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走錯第一步」
還沒畢業,身邊同學已經有人進大公司、有人拿到夢幻 offer。
你卻還在投履歷石沉大海,或者,乾脆焦慮到懷疑自己:「我會不會一開始就輸在起跑點?」
很多 Z 世代最怕的就是:第一份工作選錯,會不會害我一輩子被定型?
但真相是 — 第一份工作根本不會決定你的人生。 它只是「過程」,是你用來測試、試錯、磨練。
別找「完美工作」,要找「成長舞台」
想清楚:大部分人不會一輩子待在第一家公司。
真正該在乎的,不是它「看起來光鮮亮麗」還是「聽起來很穩定」,而是:
👉 這份工作能不能讓你快速成長?
👉 它能不能讓你練到未來能帶走的技能?
如果答案是 YES,起薪低一點、title 普通一點都沒關係。
與其把第一份工作看成「一輩子的定錨」,不如把它想成「試驗」。
這是一個讓你試錯、觀察自己適合什麼的機會。
- 你可能在工作裡發現,自己比想像中更喜歡與人互動(→ 開發業務的潛力)。
- 或者你發現自己不怕長時間專注(→ 適合研究、設計、工程類崗位)。
- 甚至你會因為一次專案,發現比起安穩,更想要挑戰與成長。
重點不是「完美工作」,而是:你能不能快速學到有價值的技能,讓自己往下一階段升級。
因為第一份工作不是終點,而是跳板。
📚 Netflix 的啟示:《零規則:Netflix 與文化再造》
Netflix 創辦人 Reed Hastings 說過:
「自由與責任並存,才會誕生真正的創新。」
翻成職場語言就是:
一份好工作,不是只要你乖乖聽話,而是給你空間去嘗試、允許犯錯,卻同時要你扛責任。 這樣的環境,才會讓你真正升級。
如果環境只要求你「不要出錯」、「照規矩做事」,那短期看起來很安穩,但長期會消耗你的學習力。
所以當你面試時,與其只問「薪水多少」「加班多不多」,不如觀察:
- 老闆會不會讓新人嘗試?
- 公司文化是保守,還是鼓勵挑戰?
- 公司的文化,是只求「安全」,還是鼓勵「突破」?
- 出錯了,是被罵,還是被帶著學?
自由不是隨便,而是「有空間學習,卻也要為成果負責」。
當你找到這樣的環境,你會被迫成長,也會加速你的職涯進化。
因為 自由空間 = 成長空間。
📚 《深度工作》的提醒:別只挑輕鬆的
Cal Newport 在《深度工作》說:
「真正有價值的能力,只有透過長時間專注與練習,才能累積。」
這意味著:如果你只想找一份「準時下班、事情簡單」的工作,短期舒服,長期卻讓你停滯。
反而是那些能讓你專注、反覆練習的挑戰,才會變成你的稀缺技能。
想想看:
- 如果你在第一份工作裡,每天都在 copy & paste,三年後你還是同一個自己。
- 但如果你被丟進一個要自己解決問題的專案,你半年就可能進化一大步。
👉 重點不是「輕鬆」,而是「能不能練功」、培養深度技能?
- 它是否能訓練我「專注」?
- 是否能讓我「反覆練習」到精進?
- 是否能累積一個未來能帶走的能力?
💡如何挑選第一份工作?
列出想要培養的核心能力- 溝通表達 / 客戶談判
- 數據分析 / 解決問題
- 創意思維 / 專案管理
觀察公司是否能提供這些機會- 有沒有 mentor 願意指導?
- 公司的專案是否挑戰性高?
- 會不會只是「流水線工作」
別被起薪綁死
- 第一份工作的薪水,通常不會決定你的人生財富。
- 真正會改變你的,是「能力的複利」。
- 學到的技能會幫你換到下一份更高的薪水、更大的舞台。
給正在焦慮的你
第一份工作,不會決定你的一生。
它只是一個起點,讓你測試自己、累積技能,然後跳往下一個舞台。
別再糾結「第一份工作是不是完美」了,因為完美不存在。
真正重要的是:
- 它能不能給你挑戰自由?(Netflix 的精神)
- 它能不能幫你鍛鍊深度技能?(Deep Work 的價值)
如果答案是 YES,那這份工作,就是你最好的實驗室。
當你把「學習」優先於「安穩」,你會發現:第一份工作只是起點,不是終點。
而你,也能更快走向專屬於自己的職涯藍圖。
🔥 下一篇,我會帶你拆解:「工作滿一年後,怎麼判斷該留下還是該離開?」
因為職涯規劃不是一次性決定,而是一連串不斷調整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