在一個高Omega-6的飲食環境下,這條路幾乎是被堵死的。對素食者來說,一個比較理想的解方是直接補充從海藻中萃取的藻油,它是DHA與EPA的直接來源,等於是跳過了那個效率極低的代工廠,直接取得成品。挑選時可以多留意EPA和DHA的比例,才能符合自己的健康需求。
大腦的「螢光筆」與「備用電池」:膽鹼與肌酸
除了優質脂肪這個結構主力,大腦的日常運作還需要另外兩種關鍵支援。
第一個是膽鹼(Choline)。如果說大腦是一本書,那膽鹼就是合成「乙醯膽鹼」的原料,而乙醯膽鹼的作用,就像一支專門劃重點的「螢光筆」。
當我們需要高度專注於某項任務時,大腦中的特定神經元就會釋放乙醯膽鹼,標記出重要的資訊,讓大腦優先處理。這就是「專注力」的生化基礎。
但要達到每日500到1000毫克的「優化劑量」,光靠飲食其實並不容易。
一顆蛋黃大約含有145毫克的膽鹼,這意味著每天至少要吃三到四顆雞蛋才能勉強達標。很多人聽到補充膽鹼會想起「吸收效率不好」的說法,這其實只對了一半。問題不在吸收,在於能否順利通過大腦的森嚴門禁「血腦屏障」。
市面上最常見的膽鹼補充品像是普通門票,能進入身體這個大場館,但進不了大腦這個VIP室。而Alpha-GPC或Citicoline這類高階形式,則像是VIP通行證,能輕易穿過門禁,直接為大腦所用。
第二個常被誤解的營養素是肌酸(Creatine)。多數人一聽到肌酸,就聯想到健身房裡的肌肉巨獸覺得這跟自己無關。但肌酸同時也是大腦在高強度運作下的「備用電池」。當我們進行燒腦的會議、考試前的衝刺、或是任何需要高度認知參與的活動時,大腦會極速消耗能量。肌酸的角色,就是在主要能源快要耗盡時,迅速遞補上來,維持大腦的運算效能。
要從飲食中獲取研究中證實對認知有益的每日5克肌酸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那相當於要吃掉一公斤的生牛肉。
這也說明了,即便是一般雜食者若想利用肌酸優化大腦功能,補充品可能是唯一比較實際的途徑。
特別是對素食者,由於飲食中幾乎完全攝取不到肌酸,體內庫存量遠低於常人,補充肌酸所帶來的認知改善效益也最為顯著,可說是一項CP值極高的健腦投資。在這邊羊羹我覺得,這兩種營養素對大腦的幫助真的很大。
不只是建材,大腦也需要「保護劑」
有了堅固的建材和充足的電力,這部精密的機器還需要優良的「保護劑」,來抵抗日常運作中產生的氧化壓力和發炎耗損。這就是花青素(Anthocyanins)登場的時刻。
我們可以建立一個簡單的視覺法則:去尋找那些呈現出「深紅、紫、藍黑色」的蔬果。這些美麗的色彩,正是來自花青素這類強大的抗氧化劑。它們是植物用來抵抗紫外線傷害的天然色素,當我們吃下肚也就等於借用了這份保護力。
大家最熟知的藍莓就是典型的代表。但這個家族的成員遠比想像的更廣泛,好比說葡萄皮中的花青素和另一個明星成分白藜蘆醇、深紅色的櫻桃和石榴、甚至是紫甘藍和茄子皮,都富含這類保護劑。
花青素是個變色龍,它的顏色會隨著酸鹼值而改變。在酸性環境中偏紅,中性偏紫,鹼性則偏藍。這就解釋了為何櫻桃是紅的,藍莓是紫的,它們體內的酸鹼環境不同。
前幾年很紅的蝶豆花,那夢幻的藍色以及滴入檸檬汁後變成紫色的魔法,正是花青素最完美的街頭展演。
所以喝蝶豆花茶確實能攝取到滿滿的抗氧化物。不過任何東西都有其特性,蝶豆花因為有輕微的活血效果,孕婦、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或準備手術的人就需要避免食用。
你的口味不是你以為的你的口味:如何重新訓練大腦
介紹完大腦需要的各種營養素後,我們來面對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如果這些健康食物我根本就不喜歡吃,那該怎麼辦?其實我們對食物的喜好,絕大多數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學習和訓練的結果。
前面提到的臭豆腐經驗就是一個極佳的例子。那股初始的厭惡感,是大腦對發酵氣味的原始「危險信號」。但透過社會學習(看到大家都在吃)和信念介入(它應該是美味的),我們勇敢地跨出第一步。
接著,大腦接收到了一組矛盾的訊號:鼻子聞到的是危險,但嘴巴嚐到的卻是酥脆口感、鮮美醬汁等強烈的「獎勵信號」。經過幾次這樣的「重新配對」,大腦的神經迴路開始改寫,最終將那個臭味信號,從「危險」,重新詮釋為「獎勵的預告」,於是我們就愛上了它。
對甜食的偏好與戒斷也是同樣的道理。很多人覺得口渴時來杯全糖飲料最棒,但實際經驗卻是越喝越渴。
像是去泰國玩,路邊攤的飲料用煉乳打底又加了好幾杓糖,就算是台南人,喝一口還是感覺整個身體都在抗議。這背後其實有著真實的生理學機制「滲透壓」。高濃度的糖水進入腸胃,身體為了稀釋它,必須先從組織中抽出更多水分,結果就是造成反效果的脫水。相反地,微糖或無糖的冰青茶、純西瓜汁,因為滲透壓低,能迅速被身體吸收,帶來真正的解渴感。
