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讓生命盡情發揮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早陣子除了和女兒趕演出,還抽空上了一課反思。反思的主題是「讓生命盡情發揮」,講者正是對育兒素有研究的陳廷三博士。士別一年仍然刮目相看。去年聽過他的講座,今年再聽温故仍然知新,這課反思也再次刺激我為人母的種種。
陳博士不多寒喧,講座一起始就開玩笑說聽過他講座的其實不用再來,他說來說去都差不多。言笑了,每次聽他的話都有得着,不少母親朋友更說有到教堂「辦告解」之感。
陳博士說的雖然簡單卻是老生常談。老生常談最易入耳可惜也最易被遺忘。他道現今學習成本因互聯網興起而日趨減輕,學校和知識的角色早已轉變多了。從前識字要入學烹飪要看書學樂器要拜師,如今若果有人告訴你因為我想學習而入學,可能不少人會笑他傻瓜。學校已由教授書本知識場所轉型為實地給學生練習人際關係和汲取生活經驗的體驗場所。「從前主婦學烹飪得看『婦女新姿』或上廚藝班對嗎?今時今日若果有個人說因為要學懂煮晚飯而去上課,你會否側着頭看他?以為他是數十年前『穿越』而來的古人?」互聯網令知識從無價變為「無價值」,不少師長以為「書中自有黃金屋」只需改掉首兩字成「網上」就可照推如儀,卻知其一而昧其二。
還記得千禧年後入行當記者,老總說記者像八婆,可惜當時互聯網社交網初熱,人人都可當八婆,記者甚至曾經上了因為互聯網誕生而會於數十年內「絕種」的行業之一。老總淡淡定道:「那你們初入行我不妨告訴你:記者不會滅絕,只是若你有意入行,你必須要比你的前輩更努力當一個稱職的『八婆』!從前是得消息得天下,現在分析、組織、調查、報告才是王道!時代巨輪輾碎的只會是平庸人的飯碗。AI做不了深入調查的搜證報道,新世代記者要知道自己定位不是和AI爭一日之長短,而是好好利用AI替自己更多快好卻不省地做好每一篇報道!」
十多年前的話放諸今時今日仍然管用,這個老總當然沒被時間巨輪輾過遇強越強,記者也沒像當天預言般被「滅絕」。互聯網雖比我晚出生,但發展比光速快,為了不被其蠶食,人要守住的除了清醒頭腦還有公義和道德。放在學生身上,陳廷三博士言簡意賅:生活的實際經驗要比虚擬世界更令人着迷。生在互聯網後的孩子很容易被置在「網上學習」的不同系統內,這是對孩子而言最壞的毒藥。孩子是人,人最需要的是生活經驗。只有沒機會接觸現實汲取人生經驗的人才會荒廢時光只流連在虚擬世界。他這說非要否定互聯網是搜尋知識的上佳渠道,而是他認為孩子必須同時在現實生活學做人,同時以互聯網資訊去充實自己的知識提升自己。令他痛心的是環顧四周父母師長甚至不少學校卻本末倒置,寧讓孩子做科技的奴隸都不做科技的主人。
怎讓生命䀆情發揮?陳博士說孩子必須要從生活上找出自己熱愛點,迷上了頭也不回地沉迷研究,才能令其生活䀆情發揮。他舉自己兒子兒時經驗作例:兒子從小迷上一切會飛的東西,閒時他會帶兒子到九龍城看飛機;到玩具店看飛機模型;也會和兒子到郊外放飛機。你以為陳博士懂飛機?非也,他半點不懂,也不捨得出錢買昂貴的飛機模型或搖控給兒子。兒子沒辦法,看看書上上網自己用材料三湊兩拼地自行「研發」。頭幾次放飛機駕車一小時放不過廿秒就墮落,可兒子仍不放棄,努力鑽研。及至中學要把他放洋留學,親朋勸他:「嘩去加拿大這麼遠不怕孩子學壞嗎?你知道那邊有人啃大麻泡女嗎?」他聽後真有一絲擔心,可隨即放心不已:「要知道我兒子可能都想試那些無聊事,不過他沒空沒錢無聊。因為他一有空一有錢,都栽在放飛機去。放洋留學,某程度上他也是因為熱愛飛機才肯去。加拿大學駕飛機的機會多成本也低,他一過去就繼續沉迷造飛機駕飛機放飛機,大麻?女友?半點沾不上邊。」結果兒子不但學有所成,更在飛機工程機械方面有其一定的事業發展。
