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的咖啡香瀰漫在整間店裡。
「瑋,你知道嗎?說話不只是『講清楚』,更重要的是『讓對方願意聽』。」
對面說話的是他的大學同學——心理系出身、現在是溝通講師的李心。 她笑著把一本書放在桌上,《你心理系?不,我說話系!》。
陳瑋苦笑:「我都說得很明確啊,為什麼他們老搞錯意思?」
李心沒急著回答,只是指向櫃檯的一位女服務生。
「你看她。」
那位服務生剛接完一桌客人的點單。
客人點了:「一杯生啤,一份炸薯條。」 她微笑著重複:「好的,一杯生啤,一份炸薯條。」 客人也笑著點頭。
下一桌換了另一位服務生,客人同樣點了:「一杯啤酒,一份炸薯條。」
那位服務生回:「好的,一杯生啤,一份薯條。」
「你猜,哪一位服務生會拿到比較多小費?」李心問。
「第一個吧?她照原話重複。」
「對。這是荷蘭學者做過的實驗。重述別人說的話,可以讓對方覺得『被傾聽』、被尊重。」
李心微微一笑,「這叫『鏡像效應』。在腦科學裡,當對方聽見自己說過的語句時,大腦會分泌催產素,讓他覺得更親近、更信任你。」
「所以,重複一句話,真的有用?」
「當然。你想想,如果你的部屬說:『這禮拜事情太多了。』你只要回,『我知道你這禮拜真的很忙。』
他就會覺得你在乎他。 但如果你說『大家都一樣忙』,那就把距離拉遠了。」
陳瑋點點頭,開始覺得有點意思。
李心接著說:「不只是複述,有時候要提煉重點。當對方講很多時,抓住他說的關鍵詞,回應時再用一次。」
她舉例:「開會時,如果有人提到『跨部門合作』,你在發言時說『我同意剛剛小王提到的跨部門合作』,那他會覺得你是盟友,溝通也會順利許多。」
陳瑋苦笑:「那我開會時是不是應該像鸚鵡一樣一直重複別人的話?」
「不,用心傾聽才是關鍵。你可以靈活地改寫、提煉,但一定要讓對方知道你『有在聽』。」
她喝了口咖啡,語氣柔和:「最怕的是那種假裝聽懂的人。
有時你走神、沒聽清楚,與其亂應付,不如誠實說:『不好意思,剛剛那句能再說一次嗎?』這樣反而讓人更信任你。」
幾天後,陳瑋在部門會議上試了一次。
他照著李心教的方式開場:
「上週小林提到的『跨部門資料共享』方案,我覺得非常關鍵。今天我們來討論如何實際落地。」
小林愣了一下,隨即露出微笑。整場會議的氣氛,竟異常融洽。
下班後,陳瑋傳訊息給李心:「妳說得對。今天的會議超順!」
李心回了一個微笑的表情:「因為你開始『聽』了。」
故事後記:
說話的力量,不在話術,而在態度。
傾聽,複述,提煉關鍵詞,誠實地承認沒聽懂—— 這四件事,比任何高深話術都更能贏得人心。 因為人真正想被聽見的,不是聲音,而是被理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