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覺得很難用簡單的幾句話來表達對於「少年小樹之歌」的喜愛,想了好久,或許生命中一而再、再而三的閱讀,可以極為貼切地訴說與這本書的關係。坦白說,已經忘了是什麼樣的機緣,第一次讀到這本書。但是閱讀時,卻很清楚地知曉,這本書將會在生命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最近,再次重新閱讀這本書,果不其然,即便時隔多年感動依舊滿滿。
這些年,自然在心中的份量不斷地增加。回首過往,雖然不能獨斷地說「少年小樹之歌」是生命中親近自然的啟蒙,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它給了一個新的思維去看待自然,同樣地它也提醒了一個新的態度去接觸自然。而究竟是什麼樣的內容,才能具備如此神奇的效果呢?「少年小樹之歌」是描寫一位父母俱逝的小男孩,其名為小樹,雖然不過五歲的年紀,但在眾人尚未討論出其未來的歸屬時,小樹便主動選擇與祖父母一同生活在森林中。小樹的祖父母俱為印地安人,其祖母是位道地的查拉幾族後裔,而祖父的身體裡則流有一半查拉幾族的血液。書中極為精彩地透過小樹的角度,傳達著查拉幾族與自然共舞的生活方式。
一直以為許多土地中的原住民,例如印地安人,其因為長期處在自然之中,所以他們面對自然的方式是與自然融合為一體。自然是他們所最熟悉的,卻也是他們所最敬重的。這個部分迥異於現代許多想法裡,所參入的利用、剝削的狂傲與驕矜。相反地他們透過謙卑與無懼,找到了與自然互動的極佳方式。小說裡,小樹的祖父母常常會藉由自然的許多事物,教導小樹人生的哲理與自然的法則。如同下面幾段話:
老火雞就像是某種人類一樣,認為自己知道的東西多,就對周圍的事物不屑一顧了,頭抬得老高,結果什麼也沒學到。……
今年的最後一隻蝴蝶飛進山谷,它停在我和爺爺已經收割好的玉米梗上。它並沒有鼓動翅膀,只是停在梗子上等待著。它沒有儲藏食物的打算,因為它知道自己即將死去。爺爺說,那隻蝴蝶比許多人要有智慧多了。雖然生命的終點將至,但是它卻絲毫不為所動。它知道自己的生命目的已經達成,而迎接死亡則是它現在的使命。所以它靜靜地停在那兒等待,享受世間最後的一絲溫暖陽光。……
秋天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平和時光。它給了我們機會清醒自己的頭腦,好好想一想該如何迎接這個寒冷的冬天。而當我們在整理思緒時,我們不但計劃好未來應完成的工作,也會回想起自己過去疏漏掉的一切。秋天也是回憶與懊悔的季節。在迷離的秋光中,你會怨嘆自己為什麼放棄了那些原本應該做好的工作,還遺忘了那些該說而未說的話。……
從火雞到蝴蝶,從動物到季節,自然裡每個環節都有其潛在的智慧,如何去發掘與醒悟,端視面對自然的心態。書中那句句震撼人心的話語,總不免讓人反覆閱讀著,渴望理解更多,更渴望漸漸也能如同小樹一般取得自然之鑰。而在閱讀的過程中,突然覺得或許「少年小樹之歌」這本書便如同自然之鑰,透過閱讀與反省,也慢慢學會領略關於自然的精彩,並且有更多的動機與想望進入自然。
而除了上述之外,書中描述查拉幾人對於存在的看法、對於事件的應對也有許多不同的思維讓人感到印象深刻。例如,送人禮物的時候,並不大聲張揚,而是偷偷放在對方能看見的地方,讓其自個兒發現它。又如,關於生日的想法,他們覺得那不僅是一個日子,而是一個季節。你所出生時的季節,便是你的季節。而當你的季節來臨時,家人們會告訴你有關你出生的地方、你父親的事蹟,還有母親對你的愛。姑且不論一天、還是一季,至少在面對生日的態度上,那是讓人佩服不已的。而書中一段談論精神心靈的段落,更是讓人頻頻點頭:
奶奶說人類的身體裡有兩種心靈,其中一種和肉體的生存有關。……但是,我們還有另外一種心靈,它和這些肉體的需求毫無關連,那就是精神心靈。……精神心靈就像我們身上的肌肉,你常常使用它,它就會愈來愈強壯。而唯一可以鍛鍊精神心靈的方法,就是運用它來體會事物的內在。但是你必須先掙脫貪婪,還有其他肉體的心靈的束縛。這樣,當體察內在的心開始萌芽,而你也愈常試著去瞭解別人,你的精神心靈就會強大了。
