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用意志力減重了,你贏不了的: 弄懂「需要」與「想要」,和渴望和平共處的科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1 分鐘


raw-image


手上拿著一張看似完美的健康地圖,上面清晰地標示著所有「正確」的路徑,像是完全戒斷精緻澱粉、嚴格執行十六小時以上的斷食、甚至犧牲本應香甜的睡眠只為了在清晨完成那份有氧運動菜單,但我們卻常常發現自己不僅沒有更靠近理想的終點,反而在某個壓力突然來襲的深夜,失控地衝向了地圖上標示為紅色禁區的垃圾食物,最後只留下濃濃的罪惡感與挫敗感陪伴入眠。


這是一個讓人無比沮沮喪的循環,好像自己的身體是一個永遠無法馴服的叛逆對手,而我們那點可憐的意志力,則是一支在日復一日的消耗戰中節節敗退的疲憊軍隊。但這整個前提會不會從一開始就錯了?


這或許從來就不是一場需要分出你死我活的戰爭,而是一場我們還沒有學會如何去傾聽的深度對話。這份內容的目的並非提供另一張看似更完美的作戰地圖,而是想邀請大家一起,將視角從外部的規則與禁令,轉向內部,去探索我們身體運作的底層邏輯,去理解那些失控的渴望與停滯的體重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生理訊號與演化印記,當我們能真正讀懂這些來自身體的訊息時,或許就能找到一條與自己和解、不再痛苦掙扎的健康之道。


迷思一:身體是台計算機?「熱量赤字」背後的生理劇本


所有關於體重管理的討論,幾乎都始於一個看似無懈可擊的物理定律:能量守恆。我們被反覆告知,只要身體攝取的熱量小於消耗的熱量,也就是創造出所謂的「熱量赤字」,體重就必然會下降。


這個概念的核心,是將我們複雜的身體簡化為一台精密的卡路里計算機,只要輸入與輸出的數字正確,結果就不會出錯。這個概念本身沒有錯,它的確是整個體重管理的基礎,但它只描述了故事的開頭,卻對接下來那充滿戲劇性轉折的過程避而不談,而那過程才是我們多數人真正上演的劇本。


要理解身體如何運作,我們得先搞懂它每天的能量支出帳本,也就是每日總熱量消耗(TDEE)。這個數字並非一個固定的神秘常數,而是由四個主要部分動態組成的:第一是基礎代謝率(BMR),這是占比最大的部分,大約六到七成,指的是我們在完全靜止狀態下,為了維持心跳、呼吸、體溫等基本生命功能所需的最低能量,它主要受我們的年齡、性別、身高體重與肌肉量影響;第二是食物產熱效應(TEF),約占一成,是我們消化吸收食物時消耗的能量;第三是運動性活動產熱(EAT),也就是我們刻意運動所燃燒的熱量;最後則是常被忽略卻潛力巨大的非運動性活動產熱(NEAT),這包含了我們日常生活中除了運動之外的所有活動,從走路、做家事到打字的鍵盤敲擊。了解這些組成後我們才明白,TDEE是一個高度個人化且不斷浮動的數值。


當我們為了追求快速看到效果,而採取極端激進的手段,好比說一天只吃一餐、嚴格斷食二十小時、或是把每日攝取量狠狠地壓到遠低於BMR,我們的身體並不會像機器一樣乖乖地加速燃燒脂肪。


相反地,它會立刻拉響警報,判斷我們正遭遇一場嚴重的饑荒。這時,一套深植於我們基因之中、傳承了數百萬年的古老生存機制就會被全面啟動,這個機制不在乎我們下個月想穿上什麼尺寸的褲子,它只在乎一件事:讓我們在惡劣的環境中活下去。


這個生存機制的第一步,就是發動猛烈的「荷爾蒙反撲」。主導這場反撲的有兩位關鍵角色,一位是從胃部釋放的「飢餓素」(Ghrelin),另一位則是由脂肪細胞分泌的「瘦素」(Leptin)。在正常情況下,他們是維持能量平衡的黃金搭檔,飢餓素負責在能量不足時精準地提醒我們進食,瘦素則在能量充足後優雅地告訴我們該停下來了。