陳廷三認為人之所以染上惡習,很多時是無所事事所致。孩子若果從小找到其興趣得以發展,日後青春期風暴趕至也不致被吹得東歪西倒。可是「興趣」非等同「興趣班」,這點和「public’s interest」非「public interest」一樣充滿奧秘。他認為快樂學習是假象,若果一個人遇上熱愛的東西,如他兒子對於飛機的迷戀,沉迷時應該痛苦不堪才是。他回憶着孩子怎得午夜夢迴忽然有砌機的靈感而起牀砌機;或忘餐只為改良飛機以利飛行......學習當然苦樂並存哪來只得「快樂」?陳博士一言驚醒夢中人,聽講座此刻小女正在紅館後台捱飯盒等出台,還未計她得每天趕着完成所有功課温習才可享受舞台演出。我這懶媽再懶都懂點心理學,和女兒一早約法三章:你要無限auditions?沒問題,不被排練影響你學習分毫為母便放行。結果不但影響,而且影響得很厲害:女兒每逢有演出時做功課温習都額外努力,深怕我會一手「摧毀」其演出機會。
當然這勒索不應持久,但女兒漸長,她終究知道演出機會實在寶貴而且主動權不在她手上。要盡情讓生命發揮,她就得每台戲都做得好,才令自己有些微的進步。這些所謂的進步外人看來微不足道,只她一人知道。和外子說笑:「你得努力點賺錢,藝術不就都是靠錢堆砌出來嗎?藝術家就是靠老父的錢堆砌出來的啊!」他笑着回問:「女兒說要搞藝術你真的放行嗎?」我想了想:「其實我不知道她喜歡這項目會有多持久,但既然她這一刻喜歡又從中掌握到處事做人的態度,我想讓她盡情做下去,至一刻她說不幹了,起碼她自己也不可惜,還可袋走多年難得儲下的態度和堅持。」這可能和陳博士說的「讓生命盡快發揮」有點不約而同。我不知道,也許每一位父母都在摸索自己的孩子要往哪一方向走,但世界既然屬於下一代,我們除了努力給予不同的生活體驗機會(當然要為不良嗜好劃界,告訴孩子有些事情不可一不可再),鼓勵孩子嘗試和接受失敗,再嘗試至其有一定程度和態度,才對得起生命的寶貴。
陳博士這反思課也讓我這陣子混亂了一陣子:究竟我生為人,又有甚麼讓我盡情發揮?陳博士很狡猾地警告了一句:「沒有讓自己生命盡情發揮的人,別說小孩子,就是成年人也像站在懸崖邊一樣危險。因為沒有滿足的心靈,很多壞想法一靠近,就是人和魔鬼打交道之時。」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9會員
164內容數
本來以為一邊當媽一邊學做媽,怎知反過來被女兒每天調教的是小女子。所謂親子,原來是互動而非從上而下的教養。拋棄八股的君臣父子兄弟等包袱,原來當媽所得更教我驚喜萬分。有孩子的人,是上天多賜重活一趟的機會。把握這機會把點滴記下來,提醒自己無論當媽當爸當甚麼,最重要其實是當好一個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Teresa H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不知道,死亡原來可以離香港人那麼近。救護義工(待證實)女孩失去那一隻眼時,香港人彷佛也失去了明燈一顆。讓現實來教女一向是我的座右銘,但在今時今日秩序崩壞政府腐敗的一刻,現實不僅蠶食着成年人的心,也吃掉這土地上孩子應有的天真。恐怖暴政如影隨形,比真正的死亡不遑多讓。
反思令人成長。生孩子前人總是性急往前衝,很多事都如白駒過隙一閃即逝。有了孩子後家裏就像多了一面照妖鏡,每天照着自己,父母想避開看看當天心靈狀態都半點不能自已(除非終日往外跑,見不到孩子)。結果由孩子白映給自己的景象意外地把人生中每分每秒都凝住留在心坎久久不散。
腦海中閃過Stanford University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學齡前孩子們被單獨帶到房間,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們眼前的糖果可予取予攜,但若孩子願意等待,過了指定時間後會被分派更多的回報。參與實驗的孩子們被追蹤多年,發覺較能「延遲自己滿足」的孩子們高中考試成績和父母在孩子青少年期的評價都較高。
最近一個朋友教我怎樣回絕別人不客氣的評語。她說人家給意見或批抨總有人家理由,但若果自己不同意,就禮貌謝過然後告訴對方:「謝謝你的意見,但這個說法我認為不適合形容我/我的處境/我的所作所為。」毋用惡意也不是反擊,我問她為甚麼要這樣說?
