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重讀《一人公司》。
不少人誤會,「一人公司」只有自由接案者或創業者才需要關心。
其實不是。
書中提到,即使在企業工作,本質上,也只有你會真正關心自己的職涯發展和最佳利益。
受雇者—就是職場工作者,也該規劃自己的職涯,而不是對任務照單全收,或期待公司會「主動」幫你規劃。忙得像陀螺,卻覺得自己在浪費生命。
我記得某次轉職階段,曾收到一間大公司的邀請。
他們向我提出「內部創業」的概念——
每個部門,包括 HR、行銷、工程師,不只是例行業務的執行單位,更要設計能推動公司發展的方案,並向高層提案。
若方案成功帶來績效,提案部門就能獲得「創業基金」(也就是獎金)。
如今想來,這公司很前衛的落實了一人公司的概念。
可惜當時的我仍是「受雇者思維」,覺得壓力太大,沒有接受這樣具「自雇者思維」的工作。
我的諮詢客戶中,也有不少來自知名大公司,如台X電、XX顧問公司、富X集團,都是高薪受雇者。
他們常說:大公司人事複雜、SOP 嚴謹、職能明確,縱然想實現自我價值,
覺得沒有機會、難以突破。
多數人以為,只有 Google、Facebook 那樣的公司才談得上「內部創業」。
於是認定自己進不了那種公司,就無法實現這樣的理想。
我想問的是:
身處公司的你,如果覺得自己沒有完全發揮所長、想突破職涯天花板—
你曾為這個目標「向誰提出、做了什麼行動、嘗試過幾次」?
結果你猜,真正嘗試過的人,有多少?
l 第一個思考點
除了那些耳熟能詳的大公司,其他公司真的不給你機會嗎?
關鍵是——你真的爭取過嗎?爭取的方式對嗎?
l 第二個思考點
如果公司真的答應你的提案,隨之而來一定有相對的責任與壓力。
你,準備好了嗎?
如果你正好也在思考相似的問題,
我開放少量諮詢時段,歡迎填寫表單,讓我了解你的情況,
確認是否合適一對一合作。👉 https://reurl.cc/yADK0D
▌真正的主動權,不在公司,而在你
很多人把「機會」當成外在事件, 但機會多半藏在你願不願意開口、主動提案、願不願意承擔責任的那一刻。 公司是否給舞台,往往取決於你有沒有讓人看見—— 你值得被信任。
▌成長與自由,是一體兩面的選擇
爭取更多發揮空間,就意味要扛起更多風險與壓力。 如果你渴望影響力,就要先準備好被檢視與被挑戰。 那不是壞事,而是從「受雇思維」轉向「一人公司思維」的必經之路。
▌無論在哪裡,你都能練習當自己的老闆
所謂「一人公司」,不只是創業者的專利。 它是一種態度: 無論在企業、團隊或個人職涯中, 你都能選擇以經營者的角度思考—— 讓自己在現有舞台上,也能不斷創造價值、定義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