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職場後,我才真正體會到台灣就業市場的畸形。除非你在半導體產業,否則薪資幾乎讓人喘不過氣。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2025年台灣整體薪資中位數約落在 4.3 萬元,而半導體產業的工程師平均月薪動輒 8~10 萬,甚至新鮮人一入職就能破 6 萬。
這樣的差距,讓非數理工學生在選填志願時被逼到牆角,強迫學生在現實與興趣中選擇。
不同專業不同命
現實是:高薪換來的,往往是高壓。半導體工程師的日常,是被機台綁架、on call 無限輪迴的生活。
而台積電周邊企業,如氣體供應商、無塵室設備廠、擴廠工程公司,也都跟著沒日沒夜。
那些年薪百萬的背後,是錯過無數家人聚會、深夜待命的疲憊,甚至健康亮紅燈的代價。
對比之下,其他專業就顯得弱勢許多。
像我自己在檢驗領域,身邊的朋友,有的在食品廠、藥廠,平均月薪落在 3~4 萬,且升遷有限。
明明同樣是理工背景,卻像活在不同世界。並非個人能力問題,而是整體結構出問題。
台灣就業市場的現實
台灣的就業市場,長期存在「產業集中」現象。
根據人力銀行資料,製造業與科技業占總就業人口近 30%,而服務業雖然人數多、但薪資與穩定度普遍偏低。再加上產業鏈幾乎圍繞在半導體,政府補助、媒體報導也都集中在那一塊,導致其他產業被邊緣化。
舉例來說,文化創意產業、永續農業、生技檢驗、教育科技等領域,其實潛力巨大,但因短期報酬不高,年輕人不敢投入。
於是,我們看到的是:
- 一邊是高薪、高壓、高離職率的科技產業;
- 另一邊是低薪、低保障、低流動性的傳統產業。
這樣的結構,讓學生在選科系時變得極度功利——
不是為了「我想成為誰」,而是「我以後能不能活」。
學生該怎麼選科系?
你念大學是為了學歷嗎?讀四年只是為了畢業,而不是為了探索自己?
很多人選了熱門科系,卻在大四或出社會後才發現自己完全不喜歡。
選科系前,應該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1️⃣ 我對什麼議題感興趣?(願意主動花時間鑽研的領域?)
2️⃣ 我能接受怎樣的生活型態?(喜歡穩定?還是挑戰?)
3️⃣ 我希望未來的工作方式是什麼?(在辦公室?戶外?遠端?)
當你搞清楚「理想生活樣貌」後,再反推回來找能培養這些能力的科系。
舉例來說:
- 喜歡與人互動、創造內容,可結合數位行銷、心理學、設計思考。
- 對科技有興趣但不想被機台綁架,可轉向 AI 應用、產品企劃、科技教育。
- 想結合理工背景與創業,可走永續農業、生技品牌、自媒體路線。
學科只是工具,不是枷鎖。
重點不是「你念哪一系」,而是「你能拿這個專業創造什麼價值」。
(想進公部門?看看我的觀察:為什麼台灣公部門流動率高?你適合嗎?)
心態轉換:職涯不是直線,而是多線併行
我們這世代幸運的是,賺錢方式已經多元化。
除了當別人的員工,我們可以經營副業、自媒體、電商、擺攤,結合興趣創造個人品牌。
你不一定要放棄穩定工作,但可以慢慢培養「第二收入」,去試著讓自己從被動變主動。
最重要的是,不要讓社會定義你的成功。
在半導體圈之外,依然有無數條可以走的路。 也許起薪不高,但你能換到更多時間、自由與成就感。
最終,職涯不是一場比薪水的競賽,而是一段學習「如何活得像自己」的旅程。
如何應對生存
如果你現在正在選擇科系、轉職、或對未來感到迷惘,我會建議你多方嘗試,不管是社團、額外的活動,多認識人、多與人交流,會幫助你更加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與趨勢,才能讓你在這裡有一席之地。
(一起探索職涯:100天找回熱情計畫(上):重新點燃內心的火光)
世界需要的不只是工程師,也需要能連結人心、創造價值、帶來療癒的人。
與其被半導體定義,不如重新定義「生存」的意義。
願所有人,都能更加了解自己、並找到專屬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