「鍛鍊精神心靈的方法,就是運用它來體會事物的內在」,很喜歡書中的這段提醒。倘若能卸下內心的防衛,敞開心靈去感受、去體會自然的種種,進而浸淫在自然的世界裡。原本鈍化的心靈將越發敏銳,越發能與自然產生共鳴,甚至越發能懂得人心的低吟與輕嘯。如同前述,轉變的關鍵在於掙脫肉體心靈的束縛,讓貪念退卻,讓自我的執念不再是唯一,甚而回到一種純真而無邪的單純。記得朱光潛在「談美」一書中,曾提及不同的人,看待自然的方式也就不同,那往往是站在自己的觀點去詮釋與想像。所以,若能卸下這種種框架,回到單純地感受、單純地聆聽、單純地觀看,那麼便能還諸自然原本的樣貌。甚至,漸漸地也能找回與自然溝通的語言。進而在對話裡,尋求一種相互的支持與照撫。
倘若真能如此,真能與自然相融,那麼眼裡的自然、心裡的自然必定很不一樣。也因此,閱讀時總是深深著迷於書中關於自然的書寫。作者藉由對於自然的敏銳與理解,透過各種方式去描述、勾勒或者彩繪自然的精彩。或譬喻、或擬人,那活靈活現的記敘方式,不也呼應了前述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論點。畢竟唯有如此,面對然時才能有如此深刻的感受,也才能看得如此透徹啊!例如:
山中的雨就像是一個即將臨盆、疼得用手緊緊勒住床單的媽媽臉上流下的興奮淚水。
燦爛的太陽像是一個爆炸的火球,灑了整個天空一片閃亮的黃金雨。樹上晶瑩的冰柱在陽光下閃爍著變幻奪目的光彩,教人無法直視。黑夜的殘影在朝陽的大舉進攻下一步一步地向山谷退去,而陽光則像浪潮般由山頂一直往山腳直瀉而下。
山在熱烘烘的晨曦照耀下開始膨脹,發出劈啪的聲響,並且伴隨著它長長的呼氣聲,朝天空吐出一縷一縷的蒸氣。當陽光解除了樹木們死氣沈沈的冰封盔甲時,山還砰砰地低語了幾聲。
從自然體驗到自然思維再到自然書寫,「少年小樹之歌」呈現了自然的精彩,並且打開了進入自然的門扉。那是種引領,引領人們走向自然;那是種提醒,提醒人們珍視自然;那更是種鼓舞,鼓舞人們卸下心靈的防衛進到自然、感受自然。
記得有一次在森林中帶領自然體驗,活動設計的內容,是讓一群大學生選擇一棵其所喜愛的大樹,然後靜靜地躺在樹下。第一次嘗試時,不到三十秒的光景,幾乎所有人都起身站立,理由各式各樣,或是怕被蟲叮、或是怕被熊咬、或是怕樹倒了被壓傷。一一細究其源由或許荒謬,但那不也都是源於單純的畏懼,因為不熟悉自然而感到害怕。於是,在稍做鼓舞與保證之後,讓他們做第二次嘗試,這會兒時間已經可以延長到接近一分鐘的狀態。接著,也不勉強,反而在約略一天的時間裡,有時帶著他們在森林中遊走、有時透過影像介紹著自然之美。等累積了更多的感受,才又再度嘗試帶他們與自然做親密接觸。
就這樣,不過隔了一天,幾乎每位同學都能躺在樹下超過三十分鐘。那一刻,立在一旁靜靜地看眼前的景致,突然有很深的觸動。那彷彿卸下了人與自然的隔閡,看見這一群人融入在自然之中。很美,很美。而同學們在活動結束後的分享,也讓人印象深刻。其實,躺在土地上不單單在肉體上有種支撐感,在心靈上更有種無以名狀的支持感。而樹下的涼蔭與微風,更是形成一種獨特的疼惜與照撫。
對他們來說,那是個難忘的經驗;而對一個帶領者來說,更是無上的喜悅。想想,或許我們沒有「小樹」的幸運,能從小便在自然裡學習生命的智慧、領略自然的美好。但那絕非意味著自此便與自然之間築起了無可逾越的高牆。當我們願意一步步接近自然,當我們願意慢慢敞開心靈,自然必定願意接納我們。不過,當領略到自然的美好,千萬別忘了小樹奶奶對其的提醒:
當你發現美好的事物時,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分享給任何你遇見的人。這樣,美好的事物才能在這個世界自由地散播開來。
是啊!別吝於分享內心的感動,別吝於分享生命的美好,別吝於分享存在的精彩,一如在此分享著「少年小樹之歌」這本書。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