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公司在成長的過程中,終將往多元化發展;如果可以,建議先從一個構面下手,例如產品或通路,而非一次變動多個構面,以免管理失控。當然,如果你能承擔高風險、或者有自信管理十分到位,那還是可以大膽一些。
前面我們還沒有談到公司長大過程中最讓人頭痛的問題:組織分工。如果所有指標由一個人負責,那就是他自己的決策與選擇問題;但若有多個人一起負責呢?這時決策就變得複雜許多,我們再往下看吧。
指標管理已經夠複雜,再加入組織分工呢?
下圖中,先把一般公司的指標分工分了一下,這些任務大致由行銷、業務、生產與服務部門一起負責;我們將這些指標分別拆給不同的部門負責,可能的狀況大致長這樣:
一旦開始分工,跨部門溝通的問題也逐漸浮現,以下講幾個很常見的場景:
這種狀況下,首當其衝的一般是業務部門,在業務週會中,通常會有如下的檢討:
業務主管:「本月份業績未達成。我們在總開發量上達標了,但成交率不如上個月,從4%掉到3.6%,因此訂單數短少了400筆;這部分推測是行銷部門提供的名單品質下降,有較多的無效名單。」 行銷主管:「不可能,名單品質一直很穩定,是不是新進業務訓練不足的關係。」 業務主管:「很多業務反應他們這個月確實有較多的無效拜訪。」 行銷主管:「有多少人反應呢?不能只憑感覺啊。」 業務主管:「你說名單品質很穩定,那也麻煩拿出證據來,不能空口說白話啊。」
會議就這樣僵持不下,直到有人提出可靠證據為止;而最後的結論,確實是名單品質所造成的問題。行銷雖然跟過去提供了一樣的名單量,但來自好通路的名單少了1,000筆,而較差通路的名單則增加了1,000筆。
行銷部門的KPI做到了,但最終結果仍是不好的,這也是很多公司導KPI後出現的狀況。
這種狀況下,生產部門與服務部門一般會是首當其衝的對象。
服務主管:「這個月的退貨率是12%,比上個月增加了3%,共800件,其中的320件與產品有關,佔比40%,比上個月上升了將近50%。」 生產主管:「但我們產品的良率並沒有衰退,想了解一下那320件與產品有關的退貨案件,具體原因是什麼?」 服務主管:「客戶的回覆大多是說與期待不符。」 生產主管:「所以不是說產品有瑕疵嗎?」 服務主管:「是的。」 生產主管:「那會不會是業務沒跟客戶講清楚所造成?找業務主管來討論討論吧。」 (沒多久,業務主管也加入會議。) 業務主管:「業務應該不會犯這種錯誤才是,要不要再確認一下。」
本案最後調查的結果是,有幾位業務為了拿到當月的業績獎金,因此半哄半騙要客戶先做購買,如果不合需求再退貨就好;所以很多訂單是這樣簽下來的,但退貨比例高達60-70%。
又是一個典型的只顧自己部門KPI,而忽略了整體利益的案件。公司的營收確實提高了,但為了處理退貨而衍生的成本也大幅增加;整體來說,公司當月的利潤率反而下滑了。
今天公司的首要任務,是要同時提高營收與利潤率;而行銷、業務、服務部門所負責KPI都與這兩者有關,因此都特別努力,努力爭取公司IT部門的協助,希望能提供更妥善的系統,來輔助部門達成KPI。
然而IT部門的資源有限,無法同時支援三個部門的需求,因此召開了協調會議:
業務主管:「IT部門應該先投入資源協助打造銷售輔助工具,讓業務員的開發效率提升,我估計可以提升20%左右。」 行銷主管:「我覺得應該先幫我優化官網的SEO跟到達頁(landing page),提高原生流量比例,一來省錢、二來流量的品質也比較好,對業務開發會有直接的幫助。」 服務主管:「應該投入在改善客服系統上。只要能協助我們做新客戶的自動訊息推送,就有機會讓客戶更頻繁的食用我們的產品;如此一來,回購跟推薦都會增加,業績跟成本都會下降。」
三個人說的都對,看起來也都是站在公司角度思考;但你會發現,他們其實仍在捍衛自己的KPI,而非一起討論出哪個方案較佳,然後優先將資源讓給該部門。
當更上層的主管出面決定時,其中一個主管獲得資源,而其他兩位則難免心生怨懟;上級主管如果稍缺決斷力與領導力,這種問題就夠頭大了。
所以組織分工到底該怎麼分比較好?
不過本篇我再補充一下,從指標設計的角度思考。在前面的篇幅中,我曾提到生產部門的良率維持得很好,所以多數狀況下可以視為一個穩定狀態;因此,在日常管理時可以少花心思在上頭。
這代表什麼?
這意味著,當某些指標非常穩定時,將這些指標獨立成一個部門問題通常不大;因為變化小,所以跨部門間的溝通需求也會大幅降低,資源競爭問題通常也較小。
再來一個例子:若公司壟斷了十多個好通路,每個月的名單在數量與品質上已經維持半年以上,此時,將名單相關的指標切為一個部門獨立運作,問題基本上也不大。
從上面兩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件事:如果有些指標表現非常穩定,將這些工作切出去成為獨立部門,基本上對整體的影響性不大;甚至可以讓這些人專注在相關指標上,超更高的標準邁進。
反之,若通路不穩定、流量也起伏很大,此時又單獨切出一個行銷部門,而不是讓行銷與業務工作交由同一個人進行決策,彼此的溝通就會非常頻繁;若各自又都被壓了KPI,那效率就會下降。
所以我建議,當面臨的環境多變、指標很難穩定下來的時候,不要做多餘的部門拆分與分工;盡可能讓組織單純、分工單純,直到部分指標較為穩定時,才考慮拆分部門與進行分工。
本文很長,但我試著從另一個角度來跟大家分享指標管理的觀念,最後再複習一下我們都學了什麼:
- 領先指標、落後指標與指標脈絡
- 透過三個自我提問來思考指標管理的問題
- 簡化管理的四種方法
- 指標與組織分工間的考量點
很硬的一篇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