世上不是沒有「成功爭取」的事,關鍵在於誰爭取。若是父母,成也父母敗也父母,那學位終究不能光明磊落地屬於孩子。中學尚且如此,大學更之亦然。差點忘記初衷的我被女兒回家說了一本人家是非還可回頭是岸,升中之事,還是留她自己「成功爭取」,我乖乖在旁搖旗吶喊好了。
人非一成不變,我想每人都曾經感情豐富如瀑。小時候懂不懂表達情緒,除了先天性格,不可或缺的是後天教養吧?看有多過一個孩子的朋友,雖同生於一個家庭,但性格各有特色。
我不知道,死亡原來可以離香港人那麼近。救護義工(待證實)女孩失去那一隻眼時,香港人彷佛也失去了明燈一顆。讓現實來教女一向是我的座右銘,但在今時今日秩序崩壞政府腐敗的一刻,現實不僅蠶食着成年人的心,也吃掉這土地上孩子應有的天真。恐怖暴政如影隨形,比真正的死亡不遑多讓。
反思令人成長。生孩子前人總是性急往前衝,很多事都如白駒過隙一閃即逝。有了孩子後家裏就像多了一面照妖鏡,每天照着自己,父母想避開看看當天心靈狀態都半點不能自已(除非終日往外跑,見不到孩子)。結果由孩子白映給自己的景象意外地把人生中每分每秒都凝住留在心坎久久不散。
腦海中閃過Stanford University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學齡前孩子們被單獨帶到房間,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們眼前的糖果可予取予攜,但若孩子願意等待,過了指定時間後會被分派更多的回報。參與實驗的孩子們被追蹤多年,發覺較能「延遲自己滿足」的孩子們高中考試成績和父母在孩子青少年期的評價都較高。
最近一個朋友教我怎樣回絕別人不客氣的評語。她說人家給意見或批抨總有人家理由,但若果自己不同意,就禮貌謝過然後告訴對方:「謝謝你的意見,但這個說法我認為不適合形容我/我的處境/我的所作所為。」毋用惡意也不是反擊,我問她為甚麼要這樣說?