我們的身體遠比我們想像的更聰明,它天生就知道什麼對自己好。而「重新訓練」,就是透過一次次的經驗,讓大腦「學會」去喜歡那個能帶來真正生理滿足感的選項。當大腦將「微甜」的味道與「真正解渴的舒暢感」建立起新的獎勵連結後,我們對全糖飲料的渴望自然就會降低。
「吃素會變笨」是真的嗎?討論純素飲食下的健腦危機
在討論完所有健腦營養後,羊羹我想特別拉出一個議題來深入說明,那就是純素飲食的潛在陷阱。
很多人選擇純素是出於良善的環保或護生動機,這份心意非常值得尊重。但殘酷的現實是,善意無法改變生物化學定律。大腦有其不可或缺的營養需求,而這些需求在未經規劃的純素飲食中,特別容易出現災難性的缺口。
我們來看看純素者大腦最可能面臨的「三大隱形飢餓」:
- DHA的結構性缺口:
DHA是構成大腦神經細胞膜的磚瓦本身。純素者想單靠植物性的ALA在體內轉換,就像是試圖用一堆木頭和一把鈍斧頭,去蓋出一棟需要精密磚瓦的房子,效率極低。長期下來,這可能直接影響神經訊號的傳導品質。
- 肌酸的能量性缺口:
肌酸是大腦在高強度運作下的備用發電機。純素者體內儲量天生就低,這代表在進行考試、燒腦會議等活動時,大腦的續航力會明顯較差,更容易感到疲乏。
- 膽鹼的功能性缺口:
膽鹼是確保專注力的螢光筆。要從純植物飲食中達到每日500毫克的優化劑量,需要極其精心的規劃,長期攝取不足可能影響學習與記憶效率。
除了這三者,還有大家比較熟知的B12(若缺乏會造成不可逆的神經損傷)、鐵質(影響血液帶氧量,導致腦霧)等,這是一個系統性的挑戰。
所以長期執行規劃不周的純素飲食,到底會不會「變笨」?答案是,它可能不會讓你的智商降低,但極有可能讓你的大腦長期處於一種「低電量運轉模式」。
這就像一台旗艦筆電你卻只給它插一個快沒電的行動電源,記憶體滿載還不給清理,然後一直開著省電模式。
它還能開機,但反應遲鈍、容易卡頓、無法順暢地執行複雜任務。最危險的處境,是當一個純素者因為營養缺乏而感到腦霧、疲倦時,他可能會將這些負面狀態錯誤地歸因於「身體在排毒」,甚至加倍虔誠地吃素而非尋求科學的營養解方。
這種「信念凌駕於生理之上」的狀態,才是最可能造成長期傷害的根本原因。這不是行善,而是一場以自身健康為賭注的豪賭。
這並非要勸退所有人吃素,而是要倡導一種「負責任的純素主義」。在不能確保能為對方的健康情況負責時不要隨便給予飲食建議,雖然純素食真的很糟糕,但目前植物性飲食(以植物為主)的飲食在吃適量(足量)肉類的前提下是當前健康的顯學。
當然,羊羹不免在提到飲食與大腦關係時都會提到純素食的危害,或許是想提那些醒勸素者不要造孽而不自知,或許也是在提醒真的想為環境或自己的信仰負責時也要對自己的健康負責。
任何飲食選擇,都應該建立在充分的知識與對身體誠實的觀察之上。這不是一種飲食潮流,而是一項嚴肅的個人健康工程。
下一次,當你再度面對琳瑯滿目的食物時,或許可以多一層策略性的思考,問問自己:我的大腦現在需要的是什麼?而當你回想起某種曾經討厭、現在卻極度喜愛的食物時,不妨微笑一下,那個轉變的過程,或許正是你大腦驚人可塑性的最佳證明。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健腦飲食的QA總結
- Q: 為了大腦健康,最重要的飲食原則是什麼?
- A: 重點是將思維從追求提神的「燃料」,轉向提供構成大腦的「建材」。優先確保優質脂肪(特別是Omega-3中的DHA/EPA)、膽鹼、肌酸等關鍵營養素的充足,因為它們直接關係到大腦的結構完整性與運作效率。
- Q: 肌酸和魚油這類補充品,對雜食者來說也有必要嗎?
- A: 看自身需求,若目標是達到研究中證實對認知功能有「優化」效益的劑量,單靠日常飲食幾乎不可能。例如每日5克的肌酸,需要吃下一公斤的牛肉;而要平衡現代飲食中過量的Omega-6,高品質的魚油或藻油補充品是最有效率的減害策略。
- Q: 純素飲食真的會對大腦造成傷害嗎?
- A: 「規劃不周」的純素飲食會。由於DHA、肌酸、膽鹼、B12等關鍵健腦營養素幾乎都來自動物性食品,若沒有透過精準的補充品策略來填補這些可預見的缺口,長期下來極有可能讓大腦處於「低效能」的亞健康狀態,影響專注力、記憶力與精神狀態。這不是飲食本身的錯,而是執行者知識儲備不足的風險。
羊羹我相信投資是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分享存股紀錄是為了印證文章中的思考而非報明牌。願我的經驗能讓大家觸類旁通建立更穩健的投資策略。
用訂閱支持我,持續產出好內容! 如果在我的文章中有所收穫,歡迎訂閱【羊羹學堂】,大家的支持是我分享投資、健康與學習心得的最大動力。
現在加入即可鎖定當前優惠,解鎖所有專屬文章與社群討論,期待與您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