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7/1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教育工作雜記之一

    有時候想要啟口說一些經驗談,卻回頭發現,這些經驗談在現實的洪流當中不過是一道道覆轍。
    現在已經接近暑假尾聲,要迎接新的學期,那些萌芽的青春正在經歷一場場越來越大的風雨,在小學生涯中,這些相處或許看起來不算什麼,甚至有很多人在更大的暴雨中,會遺忘這些不足道的小事,但我一直相信不管什麼時刻,時刻堆疊出一個人成就的一切。當我們以宏觀的角度再來看這些發生過的事情,那種心情和感想再也不同,只是有些感慨,原來所謂家庭結構的刻板印象,是這樣子來的。
    暑假期間正逢《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檔火熱開播,有些人從小說原著開始推廣起,有些人認為這樣的電視劇是撕裂家庭。寫此文的此刻的我,只看到第二集未完。但我不過是借檔說事而已——撕裂家庭的是這樣的劇本,也不是這樣的劇本,也可以是別人家庭的一個和樂面向,也可以是公民教科書裡的一頁,也可以是某首流行歌的一段歌詞,太多太多了,只要一個家庭裡的關係足夠脆弱,任何事物都足以撕裂這個已然傾頹的家。
    而我做這行,有時候就是看著這樣一個家逐漸走向自我毀滅,要知道,自我毀滅的道路上有很多回心的轉機,但每一個回心轉意都不可能是在這之外的人能夠主導的。所以,無奈與無力,才會油然而生。
    家庭的構成是一條條鎖鏈,是連結也是束縛,能不能像臍帶一般,說剪斷就剪斷?可以,足夠酷兒就可以,然而一般人是辦不到的,一般人無法承受社會道德異樣的眼光,一般人無法拆解道德,就算問「為什麼」,仍然會走回道德老巢,用老舊難聞的煤氣燈權充最原始的火炬,在以前畫好的石壁上找心安理得的解釋。
    我說得遠了,想表達的是,既然不可能要求突破這種結構上的鎖鏈,那麼要拿什麼光明照亮這些枷鎖?例如怎麼樣才能讓一個疼愛孩子的人知道: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我愛你」的表皮下藏的是「我要這樣的你」。
    將孩子視為自己的一部分,視為自己的延伸,我認為沒有什麼不對。因為「兼愛」太難達成,而愛的本質是私。正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我將你視為我可及的一部分,所以能納入愛的領域。很常在教育界聽見這樣的評語:「他愛他的學生猶如愛自己的孩子。」、「你還沒有自己的小孩所以你不清楚。」⋯⋯此私的本質昭然若示。
    是的,我認同孩子可以前置所有格,但不代表「不是你的」就不能成立。或許正是這種「從你的到不是你的」難分難解的特質,讓許多家長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孩子究竟要的是什麼,也不能否認,許多孩子在還沒意識到自己要什麼之前,就以為自己要的是大家認為他要的。在校園中,同儕的力量很可觀,許多孩子並沒有做好逆風的準備,縱然他以為自己正在逆風,因此朋友會影響他的判斷,塑造他的想要與不想要。也是這種時候,他很可能會抵抗家庭中的審美或者價值觀,很多時候都是試水深淺般問一問。也有時候,因為家庭本身的裂痕,他既會也能積極對抗。但後者的狀況在我經驗中比較少見,通常發生的時候,也因為孩子本身相對長輩來說弱勢的關係,其實更多時候會轉為消極。
    當孩子因為同儕眼光的關係而不滿家長時,最頭痛的,大概就是家長要求他的同儕閉上嘴巴,不要影響他的孩子。顯而易見的問題就不贅述,我在這個過程當中看見的其實是家長自身的自信問題,類似〈貓的孩子〉一劇中家長的面子與自尊。「你要是爭氣,家裡狀況就會改善」這種將責任轉嫁到他者身上的狀況,現實不會像劇中這麼顯眼。
    「有什麼問題他們可以直接跟我說,不要在我孩子面前說三道四,傷害他的感受。要不然他們以為這麼容易達成,叫他們自己達成試看看。」
    某活動的舉行可能因為某些場地原因,讓學生們對畢業前的趣味活動感到不有趣,因此告訴學生本人。而學生回家向舉辦人,也就是家長抱怨。家長隔天趁著發放點心給學生時,向老師們訴求這些事項。某班對這家長孩子抱怨過的學生,之後向這個孩子道歉。
    與其說是傷害了孩子,在我眼中看來,更是傷害了家長自身,且此事會再傷害孩子一次。此階段的學生不能理解長輩的用心,或能理解但不能體會的狀況很多。再加上很多時候學生形塑的審美與長輩的審美大不相同,一個立意良善的活動往往會收到學生負評是正常不過的事。而這些批評言語也因為這些學生的不成熟,往往是直接而傷人。然而正因為知道學生無法成熟看待一件事情,作為一個成人的價值,就是成熟去看待這件事情。可惜,並不是所有的成人都明白自己的價值。
    家長覺得對學生一輩好,學生們至少要能同理對待自己的孩子,再不然至少也要懂得尊重長輩。這些「至少」都遺漏學生這個階段幾乎都有的:思想不夠圓融、行動容易思慮不周、眼光本來就不長遠、偏好譁眾取巧等。甚或者,有些人會認為這些就是應該老師這個職位應該要糾正的事。但如果真這麼好除錯糾正,這世界上就不會有那麼多思想行為偏差的成人了。
    而我舉出那些階段可能會有的特質,並不是持否定態度,是要指出孩子跟成人之間應該要不同的地方,也正因為這些差異,成人才能走在孩子前面。如果一個成人無法成為一個成熟的家長,又要怎麼要求自己的孩子足夠成熟面對他不能處理好的一切呢?
    我站在這個階段的角度去審視成人,抑或說家長、教師,並不是要成人將我們自身的難處都顯擺給孩子看,而是要反省一下自己,面對孩子的時候、處理孩子事情的時候,是不是忘記自己應該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又或者自以為已經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其實依然是由自己的眼光出發呢?確實沒有人能夠完全同理,也沒有人能成熟到把每個角度都處理得盡善盡美。但成為一個成人的至少,至少要有真切的反省能力,才能理解到什麼時候你的孩子才是你的孩子,而別人的孩子也是孩子。
    這件事情就在孩子們畢業之前落幕了。只是我仍會想,如果家長沒有自覺,仍然對中學階段的教師與同學施加壓力,那麼他的孩子在同儕的處境是會一樣還是每況愈下?我一直認為中學階段的學生更加有自主能力,或說他們亟欲發展自主的能力,自然對於其他同學的宰制會更直接吧。一路到高中、大學,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社會化的暴雨與痛苦。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