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份工作,都是為未來鋪的路。現在的你,正成就未來的你。
Monday Blue,來談談這個現實的問題-薪資。
相信看過我文章的人都知道,我在公家單位當約用人員,領3萬多,一做就是5年。
同事裡,有人甚至做了8年,才終於考上公職。(公部門值得我們奮力一搏嗎?看看我的觀察:為什麼台灣公部門流動率高?你適合嗎?)
先說說這裡的薪資結構:大致分成兩類-學士起薪3萬多,碩士起薪4萬多。
其實以公部門來說,檢驗的薪資已好過於其他行政的約聘雇人員、臨時人員。
對於生科畢業的我來說,這份薪水在剛出社會時也很吸引人,誰不想先求穩定?
但進入職場後,我才深刻體會到台灣的就業環境有多畸形。除了半導體業外,其他領域的薪資幾乎被喘不過氣。
(這是我額外的感受,詳見:不同專業不同命,台灣只有半導體能生存,想逼死誰?)
入職後三年之癢
我有一度非常憤恨不平,快要爆炸。那種委屈與不甘,讓我幾度想拍桌走人。
第二、三年時,當我從一個新人,到開始帶新人後,我產生了不平衡心理。
明明做一樣的工作,甚至我做的比碩士的同事多,卻還是拿得比人少;新進的學士與我領一樣、新進的碩士領比我還多。
面對新人,又不可能發火,我知道問題不在同事,而是制度。
秉持不可隨意待人的原則,我選擇當好前輩,也希望自己未來能遇到願意傾囊相授的人。
轉換不公的心態
我想擺脫這種痛苦不已的境地,於是我開始閱讀、聽Podcast。
那時每天下班開車都在聽大人學(好節目推推,也有出書),某天聽到這句話:
如果你只做現在薪水的工作,那就是認為自己只值得這樣的薪水,未來也只會領這樣。
每當我產生負面的想法,我都告訴自己:我值得更好的、付出更多,多學的是自己的。
就這樣一次、兩次、三次,慢慢的我開始不計較了,有時難受的情緒都是自己給的,換個角度想,能快樂為何要折磨自己呢?
我開始學Excel做自動化模板、優化流程、整理耗材,也開始經營自媒體、幫品牌做線上行銷。
這些額外做的事,沒人要求,但卻讓我慢慢找到成就感。許多的成果,都是我始料未及。
更意外的是——這些都成了我未來轉職的籌碼。
展開改變
我不是那種能立刻轉身的人,有時放不下工作,也放不下同事。我相信許多人與我一樣。
但我想告訴你,當你有不舒服的想法時,不用逼著自己一定要馬上跳脫出來。
改變不需要一次到位,而是從小小的行動開始,是數次小變化的累積。
可能是一集Podcast、一篇文章、一場講座。 這些不起眼的開始,會慢慢疊出改變的力量。
所以,如果你也覺得薪水與付出不成比例,先別急著怨天尤人。
你有兩條路可以選:
- 學會更多、讓自己更有價值。
- 更新履歷,開始尋找下一個舞台。
改變,從不會等到「準備好」才開始。而是當你心裡那個「不平衡的聲音」再度響起時, 願意為自己跨出那麼一步。
願心所有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綻放的舞台。我相信你是最棒的!一起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