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
塞內卡那句「只要我們還在拖延,生命就在飛逝。」言猶在耳,不過大多時候我們任憑時光飛逝,早知道該動起來,但就是提不起勁。
拖延宛若黑洞,你感到自身被無聲吞沒,它一點一滴侵蝕你的行動、計畫,以及你心裡的最後一股熱情。
拖延是我的痛點之一,規劃是規劃,執行是執行,「明天再開始吧!」用謊言騙過自己。到了明天,又是同樣的循環,日子就這樣空轉,重要事項沒有任何推進。心裡乾著急,焦慮被推到頂點。總要拖到死線逼近,才會拼命衝刺。

這種循環讓我筋疲力盡。我開始懷疑: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後來發現,拖延不是因為懶,而是我在逃避某種感受。在開始的那一刻,突然冒出的不適和種種雜音,可能是焦慮、害怕失敗、自我懷疑或是完美主義,第一反應就是逃避。
正念教會我一件事:與其逃避那些不舒服的情緒,不如學著和它們共處。
正念改變的,就是這個瞬間。
正念
但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得理解我們平常的思維狀態——那個讓我們無法停留在當下的「猴子思維」。
猴子思維(Monkey mind):我們的思維經常處於跳躍狀態,不斷向外延伸,沒有邊界、永無止境。停留在過去與未來,就是不在當下。研究指出,經常處於這種狀態體內會產生大量的皮質醇(壓力荷爾蒙),導致高血壓、降低免疫系統。

正念有助於馴服猴子思維,不僅能有效改善拖延,還能變得更快樂。經過訓練能夠調節大腦功能、增強情緒管理能力、提高自我控制力,減少拖延傾向。
正念不只是關於把注意力放在哪裡,而且是關於我們集中注意力的方式。
在《訓練大腦,讓自己更強大》中,作者提出正念的三大核心要素分別為:
1.意圖:讓我們的心轉向想要前進的方向
意圖讓我們意識到為何而做,幫助我們把焦點對準最重要的事物。使我們與願景、渴望和動機連結,就像是帆船的舵,讓我們保持在航線上,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自己,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
2.注意力:穩定心思意念,聚焦當下
拉斯維加斯的標語:「你必須在場才能領取獎勵」
心理學家齊林索斯(Matthew Killingsworth)與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的一項知名研究指出,當思緒漫遊,我們會缺乏效率,也更不快樂。
另一項發現是:讓我們感到快樂的,往往不是我們所做的事,而是我們有沒有活在當下。
不論你做什麼,不論你喜歡或討厭這件事,如果思緒集中在當下,你會更快樂,且更有效率。當你在洗碗時思緒聚焦於當下,就算你不是很喜歡洗碗,還會比思緒亂飄時更快樂。
3.態度:我們集中注意力的方式
這是最常被人忽視,卻十分重要的一點。
當我們啟動善意與好奇的態度,不但擁有更強的學習能力,創造力也會更加強大。善意的態度會增強大腦的學習中樞,讓大腦浸泡在多巴胺裡,而多巴胺是大腦內負責學習和獎勵的神經傳導物質。
這會擴張我們的觀點,使我們變得專注、更有創造力、更加足智多謀。
正念可以讓我們看清拖延的本質,理解它從何而來,也知道如何應對。不再焦慮,從單純的自我批判,轉為帶著好奇去理解。
在了解基本的元素後,就可以將三大要素融入日常生活。

正式練習:正念靜觀
當我們把意圖、注意力和態度帶進生活的每一刻,就將練習帶到日常生活。
早起與睡前是很好的時機,只要每天花點時間靜觀,日子一久就有很大的幫助。
就像要養成任何習慣一樣,我們必須遵從一些基本原則:
- 設定一個清楚的意圖。
- 下定決心要達成一個合理的目標,例如,每天撥出5分鐘的時間,找一個安靜且有利於靜觀的地方。
- 每天都要練習,養成習慣的關鍵是每日練習。
意圖:
先設定你這次練習的意圖,對自己說一次,例如:「但願這個練習能把更多的平靜帶進我的生活。」,或是「但願這可以幫助我更能活在當下。」
注意力:
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掃描全身,放鬆緊繃的肌肉,尤其是下巴和肩膀。嘴角自然微笑,留意自己的呼吸,感覺氣息自然地流入和流出你的身體。 從整個過程的開始到結束,覺察一下,你能否持續地感受吸氣和呼氣的感覺,以及你的覺察力的細微度是如何。
當你發現自己的思緒飄走了,以呼吸為錨,溫柔地引導你的思緒,重新回到你的呼吸上,如此可以訓練你的思緒聚焦,停留在當下。
態度:
留意一下,當你的思緒飄走時,你對自己說話的語氣。這個覺察對你會很有幫助。試試看能不能用善意與好奇的態度,把自己的注意力帶回來。把好動的思緒當成一隻小狗,帶著耐心一次又一次告訴它,「回來…保持不動…保持不動....這樣就對了.….」
光是把善意帶入當下的意圖,就具有療癒的效果,並可以軟化我們的心。每當我們溫柔地開始練習,就在建構正念的神經路徑。我們不追求完美,只需要練習多5%的善意,多5%的專注,多5%的明澈。
在結束正念練習時,留意你有什麼感覺。花一點時間讓你將這個獨特意識的感覺,滲入你的心。 就像吃健康的食物一樣,花一點時間消化所有的養分。你知道,你正在吸收當下的養分。
你也相信,從豐富養分之中,你可以得到新的答案。 溫柔地張開眼睛,開始活動身體。在你起身並開始一天的活動時,試試看能不能無縫接軌的把正念帶到生活中的每一刻。
練習把意圖、注意力和態度帶進生命中的每一刻。即使靜觀結束了,正念仍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