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複雜多變的談判場域中,談判者的一舉一動都需具備原則與章法。其中,「掛勾」與「切割」是兩種相輔相成的關鍵戰術,它們不僅影響籌碼的多寡,更決定了談判是否能創造迴旋空間並達成最終的利益目標。
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談判中「掛勾」與「切割」的概念、應用方式,以及如何運用它們來建立穩健的談判立場。
一、 切割的藝術:創造彈性與迴旋空間
「切割」的本質是將原本緊密相連的議題、時間或人員,進行策略性的區分,從而為談判創造彈性(彈性)。在談判中,所有的讓步或進退都應當有邏輯地進行。我們要將要談判的事物視為「一組」東西來談判,就有了交換與讓步的餘地,因此必須學會切割。
例如買房子,可以將一個買房議題切割成價格、付款方式、交貨條件,如此一來便有了談判空間,而不是只有價格可以談。
談判條件的三個等級劃分 (Must, Want, Give)
談判桌上的條件並非都一樣重要。談判者必須在談判之前,將議題劃分為三個等級,這三個等級決定了你將會「要」什麼,以及「給予」(讓步)什麼:
1. Must (一定要得到的條件/必要條件)
Must(必要)是談判中一定要得到的條件。
• 定義與重要性: Must 條件是談判的底線,是絕對不能喪失的利益。如果在談判中拿到了想要(Want)的東西,卻失去了必要(Must)的條件,這將導致「贏家的詛咒」,即雖然看似贏了,實質上卻付出了不可承受的代價。
2. Want (雖可有可無,但有了很好的條件/想要條件)
Want(想要)是雖然可有可無,但如果能夠爭取到則會很好的條件。
• 定義與目標: 雖然 Want 不是核心目標,但如果談判結果能夠同時拿到所有的 Must 和 Want 條件,通常就算得上是一次大贏。
• 策略應用: 談判者應先試探對手,發掘他們真正在乎(Must)的議題,同時也要清楚自己的 Want 範圍,以便在交換時使用。
3. Give (留著可以放出去買交情或作為籌碼的條件/讓步空間)
Give(給予/讓步)是那些對自己不重要的條件,它們是為了放出去買交情(建立關係)或用來作為交換籌碼的空間。
• 戰術應用: Give 項目是談判中讓步(輸)的來源。即使是 Give 條件,在上桌談判時也應當假裝成至少是 Want,不能讓對方覺得你給的是自己不要的垃圾,以免降低其價值。
在談判理論中,「雙贏」(Win-Win)的核心精神,正是「各取所需」的實踐,如果雙方都能得到自己的must,則這場談判就是雙贏。
--------------------------------------------------------------------------------
二、 掛勾的運用:累積籌碼與創造互利
「掛勾」的本質是將原本無關或獨立的事物連結起來,用以增加談判的籌碼(權力)或達成更深層次的戰術目標。
1. 策略聯盟與籌碼掛勾(Alliance Building)
在談判開始前,談判者可能會進行「結盟」。
• 應用策略:結盟本身就是一種掛勾的運用。如果我方缺乏對方想要的東西(籌碼),可以透過結盟,將盟友擁有的資源與我方連結,從而增加談判的底氣。
• 戰術意涵:談判的構成元素包括「事」、「人」、「力」(籌碼)、「時」和「情」(交情)。當「力」不足時,掛勾盟友的力量是獲取籌碼的有效方式,掛勾可以取得「力」,同時我們也需要考慮時間的因素,因為時間會讓「力」有所消長。
2. 讓步與回報的掛勾
談判讓步與交換是核心。最簡單直接的讓步方式就是「掛勾交換」:你給我 A,我給你 B。
• 應用策略:在職場中,當員工(或主管)幫老闆解決了一個困難問題(立下戰功),應該把握時機與老闆「談判」,索取資源。例如,在完成一件低技術性但耗時的工作後,可以向老闆建議將此工作SOP化,並讓新進員工接手,從而讓自己能去做更高產值的事情。
結論
在談判的每一個階段,「掛勾」與「切割」都是不可或缺的策略工具。切割幫助我們拆解複雜的僵局、創造時間與結構上的彈性;掛勾則使我們能夠增加籌碼、建立策略聯盟。
真正的談判高手,能夠靈活運用這兩種戰術,在不犧牲核心利益的前提下,讓讓步變得有章法,讓交換變得順理成章,最終達成預期的目的。學會這兩種技能,將有助於談判者在錯綜複雜的商務及職場環境中,游刃有餘地掌握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