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雜記之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有時候想要啟口說一些經驗談,卻回頭發現,這些經驗談在現實的洪流當中不過是一道道覆轍。
現在已經接近暑假尾聲,要迎接新的學期,那些萌芽的青春正在經歷一場場越來越大的風雨,在小學生涯中,這些相處或許看起來不算什麼,甚至有很多人在更大的暴雨中,會遺忘這些不足道的小事,但我一直相信不管什麼時刻,時刻堆疊出一個人成就的一切。當我們以宏觀的角度再來看這些發生過的事情,那種心情和感想再也不同,只是有些感慨,原來所謂家庭結構的刻板印象,是這樣子來的。
暑假期間正逢《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檔火熱開播,有些人從小說原著開始推廣起,有些人認為這樣的電視劇是撕裂家庭。寫此文的此刻的我,只看到第二集未完。但我不過是借檔說事而已——撕裂家庭的是這樣的劇本,也不是這樣的劇本,也可以是別人家庭的一個和樂面向,也可以是公民教科書裡的一頁,也可以是某首流行歌的一段歌詞,太多太多了,只要一個家庭裡的關係足夠脆弱,任何事物都足以撕裂這個已然傾頹的家。
而我做這行,有時候就是看著這樣一個家逐漸走向自我毀滅,要知道,自我毀滅的道路上有很多回心的轉機,但每一個回心轉意都不可能是在這之外的人能夠主導的。所以,無奈與無力,才會油然而生。
家庭的構成是一條條鎖鏈,是連結也是束縛,能不能像臍帶一般,說剪斷就剪斷?可以,足夠酷兒就可以,然而一般人是辦不到的,一般人無法承受社會道德異樣的眼光,一般人無法拆解道德,就算問「為什麼」,仍然會走回道德老巢,用老舊難聞的煤氣燈權充最原始的火炬,在以前畫好的石壁上找心安理得的解釋。
我說得遠了,想表達的是,既然不可能要求突破這種結構上的鎖鏈,那麼要拿什麼光明照亮這些枷鎖?例如怎麼樣才能讓一個疼愛孩子的人知道: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我愛你」的表皮下藏的是「我要這樣的你」。
將孩子視為自己的一部分,視為自己的延伸,我認為沒有什麼不對。因為「兼愛」太難達成,而愛的本質是私。正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我將你視為我可及的一部分,所以能納入愛的領域。很常在教育界聽見這樣的評語:「他愛他的學生猶如愛自己的孩子。」、「你還沒有自己的小孩所以你不清楚。」⋯⋯此私的本質昭然若示。
是的,我認同孩子可以前置所有格,但不代表「不是你的」就不能成立。或許正是這種「從你的到不是你的」難分難解的特質,讓許多家長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孩子究竟要的是什麼,也不能否認,許多孩子在還沒意識到自己要什麼之前,就以為自己要的是大家認為他要的。在校園中,同儕的力量很可觀,許多孩子並沒有做好逆風的準備,縱然他以為自己正在逆風,因此朋友會影響他的判斷,塑造他的想要與不想要。也是這種時候,他很可能會抵抗家庭中的審美或者價值觀,很多時候都是試水深淺般問一問。也有時候,因為家庭本身的裂痕,他既會也能積極對抗。但後者的狀況在我經驗中比較少見,通常發生的時候,也因為孩子本身相對長輩來說弱勢的關係,其實更多時候會轉為消極。
當孩子因為同儕眼光的關係而不滿家長時,最頭痛的,大概就是家長要求他的同儕閉上嘴巴,不要影響他的孩子。顯而易見的問題就不贅述,我在這個過程當中看見的其實是家長自身的自信問題,類似〈貓的孩子〉一劇中家長的面子與自尊。「你要是爭氣,家裡狀況就會改善」這種將責任轉嫁到他者身上的狀況,現實不會像劇中這麼顯眼。
「有什麼問題他們可以直接跟我說,不要在我孩子面前說三道四,傷害他的感受。要不然他們以為這麼容易達成,叫他們自己達成試看看。」
某活動的舉行可能因為某些場地原因,讓學生們對畢業前的趣味活動感到不有趣,因此告訴學生本人。而學生回家向舉辦人,也就是家長抱怨。家長隔天趁著發放點心給學生時,向老師們訴求這些事項。某班對這家長孩子抱怨過的學生,之後向這個孩子道歉。
與其說是傷害了孩子,在我眼中看來,更是傷害了家長自身,且此事會再傷害孩子一次。此階段的學生不能理解長輩的用心,或能理解但不能體會的狀況很多。再加上很多時候學生形塑的審美與長輩的審美大不相同,一個立意良善的活動往往會收到學生負評是正常不過的事。而這些批評言語也因為這些學生的不成熟,往往是直接而傷人。然而正因為知道學生無法成熟看待一件事情,作為一個成人的價值,就是成熟去看待這件事情。可惜,並不是所有的成人都明白自己的價值。
家長覺得對學生一輩好,學生們至少要能同理對待自己的孩子,再不然至少也要懂得尊重長輩。這些「至少」都遺漏學生這個階段幾乎都有的:思想不夠圓融、行動容易思慮不周、眼光本來就不長遠、偏好譁眾取巧等。甚或者,有些人會認為這些就是應該老師這個職位應該要糾正的事。但如果真這麼好除錯糾正,這世界上就不會有那麼多思想行為偏差的成人了。
而我舉出那些階段可能會有的特質,並不是持否定態度,是要指出孩子跟成人之間應該要不同的地方,也正因為這些差異,成人才能走在孩子前面。如果一個成人無法成為一個成熟的家長,又要怎麼要求自己的孩子足夠成熟面對他不能處理好的一切呢?