但極端的熱量限制會徹底複製這個精密的平衡,身體會瘋狂地大量分泌飢餓素,讓飢餓感如同排山排海般襲來,幾乎佔據我們所有的思緒,同時又會無情地抑制瘦素的分泌,讓我們即便吃了東西也難以感到一絲滿足。


這就是為什麼在過度節食之後,我們對食物的渴望會變得如此偏執,腦中除了吃以外幾乎什麼也容不下,這不是意志力薄弱,這是生理的必然。


更糟的是,身體在這場自認為的饑荒中,為了盡可能地節省珍貴的能源,會開始分解那些最耗能的組織——我們辛苦建立的肌肉。肌肉是維持基礎代謝率的關鍵引擎,每減少一公斤的肌肉,我們每天靜止時能燃燒的熱量就會跟著無情地下降。


這意味著,就算我們之後恢復到跟以前一樣的食量,體重卻會反彈得更快、更猛烈,因為身體的基礎耗能效率已經被永久性地調降了。這正是許多快速減重計畫最終迎來更嚴重復胖的根本原因,身體並沒有做錯什麼,它只是忠實地執行了它最擅長的生存指令。


一個較為理想且能與身體和平共處的策略,應該是創造一個溫和且可持續的熱量缺口,大約落在每日總消耗的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五之間,目標是每週減去約百分之零點五到一的體重 。


這就像是與身體進行一場耐心的協商,而不是對它發動一場血腥的突襲,我們用時間換取空間,讓它在感覺到安全無虞的狀態下,平穩地、心甘情願地釋放掉那些多餘的能量儲備。


迷思二:「健康」的保護色:當「營養密度」遇上「熱量密度」的陷阱


當我們搞懂了「量」的控制是一門需要與身體協商的藝術後,下一個議題自然就來到了「質」的選擇。現代健康飲食的風潮,讓我們對「原型食物」與「健康食物」抱有極大的信任,這本身是件好事,但它也衍生出了一個新的、更為隱蔽的陷阱,那就是我們往往只關心食物「健不健康」,卻忽略了它背後的熱量,以及更重要的物理形態。這就必須介紹幾個核心概念:「營養密度」、「熱量密度」以及「食物基質」。


營養密度指的是食物在特定熱量下,所含的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等滋養成分的多寡,像是雞胸肉和菠菜就是高營養密度的代表。而熱量密度,則是指食物在特定重量或體積下,所含的熱量高低,好比說蔬菜水果是低熱量密度的,而油脂堅果則是高熱量密度的 。


許多人的飲食誤區,就在於將「高營養密度」直接等同於「可以放心吃」,卻忽略了某些食物可能同時具備高營養密度與高熱量密度的雙重特性 。


我以前也常常陷入這種迷思,午餐為了健康,點了一份看似營養均衡的舒肥雞胸便當,主食是高纖的紫米飯,配菜有花椰菜、玉米筍和水煮蛋,看起來完美無瑕。


但我們很少去思考,一個台式便當光是那一整份紮實的米飯,熱量就可能超過三百大卡,而那些看起來油亮的配菜,在烹煮過程中為了美味和賣相,往往添加了比我們想像中更多的油脂,主菜的舒肥雞胸雖然相對健康,但一份下來的總熱量要突破七八百大卡是家常便飯。


又或者我們為了「變健康」,放棄了過去可能只是一片吐司的簡單早餐,換成了一杯精心調製、包含酪梨、優格、三份水果、一大匙堅果醬和高蛋白粉的豐盛果昔 。這杯飲品確實營養豐富,但它的總熱量可能輕易就達到過去早餐的三到五倍之多 ,讓我們在一天之始就陷入了熱量超標的境地而不自知。


這背後其實就是一種稱為「飽足感飲食法」(Volumetrics)的原則在運作。這個概念的核心在於,我們的飽足感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食物的「體積」,而非「熱量」。選擇那些低熱量密度的食物,像是富含水分和纖維的蔬菜水果,能讓我們用更少的熱量去佔據更大的腸胃體積,從而更早地觸發飽足感信號。


