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資訊過載、人工智慧(AI)強勢介入職場的時代,「未來」二字對於正處於升學十字路口的高中生而言,往往顯得相當沈重。對於被稱為 Z世代的學子,以及在背後焦急觀望的家長,最大的恐懼很可能是一種線性的假設:「選錯了組別是否就輸在起跑點?」、「現在熱門的科系,十年後是否會被 AI 取代?」
前陣子在蘭陽女中舉行的「擘劃生涯與學習藍圖」講座,嘗試在這些焦慮的縫隙中,灑進一點或許不太一樣的光。把分享的重點放在互動上,透過多家公司的實戰經歷,結合生涯理論與真實人生經驗,讓學生多聽到一個非正經八百甚至有點離經叛道的職涯發展歷程。
今天中午,蘭陽女中輔導老師把整理後的回饋傳來。「收穫良多的講座......講師用很親近有趣的口吻跟我們分享」
「講師入班分享時,透過有趣的開頭介紹自己,讓大家能儘快進入狀況」
有點意外的是,學生對於分享方式與引導的內容,有很細膩的觀察和見解,比如對外商工作的嚮往、發現使用空白光碟當道具覺得很有趣、對同班同學「會做油飯」的驚喜發現。突然讓我窺見破解職涯焦慮三道可能是關鍵的破口。

破口一:打破「科系決定論」,擁抱「計畫性偶發」
在傳統的升學與職涯觀念裡,社會默認了一種「線性路徑」:考上好高中、進入頂尖大學熱門科系、進入知名企業、從此一帆風順。然而,這條路徑並非大多數人有幸走上的一條生涯道路。每個人都希望成為擁有國家認證的金頭腦(明星高中、頂尖大學),這場講座並不是要大家認同學歷無用論,而是演示一條「非典型」的職涯路徑,讓學生發現生涯、職涯也可以有很多選擇,套一句老師所說的話:「條條道路通研究所」,行行也確實可以出狀元。學生的事後回饋顯得真實且令人欣慰:
「看到講師的經歷發現未來其實有很多不一樣的可能,現在對之後選科系也沒有那麼擔心了。」
「聽完之後比較沒有迷茫的感覺,知道如何找到或試著去發展自己的特長。」
「聽了講師的分享,讓我對未來比較有方向......收穫滿滿,深受啟發,也讓我對未來職涯有更清晰方向與動力。」
為什麼焦慮會消失?或許是因為「單一標準答案」被打破了,學生發現原來人生可以有不同的劇本。
關於「外交官」的美麗誤會
在回饋中,看到了一些插曲。有位學生寫到:
「講師很有趣想法很多,他去過那麼多個國家的分公司,害我也想要考有關外交的科系。」
這真是個美麗的誤會,卻反映了社會普遍對職涯的印象。事實上,我並沒有去過很多國家的分公司,一直以來我都在台灣工作,只是母公司散佈在幾個不同國家。然而,同學有可能因為我的描述得不夠清楚,加上當天確實也分享了跨文化溝通、國際商務開發等內容,同學進一步聯想到「外交官」。這個誤會其實也很好,代表分享內容並沒有造成閉鎖式的框架,而是留一個開口,讓同學自由想像與連結。
現實職場告訴我們,科系或許不是唯一的通道,這是進入工作世界的其中一個入口。
職涯的智慧:把意外變成資產
人生職涯充滿了不可預測的意外,這些意外事件提供了學習機會,而個人應該主動創造並善用這些偶發事件 。
另一個誤會是同學提到:
「我覺得講師真的是一個很厲害的人,他去法國留學就很令人羨慕,但是他利用了五萬塊就留學了很久......感覺就像人生勝利組。」
(嘿!同學,我並沒有去法國噢,五萬塊留學很久也是不可能的事喔。還有,人生勝利組從小到「老」都和我無關喔!)
「講師發言很有創意性!很奇特!與以往聽過的演講都不一樣,給人一種開發新大陸的感覺。」
為什麼學生會覺得我的經歷很很奇特呢?其實也就是職涯、生涯發展過程中一連串的離經叛道與荒謬的意外。
面對不可測的未來,我們從來無法精準預測,而是靠著培養關鍵態度:好奇心、彈性、堅毅、樂觀與冒險。當教育能引導孩子從「鎖定單一科系」轉向「培養適應心態」,那份對未來的恐懼,就能轉化為探索的興奮感。這並不是說傳統的道路或方法不好,而是讓學生知道:「嘿!原本的道路超級棒,不過這邊還有一條路、那邊還有一條,轉個彎,後面還有三條路!」