我站在這個階段的角度去審視成人,抑或說家長、教師,並不是要成人將我們自身的難處都顯擺給孩子看,而是要反省一下自己,面對孩子的時候、處理孩子事情的時候,是不是忘記自己應該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又或者自以為已經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其實依然是由自己的眼光出發呢?確實沒有人能夠完全同理,也沒有人能成熟到把每個角度都處理得盡善盡美。但成為一個成人的至少,至少要有真切的反省能力,才能理解到什麼時候你的孩子才是你的孩子,而別人的孩子也是孩子。
這件事情就在孩子們畢業之前落幕了。只是我仍會想,如果家長沒有自覺,仍然對中學階段的教師與同學施加壓力,那麼他的孩子在同儕的處境是會一樣還是每況愈下?我一直認為中學階段的學生更加有自主能力,或說他們亟欲發展自主的能力,自然對於其他同學的宰制會更直接吧。一路到高中、大學,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社會化的暴雨與痛苦。
avatar-img
1會員
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破弦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我、他這三個代名詞,可以直接了當的指稱某些特定的對象。可是,當你、我、他成了「你們」、「我們」、「他們」的時候,指稱的對象還這麼直接了當嗎?   
  「藍色窗簾」這個詞彙,我在N年前的國中時期就很常聽見同學們拿來揶揄「過度詮釋」的教科書教育。   沒想到在我N年後,還有機會在網路上看見它廣泛流通。其指涉的意思大概也沒多大改變
我去聆聽 後來才發現沒有 自己的聲音 我去說話 後來才發現 沒有自己的聲音 我去書寫 才發現,沒有 人也沒有自己的聲音 我去觀察後來 才發現沒有人 也沒有自己 更何況是聲音。
  校園裡總是能聽見宣導性別平等的聲音,然而一轉身卻又能在辦公室中聽見男孩就是比較會打架搗蛋的意見。這種情況在現今的臺灣仍然在發生,想必會讓許多認為都已經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感到驚奇。
  你、我、他這三個代名詞,可以直接了當的指稱某些特定的對象。可是,當你、我、他成了「你們」、「我們」、「他們」的時候,指稱的對象還這麼直接了當嗎?   
  「藍色窗簾」這個詞彙,我在N年前的國中時期就很常聽見同學們拿來揶揄「過度詮釋」的教科書教育。   沒想到在我N年後,還有機會在網路上看見它廣泛流通。其指涉的意思大概也沒多大改變
我去聆聽 後來才發現沒有 自己的聲音 我去說話 後來才發現 沒有自己的聲音 我去書寫 才發現,沒有 人也沒有自己的聲音 我去觀察後來 才發現沒有人 也沒有自己 更何況是聲音。
  校園裡總是能聽見宣導性別平等的聲音,然而一轉身卻又能在辦公室中聽見男孩就是比較會打架搗蛋的意見。這種情況在現今的臺灣仍然在發生,想必會讓許多認為都已經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感到驚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探討師生關係與親子關係的異同,指出大人對孩子的期望與對待方式,以及孩子在這種關係中的角色。建議大人可以用生態觀察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長,接受並欣賞每一個孩子獨特的樣貌。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我覺得親子之間的相處,很容易讓人有上下級的分別,也許父母或長輩沒有這麼想,但是他們的教育跟他們的經驗感受,造就他們習慣這樣對晚輩或下一代。 我覺得兩邊都沒有錯,是習慣跟環境的不同,造成了真的有代溝,只是很不喜歡某些長輩不經意出口的話,讓人有種在造成世代對立的感覺。 每次都說現在的年輕人怎樣怎樣,
父母有父母的辛苦,但假如你小時候也沒有辦法每科一百、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麼就算你有錢,你也沒有資格要求你的小孩達成你設立的目標,因為那滿足的是父母,而不是身為獨立個體的孩子想要的。 就算你的孩提時代真的非常優秀,你也不該奢求你的孩子複製你的道路,家長跟教育者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啟蒙者與引導者,不該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教育是一個相互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在孩子與大人相處時,家長和老師需要理解孩子、接納他們的不同,這樣孩子才會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支持和鼓勵。別忘了,所以人都曾經是個孩子。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探討師生關係與親子關係的異同,指出大人對孩子的期望與對待方式,以及孩子在這種關係中的角色。建議大人可以用生態觀察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長,接受並欣賞每一個孩子獨特的樣貌。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我覺得親子之間的相處,很容易讓人有上下級的分別,也許父母或長輩沒有這麼想,但是他們的教育跟他們的經驗感受,造就他們習慣這樣對晚輩或下一代。 我覺得兩邊都沒有錯,是習慣跟環境的不同,造成了真的有代溝,只是很不喜歡某些長輩不經意出口的話,讓人有種在造成世代對立的感覺。 每次都說現在的年輕人怎樣怎樣,
父母有父母的辛苦,但假如你小時候也沒有辦法每科一百、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麼就算你有錢,你也沒有資格要求你的小孩達成你設立的目標,因為那滿足的是父母,而不是身為獨立個體的孩子想要的。 就算你的孩提時代真的非常優秀,你也不該奢求你的孩子複製你的道路,家長跟教育者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啟蒙者與引導者,不該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教育是一個相互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在孩子與大人相處時,家長和老師需要理解孩子、接納他們的不同,這樣孩子才會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支持和鼓勵。別忘了,所以人都曾經是個孩子。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