這方面最好的例子莫過於爆米花了,在不過度調味的狀態下,爆米花是全穀物,體積巨大、富含纖維但熱量極低,一大碗的滿足感可能遠超幾口就吃完的高熱量洋芋片。但陷阱也正在於此,一旦加入了奶油、焦糖,它的熱量密度就會直線飆升,從減重聖品變成了熱量炸彈。


講個題外話,羊羹我超愛吃爆米花…愛吃到買小型的爆米花機在家自己爆,加少許奶油(要真的很克制的少量)然後一些鹽、黑胡椒還有個我男友超不能理解的美味—孜然粉。恩對沒錯,就是那個烤羊肉串串會加的孜然,鹹香鹹香的爆米花沒吃過吧?


另一個更常見的陷阱,是食品行銷話術創造的「健康光環」 。我們走進便利商店,貨架上琳瑯滿目的產品,包裝上印著「天然」、「高纖」、「富含維他命C」等誘人字眼。


好比說ㄅㄇㄍㄘㄓ(我只是陳述事實,鼻要告我),斗大的蔬果圖案與健康廣告,讓我們下意識地將它與健康劃上等號,卻很少有人會翻到背面,去細看那驚人的總含糖量,一個利樂包(紙盒裝)就超過糖的每日建議攝取上限。


許多果菜汁每百毫升的含糖量其實與可樂相去不遠,差別只在於這些是「來自水果的天然糖分」。但對我們的身體代謝來說,一旦脫去了纖維的保護,這些果糖造成的血糖衝擊與普通蔗糖並無二致。


還有所謂低糖版的乳酸菌飲料,比如說原版的ㄅㄈㄉ含糖量60.8g,減糖版的49.5g,不要懷疑廠商想要消費者有更健康的選擇這件事,但效果嘛…因為乳酸菌本身的特性…說來話就有點太長了,之後有機會再把資料整理整理另外寫一篇。


同樣的戲碼也發生在蛋白零食上,當我們看到包裝上大大的「Protein」字樣,就好像拿到了一張免罪金牌,覺得吃這個零食不僅沒有罪惡感,甚至還對身體有益。這時候就需要發揮「食物識讀」的能力,去計算它的真實效益。


比方市面上某款蛋白餅乾,宣稱含有十六克蛋白質,聽起來很棒,但它的總熱量卻高達四百四十多大卡 。換算下來,每一百大卡僅能提供約三點五克的蛋白質 。相比之下,一百大卡的茅屋起司(Cottage Cheese)卻能提供約十二克的蛋白質 。兩者相比,哪個才是更高效的蛋白質來源,答案不言而喻。


更深一層的是原型食物的「食物基質」概念。就算我們能創造一顆小藥丸,完美複製了一公斤蔬果的所有熱量、維生素和礦物質,甚至還加入了濃縮膳食纖維,它依然無法等同於原型食物。


因為原型食物中的所有營養素,都被包裹在一個由細胞壁和纖維構成的複雜物理結構中,我們的消化系統需要花費時間和能量去「拆解」這個基質,才能緩慢地釋放其中的養分,這使得血糖反應平穩。而那顆藥丸,即便加入了纖維,其營養素與纖維也只是簡單的混合,而非結構性的囚禁,吸收速度仍然會快得多。


並且原型食物中還含有數千種我們無法完全複製的、具有協同作用的植化素,這些物質對健康的長期益處,是任何精煉營養品都無法取代的。學會超越包裝正面的行銷詞彙,去理解食物的熱量密度、營養效益比、以及原型結構的價值,才是建立真正健康飲食觀的關鍵一步。


你的渴望是真的「需要」,還是被制約的「想要」?


