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人才的成本:微軟在台灣設立研發中心的真正原因/葉光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近來台灣軟體產業的話題不斷,其中一項頗有影響的事情,就是Google、AWS、微軟等國際大廠陸續來台設立研發中心,規模也都不小,許多人對這個改變都抱有高度期望。然而,這些研發中心為什麼會在台灣?企業的決策標準又是什麼?

大廠這樣的舉動,當然表示台灣的整體產業發展、以及軟體人才市場都發生了改變,而且開始有一定的吸引力;否則,這些將算盤打得精明的軟體巨人,不會有這樣的手筆。
對於軟體企業而言,人才這種資源是非常關鍵的,可以說是「成也人才,敗也人才」;要設立位置不在總部的「遠距研發中心」(RDC,Remote Development Center),更是非常複雜的決定。
成立RDC不僅要對中長期效益有完整的估算,也必須對當地人才成本的分析有清楚的瞭解。這裡就來談談其中一些決策因素和細節,也從這個角度分享一些筆者觀察到的台灣軟體人才市場結構性問題。

決策原則:以微軟為例

首先,有一個重要的基本原則必須先說清楚:以微軟為例,組織對全球研發工程師的產出期望都是一樣的;意思就是說,只要職別(Profession,例如SDE/軟體開發工程師、或是PM/產品經理)與職級(Job Level)一樣,全世界任何地區的研發工程師的產出必須要相當。
如果用另一個方式去理解這個原則,就是一位「在美國的工程師」和一位「在非洲同職級的軟體開發工程師」,是不應該有能力落差的;必要的時候,這兩位的工作內容要能互換和銜接。
對於這一點要求,微軟給了一個名詞,叫做「Global Level」。
微軟建立起這樣的基礎,當然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之前我也寫過微軟如何設計研發人才的標準,有興趣的可以出門左轉去看一下〈微軟如何精準招募人才〉這篇文章:
原來,微軟設計這個制度的基礎目的,是從「人才招募與發展」的角度出發;而RDC剛好提供了一個基準,可以用來評比微軟在世界各地的用人成效如何。
另一個重要的面向,當然還包括成本。以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多半還是從「薪資水準」的角度出發;但是在微軟之類企業的眼裡,不會這麼單純。
整體成本的的算法不只是薪資,不然全世界還有很多地區的平均薪資比台灣還低很多,為什麼微軟不去那些地方設RDC?
更進一步看,總成本還包含以下幾項,而這些和研發中心的設置地點都有很密切的關係:
  1. 人才獲取成本;
  2. 人才發展成本;
  3. 人才留用成本;
  4. 人員使用基礎建設成本。

決策結果:以台灣為例

以台灣為例,在微軟的評估中,後面三項跟其他區域比起來是具有優勢的;這才是讓台灣被列入考慮的因素。
反而薪資會被用來反映區域其他成本的現狀:在產出一樣的前提之下,總成本裡「非薪資」的部分如果比較低,薪資就有空間提高,反之則會變低。
高薪資會將「留用」與「發展」成本降低,總成本未必會因此墊高。
所以微軟之所以願意在台灣提供高的薪資,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而且這樣做可以更進一步推動正面循環:一方面有更多機會推高產出,而且高薪資會將「留用」與「發展」成本降低,總成本未必會因此墊高;所以,這對微軟來說甚很划算的。
眼尖的讀者可能發現,我並沒有把「人才獲取成本」列入台灣的優勢之中,而這也的確是目前台灣軟體人才市場最大的罩門。
一般來說,「獲取成本」會跟當地的軟體產業的大小成反比;台灣因為許多先天因素,軟體產業並不大。另一個我觀察到的現象,就是除了規模之外,還有「不夠集中」的問題:所多優秀的軟體人才,都散落在硬體業、或是製造業的軟體部門,而這些部門的人數都不多。
這種現象不但墊高了獲取成本,進一步連發展成本也會被拖累;這樣的結構現況,讓這些軟體人才很難有完整的職涯發展。

