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大掠奪?》篇幅不長,但帶給我的觀點是我始料未及的有趣。它合理地挑戰了我一直以為無懈可擊的文物歸返說,還說服我(至少目前)多數的文物被放在哪個博物館,那就安然地待在原處就好,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該用現在的想法去強加想像這些文物之所以存在於此,「肯定」都是以不合法的方式移至的。
首先先回到在這本書之前,好巧不巧,我略微看了一本名為《誰的博物館》的書。書裡列舉存放在博物館的諸多展品就是召喚民族歷史的一種媒介。無論那是用什麼方式取得,都共同暗示著觀賞著它們的你也是這些殖民與被殖民歷史洪流下,最後導致的產物之一。最重要的是,類似的著作都會告誡你,我們不得僥倖,甚至必須避免自己也成為支持這種掠奪文化的一員;拒絕成為傲慢白人並對原民文化感到矛盾。而說實在的,這種說法還真的很讓人憤慨,讓人毫無疑慮地省思並且支持。
而《大掠奪?》就像在跟這上述這本書打對台,等同於是向已經站穩主舞台的論述提出銳利的質疑,在眾聲中發出了具有意義的提醒作用,「我們現在聽到的故事,是傲慢的白人士兵如何在血腥掠奪帝國戰利品的過程中,殘害受壓迫的殖民地人民,以及身為種族主義者的帝國主義陰謀下,是如何操縱表面上利他的科學話術,作為其剝奪原住民權利的幌子。不過這套新的敘事與它們試圖取代的自我服務敘事一樣,同樣簡化了事實,忽視了歷史細節的微妙之處。(p.22-23)」特別當我讀到這段時,有種好像又夢回研究時光的感動——往往不該輕易從眾。
——問號很重要,永遠不該習以為常。
《大掠奪?》書名中的問號很重要,鄭智明目的是要揭示部分存放於博物館的文化不能以「現代」的歷史眼鏡去解釋、敘述它們之所以來到異地,進一步說,當沒有足夠的證據、適其時代語言(解讀能力不足夠)就不能百分之百理解獲得這些文物的情境是否有非法疑慮存在。只可惜,他認為現有多數的研究都藐視了這一段過程的深入解釋,貿然以軍事途徑獲取,而就是這個冒然,讓這本書存在的價值意義重大。
鄭智明用了「我們一在講述著簡化的睡前故事」來形容整個主流論述是怎麼討論古物取得與存放的過程,詞格強烈讓我印象深刻。在這具有批判意味的語境下,他認為取得古物的途徑總地來說有五個種類,同時這也是本書架構:軍事掠奪、外交贈禮、交易商、定點考古、探險行動。他將前兩個合併談論,是因為它們在形式上有些相似,交易商獨立一種,因為他們處在道德的模糊地帶,值得深入探究,而考古跟探險應屬於最不受到爭議的兩種。
——提出新說法,挑戰民族概念在我心中可議性
鄭智明引援一檔知名脫口秀中主持人主張文物歸返是為了完整民族文化、記憶完整的內容,指出這樣的認知也是時下流行的說法。但這樣的歸認其實是有意識被發明出來屬於「現代的」產物(這句話很重要)。因為過去沒有這種想法,現在才要試著被建立,並深植於思考之中。
我們不能總是欣然接受多數文化捲動著我們度過每個日常生活,並不自覺地認為理所當然。擁有一定的敏感度產生質疑、關心,已然是身處於這個世界作為具有思考能力的任何人都該有的對應責任(或者說被更積極地提出討論)。我們可以同意,也樂見或大或小的民族文化都需要獲得應對的重視及採取必要的保存行動,進而共構從織品、從藝術、從語言、從壁畫、從石像所展示的多樣性。
但如果事實真不是如此呢?鄭智明講了一個我覺得可以特別留意的說法,我們的價值觀如果倒退一世紀前,當時的中國盛行所謂「地不愛寶」。也就是說,這些散佚四處的文物,它們既然一開始在被發現時就矗立於無人看守的大地無人擁有,誰找到那就是誰(p.63、103)。
——挖掘文物的意義建立在是不是遵循於現在的遊戲規則內
平平都是把無主物納為己有,為什麽有些身份在進行這個行為時,卻不會受到指責?就好比是以學者的身份,他們不僅擁有的自由空間最小,能夠掌握的資金、以及在這份探險的過程必須最遵守困難到極致的平衡遊戲。不僅要求得整體最多的共識,還有可能因為過多的拒絕不僅藐視了個人專業,甚而讓整個計畫就此停擺。但是外交官、軍人、交易商,各自能夠因為身份與支持他們背景的人物賦予的資源,定奪他們在探險計劃中能夠靠近不合法的邊緣到什麽程度,又甚至如果越界了難道會影響他們取得目標的結果嗎?能夠使這整件事成立的根本應該建立於探究的寶物到底要怎麼去評斷它的價值到什麼程度,書中的這段話成為了支持這一連串行為非常核心的重點:
這套交換機制只有在買賣雙方對這些要帶走的東西價值認知不同時才管用。所以現在的問題變成:非西方的一方何時開始向西方學者那樣將藝術品和古物視為無價之物——也就是說,絕對不宜再次出售或私人轉讓?因為一但雙方都將同一件物品是為無價之物的狀況發生時,想要協商出雙方都滿意的補償辦法便註定失敗——畢竟沒有什麼能夠真正超越「無價」這個概念。(p.211)
物品被無價化,真的是好事嗎?這讓民族的概念就此緊緊跟文物被捆綁在一起,也就代表該物就屬於此民族的嗎?
「認知」一物的價值在哪裡,是這趟考古探險中,鄭智明認為最核心的癥結點。現代在乎的是因為加諸於民族之上,因而該物顯得重要,但在以前倘若沒有這個概念,一切物皆歸土,誰看到就是誰的,文物歸返說就不成立。
有趣,這本書真是太有趣了。滿滿重點到我通篇都在整理,但希望你會想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