當我們學會了計算熱量、也看懂了食物的標示後,真正的挑戰才正要開始。因為在真實生活中,驅動我們進食的,往往不是理性的營養學知識,而是一股突如其來的、難以抗拒的「渴望」。這就將我們的討論,從「吃什麼」的物理層面,帶入了「為什麼想吃」的心理與神經科學層面。在這裡,我們必須釐清一對核心概念:「需要」(Need)與「想要」(Want)。


「需要」是一個客觀的、生理層面的狀態。它是我們身體能量匱乏時發出的真實警報,像是血糖降低、肝醣耗盡,這是一個可以在實驗室被測量出來的物理現實。


「想要」則是一種主觀的、心理層面的體驗,它是我們的大腦對於各種內外在訊號的詮釋,並且與過去的經驗、情緒和獎勵機制緊密相連。


在理想狀態下,「想要」應該是「需要」的忠實僕人,當身體需要能量時,大腦產生進食的念頭來服務這個需求,原始的飢餓感,確實就是一種源自於「需要」的「想要」。但在現代社會,這個關係已經被徹底顛覆了。


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套以「多巴胺」為核心的古老獎勵迴路。在演化過程中,這套系統的目的是為了強化有利於生存的行為。當我們的祖先找到稀有的高熱量食物時,大腦會釋放大量的多巴胺,帶來強烈的愉悅感,並下達一個指令:「這太棒了,記住它,下次再做一次!」這個機制確保了我們的生存。


然而現代的超加工食品,正是利用了這個古老的系統。食品工程師透過糖、脂肪、鹽的完美組合,創造出能最大限度刺激多巴胺釋放的「超適口性食物」,它們所帶來的獎勵強度,是我們祖先啃食天然果實時從未體驗過的「超正常刺激」。


這就導致了一種與生理需求脫鉤的、被人工制約的「想要」。這種「想要」的觸發點,不再是身體的能量赤字,而是各種環境線索,好比說壓力、無聊、焦慮、看到美食廣告、聞到麵包店的香氣等等。當這些線索出現時,我們的大腦會「預期」即將到來的多巴胺獎勵,從而產生強烈的渴望。


食物的獎勵被滿足後,竟然真的可以填補空虛感,這正是因為「空虛感」或「無聊」的本質,就是一種多巴胺獎勵系統處於低活躍度的狀態,而超加工食品是我們能找到的最快、最可靠、也最合法的「多巴胺藥物」。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在明明不餓的情況下,卻瘋狂地想吃某個特定品牌的冰淇淋。我們渴望的,其實不是冰淇淋本身提供的能量,而是那份被深度制約的、能暫時填補空虛感的多巴胺獎勵。


這個現象在孕婦身上表現得更為複雜。孕期中對特定食物的強烈渴望,一部分可能源於營養缺陷的假說,但更多是受到劇烈荷爾蒙失調所導致的味覺與嗅覺重塑、尋求情緒慰藉的大腦獎勵迴路、以及文化心理因素的共同影響。


「需要」與「想要」的界線變得極為模糊。對比之下,許多昆蟲的飲食行為就顯得單純許多,牠們的覓食模式是寫在基因裡的「硬編碼」,透過特定的化學感受器去辨識唯一正確的寄主植物,不存在選擇,也就不存在我們這種複雜的掙扎。可以說,昆蟲的飲食行為是「寫死的程式碼」,而人類的飲食行為則是「可被駭入的開源軟體」。而當我們成功戒糖後,味蕾和獎勵迴路會「重新校準」,那種曾經令人愉悅的甜膩感,會變得難以忍受,這並非回到孩童般的「出廠設定」,而是進化到了一個更敏感、能欣賞更複雜風味的成熟階段,這也是大腦可塑性的最佳證明。


---羊羹學堂訂閱牆預備處---


隱形的操盤手:壓力、睡眠如何綁架你的大腦與荷爾蒙


如果說超加工食品是綁架我們大腦的外在駭客,那麼壓力與睡眠不足,就是從內部瓦解我們防禦系統的兩大操盤手。它們能繞過我們的理性意識,直接在荷爾蒙的層次上,將一個微弱的「想要」,強制升級為一個無法用意志力抵抗的「渴望」。這個過程並非單純的心理作用,而是有著堅實的生理基礎。