結語

回到主題。以上是一個經過簡化再簡化的說明,提供大家一個更高的視角,來瞭解這些軟體巨人的決策邏輯。
最後想說的是,研發中心的產出和優勢並不會永遠存在。這些大廠都是實事求是的企業,他們會隨時評估效益和成本是否落在預期之內;如果達不到目標,RDC還是會被解散,或者至少降低投資。
有一段時間,微軟各地研發中心或辦公室的消滅速度,甚至還快過設立的速度;所以每一個中心都兢兢業業,希望保持住自己的優勢。
要能做到這一點,就不能不提到「遠距研發」(Remote Development)的獨有營運模式(Operation Excellence Model);這將會是下一篇的主題,敬請期待。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日前華為公布2019年第三季營收,累積數字6,108億人民幣、年增成長24.4%的新聞,讓筆者感到很有興趣。華為在美國發布禁令的情況之下,為何還能有所成長?以一家年營收超過新台幣2兆的公司來說,華為的成長非常驚人;這是來自產業本身的成長嗎?或者來自何處?
不久前的一場搭機經驗,讓本文作者提醒企業經營除了要消滅「不拉馬的兵」,是否也要檢視「會拉馬的兵」是否還在。如果還在的話,是否還在拉馬、還是只在放馬吃草?
最近在各個不同的社群圈子裡,都有人分享一個叫做「一支穿雲箭」的選舉app,於是引發了筆者的好奇心;試用之後才發現,早有許多高手發表了專業開箱文。所以技術面在這裡不多贅述,讓筆者試著從「政治社群行銷」的角度,來觀察一下這款產品。
商業開發是一個持續變動的過程;透過策略合作、產品開發、以及業務開發等方式,提升公司價值、追求成長;從客戶及市場中辨識機會,與合作夥伴共同創造價值。本文將會分析是商業開發職務的要點、以及與產品經理和行銷人員之間的不同。
當UX使用體驗設計師們在參與一個新的軟體專案時,前期會花費大量時間研究資訊架構的三要素:情境、內容、用戶。在本文中,讓我們來盤點一下「內容」相關的要素,並提供一個練習分析內容格式的方法,給對資訊架構入門有興趣的朋友。
本系列文章將持續解析「共享經濟」所創造的價值來源;唯有創造價值,才能有可實現的商機和模式。如果能洞悉新模式的「蝴蝶效應」、並將產生的價值納入新商業模式的獲利,就有可能價值連城。
日前華為公布2019年第三季營收,累積數字6,108億人民幣、年增成長24.4%的新聞,讓筆者感到很有興趣。華為在美國發布禁令的情況之下,為何還能有所成長?以一家年營收超過新台幣2兆的公司來說,華為的成長非常驚人;這是來自產業本身的成長嗎?或者來自何處?
不久前的一場搭機經驗,讓本文作者提醒企業經營除了要消滅「不拉馬的兵」,是否也要檢視「會拉馬的兵」是否還在。如果還在的話,是否還在拉馬、還是只在放馬吃草?
最近在各個不同的社群圈子裡,都有人分享一個叫做「一支穿雲箭」的選舉app,於是引發了筆者的好奇心;試用之後才發現,早有許多高手發表了專業開箱文。所以技術面在這裡不多贅述,讓筆者試著從「政治社群行銷」的角度,來觀察一下這款產品。
商業開發是一個持續變動的過程;透過策略合作、產品開發、以及業務開發等方式,提升公司價值、追求成長;從客戶及市場中辨識機會,與合作夥伴共同創造價值。本文將會分析是商業開發職務的要點、以及與產品經理和行銷人員之間的不同。
當UX使用體驗設計師們在參與一個新的軟體專案時,前期會花費大量時間研究資訊架構的三要素:情境、內容、用戶。在本文中,讓我們來盤點一下「內容」相關的要素,並提供一個練習分析內容格式的方法,給對資訊架構入門有興趣的朋友。
本系列文章將持續解析「共享經濟」所創造的價值來源;唯有創造價值,才能有可實現的商機和模式。如果能洞悉新模式的「蝴蝶效應」、並將產生的價值納入新商業模式的獲利,就有可能價值連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Google前執行長Eric Schmidt批評台灣軟體產業失衡,引發討論。他指出台灣軟體開發與硬體產業間的顯著落差。台灣的硬體產業,如台積電,吸引大量人才,導致軟體人才不足。專家認為缺乏創新生態系統和教育體制不完善,阻礙軟體產業發展。
Thumbnail
臺灣工程師面臨薪資調高的挑戰,但隨著永續發展和高科技領域的發展,將有更多就業機會和更好的薪酬待遇出現。臺灣工程師的角色也將在全球工程市場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台灣的經濟狀況和職場現象,指出科技、金融、醫療等少數產業賺錢多數流向老闆,文組工作者薪資較低。文章建議文組人應考慮轉職至科技業,並非只能當工程師,而是應該探索科技業內的行銷、人資、營運等職位,利用可轉換技能,從而提升薪酬和職涯發展機會。
Thumbnail
本文探討商業軟件在激烈商業競爭中的作用,透過提升效率、資料分析、客戶關係強化等方式,商業軟件對東南亞企業的價值。此外,本文也剖析商業軟件的優缺點,並提供東南亞企業投資商業軟件的價值評估。最後,強調了應根據企業本身的規模、資本和業務需求慎重評估商業軟件的投資。
Thumbnail
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最近來台颳起AI炫風,也同步颳起台灣對科技業人才的需求,演講中點名台大、陽明交大等17所大學,以捐助研究計畫、成立創新中心等形式投入產學研合作,同步也可以看出對台灣科技人才的渴望與期待。 在台灣,科技業一直以來被視為多數人的求職選擇,相較於傳產以及其他產業,有相對薪資較優渥
