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Verde 之前已完成了生物炭用於瀝青的認證試驗,目前正努力推廣中。
他們 CEO 昨日在 Carbon Herald 的投書期望讓更多人注意到這項應用。畢竟將生物炭應用於基礎工程與建材之中的可行性一直都存在,只是長期沒有受到足夠關注。如果政府的產業政策以及相關供應鏈有要求,將更有實現這些碳匯應用的可能。
每一英里都是碳匯——用生物炭鋪路
機會在腳下——每鋪設 100 英里的生物炭道路,就能封存 6,300 公噸二氧化碳。全球道路建設每年排放逾 4 億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與航空業相當。根據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的數據,美國約九成四的道路以瀝青鋪設——這種材料製造與施工過程都極為耗能,必須在高溫條件下進行。
在這樣的環境中,前線工人面臨熱傷害與中暑風險;社區居民則常被鋪路與維修工程造成的交通延誤困擾。道路老化維修的龐大成本仍由納稅人承擔,而這套舊有模式也不斷製造新的環境負擔與掩埋廢棄物。
與此同時,自願性碳市場正面臨信任危機。許多碳權憑藉的是理論模型,而非可驗證的實際減碳成果。「漂綠」與「綠色詐欺」的指控層出不窮,讓市場對一個問題愈發執著:這些碳權真的有效嗎?若無法以具體成果與透明制度支撐,市場信任將持續下滑。
而眼前的答案,就在我們的道路之下。
碳封存的新途徑——讓減碳「真正落地」
若能把工程化碳移除直接融入基礎建設中,碳權市場或許能重新贏回信任。與其仰賴植樹造林或紙上談兵的碳抵換,不如將長期穩定的碳封存嵌入社會日常消耗的大宗建材裡。
道路,其實是全球最被忽視的碳封存載體之一。生物炭——由有機廢棄物高溫碳化而成——早被證實能長期固定碳,但應用進展有限。農民買不起它,生產者則多半只能白送出去,靠出售碳權勉強維生。
那麼,如果生物炭能成為現代道路建設的核心材料,不僅替納稅人、製造商、承包商與交通主管機關創造經濟價值,同時又能產出經認證、可信賴的碳權——這樣的轉變,會如何改變整個遊戲規則?
從概念走上道路:生物炭瀝青的實證測試
2024 年底,一種混合生物炭的瀝青在美國阿拉巴馬州奧本市的「國家瀝青技術中心」(NCAT)測試跑道上正式鋪設,成為該設施首個具碳封存能力的材料。
NCAT 測試跑道研究副主任 Nathan Moore 指出:「多年來,這裡測試過無數材料與技術,但極少有哪一種能展現如此明顯的減碳潛力。這項技術也是首度在跑道上實現碳封存的里程碑。」
NCAT 是全球瀝青產業的權威實驗基地。經過相當於 7 萬次單軸荷重、由 80 噸重卡車(美國法定限重的兩倍)所進行的加速測試後,鋪面仍能承受持續的重車壓力,表現穩定。
在 2024 年 12 月的示範中,瀝青於攝氏 7 度混合、低於 4 度的環境下過夜儲存,翌日以傳統機具、僅加水即可鋪設於攝氏 8 度的氣溫中,並於同日開放 80 噸卡車通行。
這種新型材料無需燃燒器、全年可用、施工不需加熱或溶劑,能延長鋪路季節、降低成本並大幅減排。更重要的是,它無異味、無毒性,對工人與社區皆安全無虞。
從技術驗證到淨零藍圖:碳權走向實體化的新里程
2025 年 4 月,美國 NCAT 測試跑道正式誕生全球首批經驗證的「瀝青碳移除」碳權,經由工程化碳移除領域的權威登錄機構 Puro.earth 認證,並售予全球知名大型金融機構。這些碳權不再只是文件上的數字,而是與一段真實道路相連——能被監測、計量,且全程透明紀錄。
生物炭瀝青同時涵蓋三個排放範疇的減量:
- 範疇一(Scope 1):低溫、無味、無溶劑的製程減少現場直接排放。