壓力是首要的元兇。當我們長期處於高壓狀態下,身體會持續分泌一種名為「皮質醇」(Cortisol)的壓力荷爾蒙 。皮質醇為了幫助我們應對「危機」,會進行一系列的資源調配。它一方面會促使身體分解肌肉來快速獲取能量 ,另一方面卻有一個狡猾的特性:它會優先保護並增加腹部脂肪的囤積 。


這意味著,在高壓下,即便我們的體重沒有增加,身體的組成也可能變得更不健康。這就是俗稱的「壓力肥」。更重要的是,皮質醇會直接作用於大腦,提升食慾,特別是增加對高糖、高脂肪「療癒食物」的強烈渴望 。因為大腦知道,這些食物能最快地提供多巴胺獎勵,暫時緩解壓力帶來的不適。


睡眠不足則是另一位強大的共犯。睡眠是身體進行荷爾蒙校準和重置的關鍵時期。當我們犧牲睡眠,就等於是讓調節食慾的兩大指揮官——飢餓素與瘦素——徹底失控。睡眠不足會讓飢餓素的水平飆升,同時抑制瘦素的水平 。這會導致我們在第二天感到異常飢餓,並且即便吃了東西也很難獲得滿足感。


不僅如此,缺乏睡眠還會直接削弱大腦前額葉皮質的功能,這裡是我們理性思考、做出決策和控制衝動的總部。當總部斷電時,我們自然更難抵擋誘惑。與此同時,大腦的獎勵迴路則會變得異常活躍,使得那些垃圾食物看起來比平時更加誘人 。相關研究甚至量化了這個風險:每晚睡眠不足五小時的人,在未來幾年體重顯著增加的可能性高出三成以上 。


我們可以將這個過程,想像成一場在心智王國中發生的政變。正常的生理「需要」,就像一位理性的財政顧問,他會冷靜地向國王(我們的意識)報告能量儲備不足。但在壓力與睡眠不足的狀態下,皮質醇與飢餓素就像兩位手握重兵、蠱惑人心的權臣,他們會衝進朝堂,誇大危機,宣稱國家需要立即補充大量高糖高油的戰略物資才能度過難關。此時,國王的意志力,面對的不再是一個普通的建議,而是一個看似攸關生死存亡的緊急命令,自然就顯得不堪一擊。


這個模型同樣可以解釋另一種極端,一個看似睡好吃好的宅居生活,也可能因為長期沉浸在高強度、低成本的娛樂刺激中,導致大腦獎勵基線被拉高,進而需要透過超適口性食物來填補任何刺激的間隙,形成一種由「享樂」而非「壓力」所驅動的情緒性進食。這種獎勵迴路的失調,其影響甚至超出了飲食,一個被廉價多巴胺慣壞的大腦,對於需要付出努力才能獲得成就感的學習或工作,也會感到意興闌珊,動機顯著降低。


邁向身心整合:如何從「對抗」走向「對話」,聽懂身體的真實訊號


當我們理解了這一切背後的生理與心理機制後,或許就能意識到,過去那種試圖單純靠意志力去壓制渴望的作法,註定是一場勝率極低的戰爭。真正的出路,不在於更強硬的對抗,而在於更智慧的對話。這是關於自我覺察與身心整合的練習,目的是重新建立意識與身體之間的連結,學會聽懂身體的真實訊號。


第一步,是降低噪音。我們無法在一個吵雜的環境中聽見耳語。在飲食上,這意味著要像我們之前討論的那樣,主動減少那些會駭入多巴胺系統的超加工食品,讓味蕾和獎勵迴路有機會「重設」。在生活上,這意味著要正視壓力與睡眠的議題,它們是體內最大的荷爾蒙噪音來源,穩定作息與練習放鬆,其重要性絕不亞於飲食調整。當內外在的噪音都降低後,身體那些微弱而真實的訊號,才有機會被我們聽見。


第二步,是刻意傾聽。這需要我們在渴望來臨時,建立一個小小的緩衝區,而不是立即做出反射性的動作。我們可以運用一套內心檢測工具箱來幫助自己:首先是「具體性檢測」,問問自己,我現在的感覺是模糊的「餓了」,還是高度具體的「想吃某個品牌的洋芋片」?


