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數」是每個人在成長中都會經歷與學習的基本課程,也因此如果怎麼數都數不到預期的數目,內心總不免焦躁不安。深怕面對這最簡單的問題,犯了不被容許的錯誤。還記得小時候有篇國語課文談的就是數數,文章中的主人翁不管怎麼數就是少了一個人,到後頭才恍然大悟,原來遺漏了自己。對國小低年級的學童來說,這樣的課文其實是存在心理意涵的,因為受限自我發展的主觀意識,不容易跳脫出來,所以未能採用客觀的角度來理解自己含括在所欲計算的群體之中。就心理學來說,這屬於認知發展的課題,進入中年級以後,大多都能迎刃而解。既然如此,如果這數數的挑戰放到成人身上,可想而知,那目的絕非是為了驗證認知發展的能力,而是讓人反思其中所蘊藏的深意。

「龍安寺」是在寶德2年(1450年)由室町幕府細川勝元所創建的臨濟宗妙心寺派古剎,即便與其他禪寺相較,那偌大的鏡容池非常顯眼,但是最引人注目的仍是方丈前方的平庭式枯山水庭園。所謂枯山水,乃凡山巖水流皆以石砂表現,山以選石與佈置來鋪陳,水則以京都白川附近盛產的白砂,並繪以水紋來呈現。龍安寺石庭的枯山水,最特別的莫過於,白砂上放置了十五顆石頭。十五這個數是特別的,因為月圓而有圓滿之意,也因此隱含著巔峰的意象。

追求圓滿是許多人所努力不懈的,可弔詭的是過了十五,那偏偏又隱含著下坡的象徵。因為過了極致與巔峰,終得面對衰落,就好比爬上山頂,終究得要下山。這是人之常情,可人們卻往往難以接受,於是乎遂有了「未央」的意想。「未央」意指未達中央,隱含仍在上行之意,故帶著希望,更帶著熱衷與企圖。迎向圓滿,那該是多麼令人期待的一件事,甚至比擁抱圓滿還更讓人興奮。


如果龍安寺石庭中的十五顆石頭,帶著圓滿的象徵意涵,那麼目睹的那一刻,該會是一種滿足,抑或者一種抵達的放心。十五顆石頭錯落在說大不大,說小可也不小的石庭中。因為石頭間擺放的位置,與石頭本身的型態,所以站在不同的點,會有不一樣的景觀,也會帶來不同的遐想。可最妙的是不論佇立在哪一個位置,望向石庭,因為石頭相互重疊之故,最多都只能看到十四顆,有時甚至連十三顆都不到。心裡不禁思慮著,或許這石庭傳遞了另一種歸於「未央」的深意。


眼下絕不是孩子們的遊戲,換個角度、換個立場就能輕易達到。那也絕非認知發展的歷程,隨著年紀的增長,就能領略。那揭櫫著一個真理,圓滿或許迷人,但卻難以企及,人生如此,修行更是如此。看著旅人們眼光不斷地在石庭中逡尋,嘴裡喃喃地念著,甚或手指指向一顆顆的石頭輕緩地移動著。「數數」是龍安寺所獨有的遊戲,可怎麼數都數不到十五,則是龍安寺所大方提供的遊戲贈品。

這贈品,最神奇的莫過於領受之後,每個人所引發的反思皆不盡相同。有人會因為無法數清,而焦躁地反覆移動觀看的視野,直到望見傳說中的圓滿,才心滿意足;有人數了數,發覺數量不足,僅只莞爾一笑;有人根本不在乎石頭的數量,只是靜默地看著眼前的一切,欣賞著、領受著。單純往往最能引發遐想,因為潛意識的複雜,亟欲填補單純的留白而益發活躍著。這就是枯山水的魅力,將解讀留給觀者,讓投射於其中勃發。想來那是一面鏡子,照見自己、照見內心。

饒富趣味的是一旁的空間還展示著石庭的模型,由上往下綜觀全局,當可清楚地看見十五顆石頭的擺放與設計。那彷彿意味著若能立於高處俯瞰,當能望見那原本難以企及的圓滿。可是,這畢竟是模型,不是真實。再度走回石庭,那視野終究被框限住,而無法如同觀看模型般的明晰。靈光一閃,愕然醒悟,俯瞰綜觀這視野也許原屬於神佛。看見完滿體悟完滿的真諦,不是角度的變化,而是累世的修行啊!

「未央」是一種提醒,提醒人們更加努力;「未央」是一種勸誡,勸誡人們接納缺陷;「未央」也是一種激勵,激勵人們別要輕言放棄。想起了「未央宮」那對於永世繁華的希冀,想起了「未央歌」中對於年輕生命的描摹與歌頌,如今「龍安寺」的石庭,在反映著潛在對於未央的奢望之時,也賦予了「未央」的深意。


步出方丈,眼下並非春櫻的季節,難有捻花之姿,可夏日的鮮綠灑滿全身,足以讓人微笑以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