- 範疇二(Scope 2):降低能源消耗,減少電力使用所帶來的間接排放。
- 範疇三(Scope 3):生物炭在上游固定碳,下游則因路面壽命更長而減少廢棄物產生。
這正體現碳權的本質:長期穩定的碳儲存、可量化的實際成效、公開透明的追蹤機制,以及可被親眼見證的減碳成果。
擴散藍圖:讓減碳從一條路變成全球網絡
阿拉巴馬州的一條試驗跑道,當然無法讓世界脫碳。但若要真正推動轉型,「材料內嵌式碳移除」必須透過既有的產業體系與建設網絡擴大實施。
與北美最大瀝青行銷商 Ergon Asphalt & Emulsions 簽署的十年獨家授權協議,使技術能直接透過 Ergon 的既有生產與配送體系商業化,省去新建廠房的時間與成本。憑藉其遍佈美、加、墨三國的網絡,生物炭瀝青的規模化推廣可迅速展開。
若將生物炭與 100% 回收道路材料混合,城市便能把廢棄瀝青轉化為減碳資產。如今全球累積數以百萬噸的再生瀝青(RAP)閒置未用,透過這項技術,它們可重新成為「儲碳型基礎建設」。
這一策略兼顧環境與經濟效益:減少掩埋場負擔、降低維護支出,並創造與實際減碳成效相連的可驗證碳權,同時改善城市財政。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全球皆可採用的模式——每個國家都已有道路網絡與施工體系。任何致力於 2050 年達成淨零的國家,都能以此模式更快、更省、更具體地把減碳成果鋪進現實世界。
前方之路:讓減碳回歸常識
在阿拉巴馬州,卡車已經奔馳在會「封存碳」的道路上;碳權也已核發並售出,證明這項模式行得通。
每一英里的生物炭瀝青,每車道至少能固定 32 公噸二氧化碳——這些原本將滯留在大氣中的碳,如今被穩定、可量測地封存在我們腳下的基礎建設裡。
永續,不再是昂貴的理想,而是一種務實的優勢——能同時造福製造商、工人、納稅人與環境。這不是額外負擔,而是讓我們以更聰明的方式去做原本就該做的事。
對政策制定者、碳權機構與市場買家而言,方向十分明確:
- 各地交通主管機關可採購具可驗證碳數據的低碳建材;
- 碳權登錄機構可修訂方法學,將「材料內嵌式碳移除」納入體系,促進更多具公信力的碳權誕生;
- 機構投資人可要求購買與真實基礎建設掛鉤的碳權,而非紙上推測的項目;
- 各國立法機關則可透過針對性的稅賦誘因,讓生物炭成為政策主角,同時設置「日落條款」以確保透明與防弊。
在意識形態對立的年代,最能長久的環境解方,往往來自協助傳統產業自我革新。關鍵在於把碳捕捉從政治符號轉化為務實機會——一個能同時促進經濟與社會韌性的策略。當政策、市場與產業步調一致時,每一英里的道路都能為世界鋪出新的減碳時代,兼顧自然資產與經濟成果,證明脫碳既可行、也能盈利。
不論政治立場為何,這樣的邏輯——既理性又有利——其實就是常識。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生物炭堆肥應用:掌握「中間值」才是最佳策略
生物炭混凝土:兼具減碳與提升建材效能的潛力與挑戰
2025 生物炭碳移除市場概況(上篇):數據、成長與買方結構
2025 生物炭碳移除市場概況(下篇):交付與註銷持續增長
自願碳市場誠信委員會核准多項生物炭與森林經營方法學
Isometric 推出建築環境生物炭封存模組
南非賭注生物炭:綠色轉型新希望,還是另一次錯失的機會?
邁向千年碳封存:生物炭持久性科學的新進展與市場標準演變
認識 Exomad Green:玻利維亞的生物炭創新典範
生物炭價格預測模型與市場分析
Verde 首創生物炭瀝青碳權技術,進軍淨零基礎建設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