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公司談「數位轉型」,一開口就是 AI、ERP、CRM、雲端管理等專業詞彙。
要知道,轉型不是「導一套新系統」,而是「改變一群人的工作節奏」。
而所有人在聽到轉型、變革等等動詞的時候,心裡都有一個共同反應:
「舊系統用的好好的,幹嘛又要改?」
轉型這件事,表面看起來是管理問題,但其實它考驗的是一個領導者有沒有能力把看似麻煩的任務轉化成人人需要的好事。
把管理放一旁,先去同理「現場在怕什麼」
有一次我幫一家冷氣安裝公司導入 ERP,老闆覺得這樣可以提升效率、減少紙本流程。
但現場師傅一聽就皺眉:「每天爬高爬低,哪有空學?」
這句話,就是抗拒的起點。
不是因為他不願意改,而是他覺得「這東西會讓我更麻煩」。
所以那時候我沒開會、沒講流程,也沒發手冊,而是先開了一場「冷氣師傅專屬茶會」。
我拿出手機實際操作,講的不是「系統功能」,而是問他們:
「你每天最浪費時間的地方在哪?」
「要是能少跑一趟,你願不願意嘗試?」
我們把流程重新改寫成他們熟悉的語感,讓原本五個步驟變成兩個動作,讓他們覺得:「這是要幫我省麻煩。」
我們甚至辦了個活動:「誰最快用新系統完成派工和結案,就請喝咖啡。」
那天最熱烈的不是誰拿獎,而是他們開始互相教對方怎麼使用。
那一刻,我看見轉型成功的曙光,使用者們因為體會到系統所帶來的好處,而開始認同這一個導入專案。
領導的本質不是要求服從,而是設計信任循環
對領導者來說,最大的陷阱是以為「把人管好」就能推動轉型。但轉型不是管理問題,而是信任流動問題。
現場單位要相信:「這東西是能幫上我的忙。」
後勤單位要感覺:「這工具能讓我省時間,不是多一件瑣事。」
如果每個部門都能在新系統中看見「自己的好處」,轉型自然會發生。
舊系統代表的是一種穩定感;
新工具代表的是一種可能性。
而領導者的任務,就是設計一條安全的路徑,讓每個人都願意主動嘗試。
從「要求配合」到「共同設計」
冷氣師傅的案例只是開端。
我們接著往後勤部門走,會發現每個角色都有不同的「抗拒邏輯」。
財務部門
他們怕的是「又要多學一個軟體」。
我們不談功能,只談結果。
讓他們親眼看著螢幕,看到系統自動對帳、電子簽核、報表同步更新,
再問一句:「所以以後月底不用再對三天帳,你想不想?」
他們笑了。
那一刻,他們看到的是「時間回來了」。
人資部門
每個月的請假、加班、特休,算到快爆炸。
我們導入雲端人資系統,不談技術,只說一句:「你不用再手動算了。」
這是「去除痛點」的思維。
當新工具能讓人資多出一整天去關懷員工、去找人才,自然會覺得「這不是負擔,而是升級」。
讓數據變成「人性化的助理」
很多老闆以為,導入 CRM (客戶/顧客關係管理系統)就能讓業務更有效率。
但 CRM 不是魔法,它只是一個框架,重點在於業務願不願意把「真實的日常」放進去。
業務最怕的是被系統「束縛」,所以要讓他感受到「這不是報告工具,而是你的隊友」。
當系統能自動提醒誰該追蹤、誰的合約快到期,成為業務的每日工作導航,CRM 才算是真正上線。
有次我們設計一個小活動:「最快成交獎」,獎金不多,但榜單每週更新。
結果大家開始競爭式地更新客戶資料。
沒有人在意 CRM 多聰明,他們在意的是「被看見的成就感」。
領導的破局:從制度到文化
當你在推動轉型,不要只想「讓大家用」,而要想「怎麼讓大家願意主動用」。
這裡有一個關鍵思維:
把工具變成文化的一部分。
讓員工知道:這不只是公司的要求,而是讓工作變簡單的一種方式。
比如行政部門,我們把採購流程做成雲端 APP,讓他們自己參與設計申請表,最後每個人都在誇:「原來請購可以這麼快!」
這時候的欣喜,不只是因為效率提升,更是因為參與其中與被尊重的成就感。
轉型的意義是讓大家一同前往下一個層次
真正的數位轉型,不是「技術導入」的專案,而是「信任重構」的過程。
你不需要說服員工學新東西,你需要讓他們感受到改變對自己有利。
當人感受到便利,他就不再抗拒;
當人被邀請參與,他就不再排斥。
而當他主動開口說:「這功能不錯!」
那就代表你不只是導入了一個系統,
而是完成了一場「由內而外」的升級。
你若是創業者或管理者,記得:
不要先想怎麼推動變革,先問自己一句
「我的團隊,願不願意跟我一起改變?」
當答案是「願意」,技術只是工具。
若答案是「不願意」,再好的系統都只是額外的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