Thumbnail
微軟和 LinkedIn 共同發布的《2024 年工作趨勢指數》報告中指出,過去半年中生成式 AI 在工作中的使用量成長近兩倍,AI 不僅重新定義日常工作型態,善用 AI 更成為企業應對新局的致勝關鍵,重塑各產業領域、加速推動轉型。
Thumbnail
未來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人。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哪些工作會消失、被AI取代。過去十年來最熱門的職業當數「軟體工程師」了,人人都嚮往去到矽谷科技公司,所以過去一年多來矽谷裁員潮令人不勝唏噓。 我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潮流會更迭的更頻繁、快速,與其追隨潮流,再被新的潮流淹沒,不如培養創業家精神。
Thumbnail
TSMC 在新技術開發的投入十分充足,但南韓政府和英特爾的競爭使得 TSMC 需要更多的技術優化和高能物理、AI 相關人才。本文介紹了極高能紫外光雷射所需的相關人才和技術,並提出臺灣需要進一步培育高能物理這方面人才的需求。同時,文章也討論了臺灣半導體產業擴展到國外的可能性以及相關政策建議。
Thumbnail
這禮拜一時間好像沒想到甚麼主題,倒是在日常工作以及協助履歷健診的過程之中,不難發現有一種模糊的產業困境,簡單來說目前的科技半導體的發展非常蓬勃,也確實走在很領先的階段,這類產業工作勢必就能夠支撐比較好的薪酬,不過前提也是這些產業自身的毛利率相當具競爭力。 同樣的,這種產業的人力需求也確實會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Google前執行長Eric Schmidt批評台灣軟體產業失衡,引發討論。他指出台灣軟體開發與硬體產業間的顯著落差。台灣的硬體產業,如台積電,吸引大量人才,導致軟體人才不足。專家認為缺乏創新生態系統和教育體制不完善,阻礙軟體產業發展。
Thumbnail
臺灣工程師面臨薪資調高的挑戰,但隨著永續發展和高科技領域的發展,將有更多就業機會和更好的薪酬待遇出現。臺灣工程師的角色也將在全球工程市場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台灣的經濟狀況和職場現象,指出科技、金融、醫療等少數產業賺錢多數流向老闆,文組工作者薪資較低。文章建議文組人應考慮轉職至科技業,並非只能當工程師,而是應該探索科技業內的行銷、人資、營運等職位,利用可轉換技能,從而提升薪酬和職涯發展機會。
Thumbnail
本文探討商業軟件在激烈商業競爭中的作用,透過提升效率、資料分析、客戶關係強化等方式,商業軟件對東南亞企業的價值。此外,本文也剖析商業軟件的優缺點,並提供東南亞企業投資商業軟件的價值評估。最後,強調了應根據企業本身的規模、資本和業務需求慎重評估商業軟件的投資。
Thumbnail
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最近來台颳起AI炫風,也同步颳起台灣對科技業人才的需求,演講中點名台大、陽明交大等17所大學,以捐助研究計畫、成立創新中心等形式投入產學研合作,同步也可以看出對台灣科技人才的渴望與期待。 在台灣,科技業一直以來被視為多數人的求職選擇,相較於傳產以及其他產業,有相對薪資較優渥
Thumbnail
微軟和 LinkedIn 共同發布的《2024 年工作趨勢指數》報告中指出,過去半年中生成式 AI 在工作中的使用量成長近兩倍,AI 不僅重新定義日常工作型態,善用 AI 更成為企業應對新局的致勝關鍵,重塑各產業領域、加速推動轉型。
Thumbnail
未來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人。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哪些工作會消失、被AI取代。過去十年來最熱門的職業當數「軟體工程師」了,人人都嚮往去到矽谷科技公司,所以過去一年多來矽谷裁員潮令人不勝唏噓。 我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潮流會更迭的更頻繁、快速,與其追隨潮流,再被新的潮流淹沒,不如培養創業家精神。
Thumbnail
TSMC 在新技術開發的投入十分充足,但南韓政府和英特爾的競爭使得 TSMC 需要更多的技術優化和高能物理、AI 相關人才。本文介紹了極高能紫外光雷射所需的相關人才和技術,並提出臺灣需要進一步培育高能物理這方面人才的需求。同時,文章也討論了臺灣半導體產業擴展到國外的可能性以及相關政策建議。
Thumbnail
這禮拜一時間好像沒想到甚麼主題,倒是在日常工作以及協助履歷健診的過程之中,不難發現有一種模糊的產業困境,簡單來說目前的科技半導體的發展非常蓬勃,也確實走在很領先的階段,這類產業工作勢必就能夠支撐比較好的薪酬,不過前提也是這些產業自身的毛利率相當具競爭力。 同樣的,這種產業的人力需求也確實會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