世上不是沒有「成功爭取」的事,關鍵在於誰爭取。若是父母,成也父母敗也父母,那學位終究不能光明磊落地屬於孩子。中學尚且如此,大學更之亦然。差點忘記初衷的我被女兒回家說了一本人家是非還可回頭是岸,升中之事,還是留她自己「成功爭取」,我乖乖在旁搖旗吶喊好了。
人非一成不變,我想每人都曾經感情豐富如瀑。小時候懂不懂表達情緒,除了先天性格,不可或缺的是後天教養吧?看有多過一個孩子的朋友,雖同生於一個家庭,但性格各有特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公子最近一個族人小孩出國去念書 她跟我說,她教育小孩 很重要一點就是要教他會感恩 我覺得這媽媽很棒   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太多人以自我我中心 完全忘了社會的運作 就是人跟人之間的互利互惠 或是我之前說的曾國藩的處世重點,利他   利他,你才會有所得 這就是中國人的智慧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等待母親的不是什麼不能讓孩子聽到的噩耗,醫生示意母親往房間裡面看。才一會兒時間,他們看到女孩從椅子上起身,開始隨著收音機裡的音樂擺動身體,自得其樂了起來。醫生對母親說「你的女兒沒有生病,她是一名舞者」。
Thumbnail
前陣子聽了台大教授葉丙成在Podcast上,談到現在的教育制度已經遠遠跟不上世界變化的速度,其中的關鍵除了老師以外,更重要的是家長們 身為一個父親,對於葉教授所說的「轉換父母對教育的KPI」深有同感,很多爸媽總覺得人生的決勝點在孩子的18歲,只要讓孩子考上一間好的大學,當父母的KPI就達成了
Thumbnail
以下是黃維仁博士最近113.04.02日實體講座的重點:“人生是最好的學校,愛是最重要的功課”,說明若能持續浸泡在親密關係的學習成長+SOP化=可以持續“自助+助人”喔。
Thumbnail
若家長可以「柔軟」的等待、傾聽,或許就會發現正處青春期的孩子們內在的能量比家長們還要強大。家庭是學習信任及愛很重要的地方,家長就是最為重要的「土壤」,土壤不是限制種子會長成什麼樣子,而是給予養分讓孩子長成想要的樣子。
Thumbnail
莉莉的孩子在忙碌的高中生活中,發現傳統面對面補習無法滿足需求。通過陳秋君老師的學習系統,他在空閒時間獨立學習數學,獲得即時反饋,減輕壓力並有更多時間參與其他活動。對未來教育趨勢的看法,提到科技與教育機構、家長的同步與支持的重要性。
Thumbnail
3C產品嚴重奪走專注力的時代還有解方嗎?
Thumbnail
 聽到老師或家長只要孩子好好讀書考高分,不要「浪費」時間在「課外」活動上,我覺得非常可惜,因為那些「課外」,才是孩子真正該學習的課程啊!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公子最近一個族人小孩出國去念書 她跟我說,她教育小孩 很重要一點就是要教他會感恩 我覺得這媽媽很棒   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太多人以自我我中心 完全忘了社會的運作 就是人跟人之間的互利互惠 或是我之前說的曾國藩的處世重點,利他   利他,你才會有所得 這就是中國人的智慧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等待母親的不是什麼不能讓孩子聽到的噩耗,醫生示意母親往房間裡面看。才一會兒時間,他們看到女孩從椅子上起身,開始隨著收音機裡的音樂擺動身體,自得其樂了起來。醫生對母親說「你的女兒沒有生病,她是一名舞者」。
Thumbnail
前陣子聽了台大教授葉丙成在Podcast上,談到現在的教育制度已經遠遠跟不上世界變化的速度,其中的關鍵除了老師以外,更重要的是家長們 身為一個父親,對於葉教授所說的「轉換父母對教育的KPI」深有同感,很多爸媽總覺得人生的決勝點在孩子的18歲,只要讓孩子考上一間好的大學,當父母的KPI就達成了
Thumbnail
以下是黃維仁博士最近113.04.02日實體講座的重點:“人生是最好的學校,愛是最重要的功課”,說明若能持續浸泡在親密關係的學習成長+SOP化=可以持續“自助+助人”喔。
Thumbnail
若家長可以「柔軟」的等待、傾聽,或許就會發現正處青春期的孩子們內在的能量比家長們還要強大。家庭是學習信任及愛很重要的地方,家長就是最為重要的「土壤」,土壤不是限制種子會長成什麼樣子,而是給予養分讓孩子長成想要的樣子。
Thumbnail
莉莉的孩子在忙碌的高中生活中,發現傳統面對面補習無法滿足需求。通過陳秋君老師的學習系統,他在空閒時間獨立學習數學,獲得即時反饋,減輕壓力並有更多時間參與其他活動。對未來教育趨勢的看法,提到科技與教育機構、家長的同步與支持的重要性。
Thumbnail
3C產品嚴重奪走專注力的時代還有解方嗎?
Thumbnail
 聽到老師或家長只要孩子好好讀書考高分,不要「浪費」時間在「課外」活動上,我覺得非常可惜,因為那些「課外」,才是孩子真正該學習的課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