破口二:看見冰山下的隱形競爭力:「發現油飯公主」!
決定一個人職業生涯發展高度與快樂程度的,往往是深藏在「冰山水面下」、難以被輕易撼動的特質:價值觀、興趣與人格特質。學生對此也有回應:
「我學到要尋找適合自己的科系和職業時,應該要考慮自己的價值觀和人格特質。」
「老師講話很有趣,也讓我了解了很多理論,做自己喜歡的事再去結合其他的東西,探索出適合自己的職業。」
誰說「做油飯」不是一種才華?
在講座的互動環節中,透過遊戲探索,引導學生挖掘自己知道但別人不知道的「隱藏我」時,意外發現班上竟然藏著一位「油飯公主」。這位同學家裡經營油飯生意,她自己也經過阿嬤的教導而習得了這份好手藝。
這個發現立刻在班級群體中產生了化學反應,有位學生在回饋單中寫著:
「很開心能有這個機會能參與到這堂課,我在這堂課更認識同學了,原來我們班還有人會做油飯,下次叫他做給我吃。」
這看似與職涯無關的插曲,其實這碗油飯代表的是該名學生的獨特性與資源。
在未來的職場,標準化的技能(如單純的文書處理)將成為世界經濟論壇定義下的「邊緣技能」 。反之,如果這位同學能將「傳統技藝」結合 Holland 興趣測評中的「E型企業型興趣」(擅長說服與組織、富有冒險精神),她可能成為將台灣美食推向國際的創業家;如果她結合的是「I型研究型興趣」(喜歡分析與研發、追根究底),她可能成為食品科學的研發專才。兩種發展是不是看起來都相當美好?
或許我們可以稍微留意一下學生那些看似無用的愛好或心流經驗,因為在未來的斜槓世代,也許這正是讓他們與眾不同的起點。

破口三:成為職場上的「惡魔蛋」,為自己不斷加值!
許多學生在回饋中反覆提到這場演講「非常有趣」、「幽默」、「不無聊」。這種超高頻率的「好笑」評價,老實說我還是第一次見到,很怕未來當同學回想起這場演講時的對話變成這樣:
「你還記得我們之前聽過一個怪人分享職業生涯嗎?」
「記得啊!不過內容我全忘了,只記得他好好笑!」
……
「這是我目前聽過最有趣的講座......通常聽講座時我會覺得無趣不想聽,但您的演講我真心覺得很棒。」
「完全不會讓人覺得無聊,過了非常愉快的兩堂課。」
「講師幽默風趣,讓上課氛圍變得有趣!」
我並不是刻意想要讓內容變得有趣,而是天生具備「不正經」的人格特質,也不打算在這個場合調整或改變成另一種風格,因為學生的問題如同職場工作者一般地明確且犀利,所以我從同到尾都想要來個直球對覺,重點放在內容,但由我講出來之後,自然而然就變成「很好笑」了。
「空白光碟」與「煙燻惡魔蛋」的啟示
惡魔蛋是一種甜點,用來說明大家原本是一顆生雞蛋,而生雞蛋的價值較低,煮熟了變水煮蛋,價值提高了。加了飯變成蛋炒飯,價值更高了。惡魔蛋變成了甜品也多了藝術成份,價值自然再度提高,用來說明不斷增加自身價值的重要性。
「除了將大家的問題與演講內容結合外,也透過提問的方式增加了大家的參與感,還有利用空白光碟當籌碼的方式讓大家更加主動回答參與問題。」
這種將「光碟」轉化為「籌碼」的遊戲化思維,或許是一種針對「新興技能」的演繹,我是有意識地想要強化「溝通力」與「影響力」。透過這樣的互動,學生不再是被動的聽眾,而是積極的參與者,這也呼應了另一則回饋:
「根據班上的回答,講師有完整的解答,也準備了很多精彩內容,與我們互動。」
期望學生未來也能具備自己的觀點,設計出自己覺得有創意的溝通方式。

結語:生涯大於職涯,使命大於工作
有學生在回饋單上寫下了對成績的反思:
「聽完講師的演講後,其實覺得成績好像不算特別重要但也不能說不重要......我覺得讓人成就的最大一件事是能大膽地做、有創意獨特的想法。」
這段話其實說得很好,成績還是很重要,讓國家認證你是「金頭腦」絕對是莫大的榮耀。只是如果我們沒有受到國家的認證也請不要氣餒,因為要讓自己的職業生涯或生命過得順遂、快樂,從來不只有單一條路徑。
講座最後提到,對社會有貢獻,才是最大的使命。這個使命很崇高而難以實現嗎?其實不然,去工作,就是對社會有貢獻。每個人從不同角度來對社會進行貢獻,世界才會變得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