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要取得持續的成功,不僅需要扎實的專業能力,更需要掌握高超的做人處世技巧與策略思維。職場猶如一場漫長的戰役,一次的成功或失敗不代表終局,唯有具備正確的心態和方法,才能在變幻莫測的商業環境中穩步前進。
常有人問,職場上做人重要還是做事重要?我的答案是:先學做事,做人就好學了。
一、 職場核心心態:看懂大局與自我定位
成功的職涯始於清晰的自我認知和對環境的洞察。我們必須從員工的執行者思維,轉向以價值創造為核心的經營者思維。
在職場中,首先要學會看懂局,這包括看懂整個商業環境、權力結構,以及主管真正在意的事情。
• 創造不可取代性: 職場不是比誰比較認真,而是比誰能創造更多價值。要專注在能為公司真正獲利的業務上。我們應該培養帶得走的技能,例如開會進度掌控、帶人及管理技巧。當你能力累積夠強,就算薪水開到別人的好幾倍,公司也可能覺得物有所值。
在職場上,常常會看到只懂技術不懂做人的人,但在公司裡面,這類人也是很關鍵的存在,專業的事情才是公司的根本,主管可以安排這類人專心做事,跨部門的溝通主管自己來處理,才是比較好的做法。
二、 做人處世之道:建立互信與有效溝通
職場人際互動的本質是交易與合作。高效的溝通與穩固的信任是推動合作的基礎,但必須避免陷入情緒化或過度討好的陷阱。
1. 建立互信的基石
• 兌現承諾: 建立互信的方式之一是履行承諾,如果你是主管,可以藉由簡單而且不緊急的事情測試,確認下屬是值得託付重要案件的。
• 長期積累: 建立信任關係需要時間。前期積極建立好的印象,長期下來才能累積更多分數,避免日後耗費大量時間補救初期的錯誤,回報是關鍵,不要等到主管突然想到才報告,通常都會給主管留下不好印象,認為你沒用心在工作上。
2. 溝通與情商技巧
• 積極聆聽與觸碰感受: 積極聆聽的核心是發問必須觸碰到對方的感受,而不只是問一些不痛不癢的問題。人的情緒多半是以形容詞的形態出現,若能觸碰到這些形容詞,對方會更願意說出心裡話。
• 溝通精準度: 疫情之後,很多公司開始了遠距辦公,尤其考驗管理者的講話精準度。若傳達的訊息與語氣之間有落差,容易造成誤會,所以需要訓練自己的精準用字。我認為遠距溝通是必要的,畢竟永遠需要別人在你面前才能管理他人,是不切實際的作法。
3. 處理衝突與避免成為濫好人
• 不為不屬於自己的課題負責: 職場上的「幫忙」很多時候只是自我內心的投射,並非他人真正的需要。對於那些能力不足或態度不佳的同事,應該「課題分離」,相對你也不該永遠都要別人陪你一起做事情,要盡快培養獨當一面的能力及膽識。
• 與老闆溝通的方法: 不建議將自己做錯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老闆,因為老闆要的是結果與解決方案。正面表列是必要的,如果共有七件事情要做,而我們只完成了六件,我們可以說完成了六件而不是還有一件事情還沒做。
三、 精進做事能力:專業、效率與決策
做事能力的提升,不只是技術層面,更在於思維模式的改變,追求更高的效率和產值。
1. 專業技能與學習方法
• 終身學習: 學習是職涯發展的關鍵,不學習的人容易被時代淘汰。出了社會,應專注於某一件事情上,持續力至少要五年十年才會有收穫,多看書才會使自己進步,各類書籍都可以看,盡量選有建設性的,畢竟時間有限。
• 工作中的學習: 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是從工作中學習。如果上班時沒全心投入,下班後才想彌補不足,是本末倒置,從工作中學習一分,職場就會直接進步一分,最直接。
• 快速學習能力: 職場上最有價值的超能力是快速學會其他事情的能力。要透過加乘的方法讓能力進步,如此才能快速擴大舒適圈,例如學會word以及學會寫作及美編,這三種能力是可以加乘的,只學單一項遠遠不夠好。
• 基礎功與刻意練習: 任何事情的基本功都需要長時間累積。如果你在同一個地方一直埋頭苦練,可能會遇到瓶頸。若想突破,需要換個訓練方式,不能期待用同一個方法不斷重複。
2. 效率與時間管理
• 會做事是基本: 會做事的職場人必須在限定時間之內交出合格的成果。限定時間往往是模糊的概念,但要要求自己提早交卷,建立言出必行的形象。
• 切割與多工: 真正的效率提升在於將複雜的事物找出共通性,達成「一事多做,多事一做」。
• 預知能力: 做好時間管理,需要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對於例行公事,應預估追資料和作業所需時間。對於老闆交辦但未定期限的事,也應放入清單並定時處理。
結論
職場上面做事情,也就是所謂硬實力是根本,就算我們是業務也應該要對自己所賣的產品很了解,如此一來,學會做人也是很輕鬆的一件事。
反過來說,只會做人不會做事,則沒有了根,隨時都有可能會被取代,不過,做人做事可以同步修練,當然是兩個都很強是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