其次是「時間性檢查」,這個感覺是逐漸累積的,還是因為某個線索而突然爆發的?接著是「替代性檢測」,這也是最有力的工具,問自己:「如果現在有一份健康均衡的餐點,它能滿足我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這很可能就是一個被制約的「想要」。最後是「身心觀察檢測」,花一分鐘靜下來,感受自己真實的狀態,我到底是餓了,還是其實我只是無聊、焦慮或疲憊?


第三步,是實驗與回饋。傾聽之後,便是帶著好奇心去回應,並觀察結果。這就像是在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我們需要不斷地嘗試與驗證。打個比方,當我們感覺午後精神不濟時,過去的習慣可能是「想要」一杯含糖飲料。


現在我們可以建立一個新的假說:「或許我身體『需要』的只是水分和穩定的能量?」然後進行實驗,選擇喝一大杯水和吃一小把堅果。接著,仔細觀察之後一小時的身體回饋,精神狀態是變得更穩定,還是依然疲憊?透過這樣一次次的「假說-實驗-回饋」循環,我們會逐漸學會解讀自己身體的獨特語言,最終達到「投其所好」即是「投我所好」的身心合一狀態。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身體訊號與渴望的QA總結


  • Q1: 為什麼嚴格計算熱量、拼命節食,最後還是失敗了?
  • A: 因為極端的熱量赤字會觸發身體的「饑荒模式」,導致調節食慾的荷爾蒙(飢餓素與瘦素)失控 ,並分解肌肉降低基礎代謝率 ,形成強烈的生理反撲。一個溫和且可持續的計畫,遠比一個看似完美卻無法執行的極端計畫更有效。


  • Q2: 為什麼我們總是克制不住想吃垃圾食物的衝動?
  • A: 因為我們的渴望,很多時候並非來自生理的「需要」,而是來自一個被制約的、尋求多巴胺獎勵的「想要」。現代超加工食品被設計成能最大限度地刺激這個獎勵迴路,而壓力、睡眠不足和無聊等情緒,都會放大這個被制約的渴望 ,使其強大到足以壓倒我們的意志力。


