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玫怡加我為臉友了,值得紀錄一下~
有些貼文是臉友才看的見的,雖然她一直幫大家打預防針(會洗版,會碎念,個人意見等等),
但大家就是想看她的想法,很有個人獨特風格的視角。
我喜歡她的細膩度,會把一件事看過來、講過去,敏銳的觀察。
也喜歡其中的生活感,把瑣碎的日常化成值得玩味的什麼。
理直氣壯。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如此理直氣壯地寫下類似的東西,可能在表達之前,就被邏輯大腦篩檢得一點不剩吧 (待觀察)。
關於個人風格,畫畫老師說,從一個人的畫,可以看出個性。
同樣是梵谷的夜晚露天咖啡座,一樣跟著老師教過的步驟臨摹,
每個人畫出的真的差很多。
有位同學畫的非常工整,感覺像是超寫實風格。
有位同學畫的很隨興寫意,感覺像是野獸派。
以前瑜伽老師說過:「瑜伽墊上的練習,反映了一個人的習氣。」
其實畫畫課也是吧。
老師說,很有趣的是,有些個性明明很拘謹的人,卻會喜歡梵谷畫風。
「人都會想要自己沒有的特質啊。」我說。
人類圖也是這麼說的。
我們會感到自己沒有的通道與閘門彷彿是種失落,想要填補它,
於是我們找的伴侶,通常圖會是互補的。
我很喜歡梵谷,也喜歡野獸派,這代表了什麼呢?
老師端詳了我的畫好一陣子,說:「沒什麼問題,步驟都做的正確。沒有個性。
妳某種程度上像我。適合教學、研究,做出正確步驟,忠實呈現原圖,學生會比較好學。
但創作就可能遇到困難。」
我的確喜歡研究,也喜歡把老師教的東西學好。
我真的是看起來沒個性的人嗎?
在環遊世界途中,我有個頓悟,明白自己人生中的很多選擇,都是出自於恐懼。
低調、和別人一樣、循規蹈矩、中規中矩、打安全牌。
教育、文化都是這樣教的。
最近讀《起飛:啟動你封存的能量,突破心靈向度的19段旅程》(Michael Singer),
他把我思考很久的現象,剖析得非常清楚。
我們善用大腦的功能,把自己的世界建構成「可預期」的一棟建築,我們可以安全習慣的住在房子之內。
這棟房子蒐藏所有我們的念頭、信念、見解、看法,這些東西便是禁錮我們的牆。
生命會撞上我們建造的牆,但我們卻會捍衛、抵抗。
問題是我捍衛的是誰的信念呢?
最近愈來愈常覺得,我認識的自己,並不是自己。
#喬安納日記 70
我預計於2020年在方格子寫183篇日記,若你喜歡這裡的文字,請追蹤或訂閱「方格子」中「喬安納日記」支持我,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