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健身房常看到一個男人。
每天準時報到,手機夾著健身教學影片,一邊看一邊練。 每次都汗流浹背,但三個月後—— 他看起來還是一樣。
教練走過去問他:「你有記錄重量嗎?有調整過嗎?」他搖頭:「沒有啊,我都照感覺練。」
那一刻我忍不住笑了。
因為這畫面太熟悉了—— 就像我們在工作裡,忙得要命、加班到深夜, 卻常覺得:「為什麼我好像沒變強?」
去健身房不代表會長肌肉,
上班也不代表會成長。

① 有目標:先想清楚「為什麼而做」
有次我問一個新同事:「這份報告你在做什麼?」
他說:「主管交代的啊。」 我又問:「那為什麼要做這份報告?」 他愣了三秒:「呃……就是要交?」
這就像去健身房亂練一通——
今天練胸,明天練腿,後天乾脆跑步。 結果練了一個月,沒有明顯改變,只是更累。
在工作裡也是。
你可以很忙,但如果沒想清楚「我為什麼做這件事」, 就只是在消耗體力,而不是累積實力。
方向錯了,再努力都只是原地踏步。
② 敢挑戰:不舒服的時候,肌肉才會長
我第一次深蹲時,教練站在我後面說:「再低一點!」
我咬牙撐著,腿在抖,心裡想:「我是不是會死在這裡?」 但第二次、第三次,我真的撐得更久了。
工作也是。
只接自己熟悉的案子、只待在安全圈, 你永遠練不出新的肌肉。 有時候被臨時丟一個陌生專案, 或第一次要上台講簡報, 那種「心跳加速、想逃」的感覺—— 其實正是你正在升級的信號。
成長從來不是舒服的事,
但每一次的不舒服,都在讓你更強。
③ 懂原理:會做,不等於會用
我以前也有段時間狂練二頭肌,
結果手痠到舉不起來,卻一點都沒變壯。 教練看了只說:「你手在出力,但姿勢錯了。」
職場裡的「姿勢錯」也很常見。
很多人報告做得精美、流程跑得快, 但問一句「你知道為什麼這樣設計嗎?」
他就語塞了。
會做是一回事,懂為什麼是另一回事。
當你懂了背後的邏輯,你就能靈活變通。 不然就會像健身房裡那些人—— 流了很多汗,但全流錯地方。
④ 重回饋:努力不怕錯,就怕不修正
健身最怕「沒感覺」。
如果你練完沒痠,代表動作沒到位; 如果太酸,代表用力方式錯了。
關鍵是觀察反應、微調方向。
工作也是。
你報告做完了,有沒有問別人好不好懂? 開完會,有沒有回想過:「下次我能講得更清楚嗎?」 這些小檢視,看似瑣碎,卻是成長的關鍵。
很多人以為成長靠「努力」,
但真正讓人進步的,是「修正」。
⑤ 成習慣:讓進步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我有個朋友,每天早上6點準時到健身房。
他沒請教練、沒拍照打卡, 但三個月後,他的背闊肌變寬、體態變挺。
我問他:「你怎麼這麼自律?」
他說:「哪有啊,我只是固定做。」
原來他不是靠意志力,而是靠節奏。
不想想太多、不用激勵自己, 每天一點點,久了就變成「理所當然」。
工作也一樣。
成長不是一次性的爆發,而是日常的累積。
反思、學習、修正—— 當這變成你的自然節奏, 你就會發現:肌肉在長,能力也在長。
🌱 結語:努力沒錯,但方向要對
很多人說:「我每天都在努力,為什麼還沒變厲害?」
事實是——努力只是門票, 方法、方向、覺察,才是你能不能進場的關鍵。
健身練的是肌肉,工作練的是覺察。
一個是身體的阻力,一個是心智的重量。
你不需要更拼,只要更準。
讓努力變成有回報的訓練,而不是消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