  • Q3: 我們該如何找回身體的真實需求,擺脫被渴望綁架的困境?
  • A: 關鍵在於從「對抗」轉為「對話」。首先透過調整飲食與生活作息來「降低噪音」(像是優先保障睡眠 、管理壓力 ),讓身體的真實訊號得以浮現。接著,在渴望來臨時,運用「刻意傾聽」的工具來辨別其來源。最後,透過「實驗與回饋」的方式,學習用健康的方式去回應身體的真實需求,逐步重塑大腦的習慣迴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迷途的羊羹
68會員
401內容數
在資訊紛繁的時代,知識的累積往往是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 作為一個熱愛學習並致力於提升自我的人, 我希望能夠透過分享自己在學習、投資與健康這三大人生基礎領域的一些見解。 給讀者帶來些許啟發,並幫助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進展。
迷途的羊羹的其他內容
2025/08/15
喜歡在週末為自己倒上一杯,享受那種微醺的解放感,但心裡又總有那麼一絲罪惡感。羊羹我寫下這些觀察,並不是要說教或勸大家戒酒,那太不切實際了。我們要做的是誠實地面對酒精,一起來搞懂它在體內到底做了什麼,並學會一套更聰明的應對之道。讓我們能學會如何在享受與健康之間,找到那個最心安理得的平衡點。
Thumbnail
2025/08/15
喜歡在週末為自己倒上一杯,享受那種微醺的解放感,但心裡又總有那麼一絲罪惡感。羊羹我寫下這些觀察,並不是要說教或勸大家戒酒,那太不切實際了。我們要做的是誠實地面對酒精,一起來搞懂它在體內到底做了什麼,並學會一套更聰明的應對之道。讓我們能學會如何在享受與健康之間,找到那個最心安理得的平衡點。
Thumbnail
2025/08/12
每次收到健檢報告,總會為了膽固醇的紅字感到焦慮嗎?羊羹我過去也一樣,總覺得是蛋黃惹的禍。但深入研究後才發現,我們可能一直都找錯了對象。想跟大家一起從餐桌上的雞蛋聊到體內的胰島素,重新梳理那些深植人心的觀念,看看數據背後,我們的身體究竟想傳達什麼樣的訊息,或許,真正的答案遠比我們想的更有趣。
Thumbnail
2025/08/12
每次收到健檢報告,總會為了膽固醇的紅字感到焦慮嗎?羊羹我過去也一樣,總覺得是蛋黃惹的禍。但深入研究後才發現,我們可能一直都找錯了對象。想跟大家一起從餐桌上的雞蛋聊到體內的胰島素,重新梳理那些深植人心的觀念,看看數據背後,我們的身體究竟想傳達什麼樣的訊息,或許,真正的答案遠比我們想的更有趣。
Thumbnail
2025/08/08
我們大概都曾是那個在午后時光,與濃濃睡意奮戰的無奈上班族或學生。這個下午腦袋就關機的經驗,羊羹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但這真的只是意志力不足嗎?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不再與身體的本能對抗,而是學著去理解它、駕馭它。一步步打造出能讓大腦全天候高效運轉的「專注力燃料」,成為自己心智狀態真正的主人。
Thumbnail
2025/08/08
我們大概都曾是那個在午后時光,與濃濃睡意奮戰的無奈上班族或學生。這個下午腦袋就關機的經驗,羊羹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但這真的只是意志力不足嗎?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不再與身體的本能對抗,而是學著去理解它、駕馭它。一步步打造出能讓大腦全天候高效運轉的「專注力燃料」,成為自己心智狀態真正的主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在心理層面,當我們想做出改變卻遲遲無法踏出第一步時,往往是因為設定了不合理的目標和標準。透過降低期待,做一些容易達成的目標,可以為心靈帶來良好的感受,並激勵我們持續努力。
Thumbnail
在心理層面,當我們想做出改變卻遲遲無法踏出第一步時,往往是因為設定了不合理的目標和標準。透過降低期待,做一些容易達成的目標,可以為心靈帶來良好的感受,並激勵我們持續努力。
Thumbnail
要有清醒的腦袋,去思考。 要有不要臉的勇氣才可能成功。 所以流失的機會我要很努力的去找尋其他方法。 儘管此時此刻的我很痛苦、壓力爆棚,我還是想活下去。
Thumbnail
要有清醒的腦袋,去思考。 要有不要臉的勇氣才可能成功。 所以流失的機會我要很努力的去找尋其他方法。 儘管此時此刻的我很痛苦、壓力爆棚,我還是想活下去。
Thumbnail
