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經常被腦中那個挑剔、否定的聲音搞得焦慮又疲倦?這篇文章教你分辨「真自我對話」與「假自我對話」,幫助你重建覺察力,停止無限的精神內耗。
它讓你懷疑自己、焦慮不安,甚至開始逃避挑戰。 今天,我要帶你用心理學的方法,學會分辨「假自我」與「真自我」的聲音,重新奪回內在主導權。
步驟一:辨認「假自我」的語言模式
👉 假自我對話的特徵是「絕對化」與「否定式」。
心理學家 Aaron Beck 提出「自動化負面思考(Automatic Thoughts)」理論: 當人長期被批判語言包圍,大腦會自動啟動焦慮迴路。
例如:
- 「我永遠都做不好。」
- 「如果不完美,就等於失敗。」
- 「別人不回我訊息,就是討厭我。」
這些語句看似理性,其實是「假自我」偽裝成你的內心聲音。
步驟二:重建「真自我」的觀察力
👉 真自我不評價,只觀察。
心理學中的「接納與承諾療法(ACT)」強調:觀察不是否認,而是脫離認同。
練習這樣對自己說:
- 「我注意到我又開始擔心別人怎麼看我了。」
- 「這個想法讓我焦慮,但它不一定是真實的。」
當你能把「想法」當作一個事件觀察,而不是身份的一部分,你就重新掌握了情緒的方向盤。
步驟三:用「語言替換法」中斷負向自我對話
👉 改變內在對話的最快方式,是換句話說。
研究發現,語言能直接影響情緒系統的啟動強度。
試著把「我做不到」改成「我還在學」; 把「我不夠好」改成「我正在變好」。 這不是假正能量,而是訓練大腦用成長語言取代批判語言。
「你的內在對話,決定了你的外在命運。」— Jack 的升級修練室
🙋♂️ FAQ 常見問題
Q:我已經知道自己在想負面話,但停不下來,怎麼辦?
A:不要強迫「停止」,那只會讓焦慮更強。 改練習「標記」:例如「這是批判聲音出現了」。 命名=拉開距離=重新掌控。
Q:假自我是不是一種人格?
A:不是。它是一種被環境內化的心理機制。 透過覺察與語言練習,你可以逐步弱化它的影響力。
Q:聽起來像正向思考?這有用嗎?
A:差別在於:正向思考是「壓抑負面」,而覺察練習是「辨識真實」。 覺察是面對,不是否認。
停止精神內耗的第一步,不是讓腦袋安靜,而是學會聽出誰在說話。
從今天開始,試著練習觀察、標記、替換—— 讓你的大腦重新認出那個真實、溫柔又有力量的自己。 👉 如果這篇文章讓你找到心裡的出口,分享給總是和自己過不去的朋友,一起練習覺察的自由。
© 本文著作權屬 Jack 的升級修練室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 更多內容請訂閱頻道:【 Jack 的升級修練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