    在心想事成的實踐過程中,會提到假裝法則的使用,必須要讓自己先感受到願望已經實現的模樣,並以那樣的狀態生活著。例如因為自己已是維持標準體重的人設,原則上不會去吃豪華早餐,也不會自己一個人去吃大餐,因為那不符合自己的身份設定,也無助於維持標準體重。又以已經達到財務自由的願望為例,在購物之前
Thumbnail
    在心想事成的實踐過程中,會提到假裝法則的使用,必須要讓自己先感受到願望已經實現的模樣,並以那樣的狀態生活著。例如因為自己已是維持標準體重的人設,原則上不會去吃豪華早餐,也不會自己一個人去吃大餐,因為那不符合自己的身份設定,也無助於維持標準體重。又以已經達到財務自由的願望為例,在購物之前
Thumbnail
改變自己不簡單,通常在「立定志向,信誓旦旦,從明天開始,一切就要變得不同」之後,過幾天就不了了之。或者我們會不承認自己立即需要改變,以及低估了惰性的力量,導致不知如何有效進行改變。 《零阻力改變》要告訴讀者的是—想要改變行為,需要找出妨礙自己進步的弱點,量身定做策略來跨越障礙。
Thumbnail
改變自己不簡單,通常在「立定志向,信誓旦旦,從明天開始,一切就要變得不同」之後,過幾天就不了了之。或者我們會不承認自己立即需要改變,以及低估了惰性的力量,導致不知如何有效進行改變。 《零阻力改變》要告訴讀者的是—想要改變行為,需要找出妨礙自己進步的弱點,量身定做策略來跨越障礙。
Thumbnail
能降伏自己的心性,就能解決大部分的問題~ 有能力征服自己過量進食的慾望嗎? 有能力征服自己無精打采的頻率嗎? 有能力征服自己不健康的惡習嗎? 有能力征服自己的癮頭,比如咖啡? 能降伏自己的慾望,才能不被外境綁架,並能適時的做出最對的選擇,也可以不受任何情況攪擾你的心緒~ -----------
Thumbnail
能降伏自己的心性,就能解決大部分的問題~ 有能力征服自己過量進食的慾望嗎? 有能力征服自己無精打采的頻率嗎? 有能力征服自己不健康的惡習嗎? 有能力征服自己的癮頭,比如咖啡? 能降伏自己的慾望,才能不被外境綁架,並能適時的做出最對的選擇,也可以不受任何情況攪擾你的心緒~ -----------
Thumbnail
不要每件事都靠意志力去解決、去恆持。 當意志力燒完了,人就頹廢了,無力了,像座長滿荒草的廢墟。你很容易怪罪自己,斥責自己,認為無力是人格的缺陷。
Thumbnail
不要每件事都靠意志力去解決、去恆持。 當意志力燒完了,人就頹廢了,無力了,像座長滿荒草的廢墟。你很容易怪罪自己,斥責自己,認為無力是人格的缺陷。
Thumbnail
你也有過度飲食的問題嗎?其實其背後的心理和消費主義息息相關。
Thumbnail
你也有過度飲食的問題嗎?其實其背後的心理和消費主義息息相關。
Thumbnail
在探討自律與自制力中,我們發現了許多關於心智與行為之間微妙關係的啟示。首先,我們必須面對自己的挫折與失敗,並學會以寬恕的態度對待自己,而非陷入無盡的罪惡感之中。當我們認識到失敗時,自我批判的聲音若隨之而來,我們便應該學會對自己給予信任、安慰、鼓勵和寬容,就如同我們對待朋友或學生一般…
Thumbnail
在探討自律與自制力中,我們發現了許多關於心智與行為之間微妙關係的啟示。首先,我們必須面對自己的挫折與失敗,並學會以寬恕的態度對待自己,而非陷入無盡的罪惡感之中。當我們認識到失敗時,自我批判的聲音若隨之而來,我們便應該學會對自己給予信任、安慰、鼓勵和寬容,就如同我們對待朋友或學生一般…
Thumbnail
我們常常面臨著對目標的忠誠與自我放縱之間的挑戰。當我們被問及我們朝目標進展的程度時,更容易做出違背目標的行為,而當被問及我們對目標的忠誠程度時,卻更能夠抵抗誘惑。這提示著我們對於目標的忠誠度和我們的行為有著密切的關聯,而將放縱視為偏離目標的威脅…
Thumbnail
我們常常面臨著對目標的忠誠與自我放縱之間的挑戰。當我們被問及我們朝目標進展的程度時,更容易做出違背目標的行為,而當被問及我們對目標的忠誠程度時,卻更能夠抵抗誘惑。這提示著我們對於目標的忠誠度和我們的行為有著密切的關聯,而將放縱視為偏離目標的威脅…
Thumbnail
意志力的鍛煉如同一場漫長的旅程,而了解自己可能面臨的情況則是踏上這旅程的第一步。回顧生活中的點滴,我們或許會驚覺自己曾在某些情況下作出無法解決問題的衝動行為。這些情況可能來自外在的壓力,也可能源自內在的情緒波動…
Thumbnail
意志力的鍛煉如同一場漫長的旅程,而了解自己可能面臨的情況則是踏上這旅程的第一步。回顧生活中的點滴,我們或許會驚覺自己曾在某些情況下作出無法解決問題的衝動行為。這些情況可能來自外在的壓力,也可能源自內在的情緒波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