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他就是愛氣森森、媽媽心好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之前跟大家分享過,遇到孩子情緒亂流時,我的處理方式是靜靜的陪伴,不會在孩子表示需要我的擁抱之前,就主動抱孩子,讓孩子擁有最多的自我空間,尊重他何時需要我、以何種方式需要我。
今天跟大家分享晉級版,已經踏入兩歲的幼童,俗稱豬狗嫌的年紀,海內外馳名的 The Terrible Two!當幼童在情緒亂流時,到底成年人可以怎麼做呢?
其實方法還是大同小異:我用同理的情緒陪伴,不主動提供擁抱、不主動提供解決方法、不主動討論現在狀況,就很單純的先陪伴他,渡過這個突然出現的不美好情緒。
分享一個家庭影片:
這是某天,我和跳跳糖正開開心心準備要去公園玩、踏出門的前一刻,跳跳糖突然大哭,正在開門的我,並沒有看到他發生了什麼事情才哭,聽到哭聲,只有「傻眼」兩個字可以形容自己當下的情緒。
我就安靜的坐下,在一邊等(敵不動我不動),接下來,就是一連串的糖董指令:
「不要媽媽坐在那邊」,於是我往後退,坐到瑜珈墊上面
「不要媽媽坐在mat」,於是我換位置,坐到沙發上面
「不要媽媽坐在sofa」,於是我站起來,就站在客廳中間(似乎被兒子罰站了)
然後,糖董就停下來不要不要的指令,只剩下繼續哭。
再過了幾分鐘的時間,他突然說:「轉轉轉」
我也不知道是跳跳糖要我轉圈圈,還是要我繞著他轉,還是要做什麼其他跟轉有關的事?我看到腳邊有一個可以轉的玩具齒輪,我就彎下、坐在地上轉它,並且說「轉轉轉」。
非常奇妙的,跳跳糖就不哭了,並且也坐到我的腳上,說他也要轉。於是我們就和平的一起轉轉齒輪,莫名其妙地結束了這一個回合的情緒亂流。
為什麼在跳跳糖大哭、恣意指示我這個不行、那個不行時,我都隨他的指示做,甚至最後有點被他罰站了呢?
因為我很清楚跳跳糖正在情緒亂流裡,在這麼混亂的情緒裡,無法思考的狀況很正常,他可能完全沒有想過要我做什麼,他只是在發洩,而他要我做的事情,我覺得非常無傷大雅,坐這裡、坐那裡、甚至是站著,都不是什麼很嚴重的事情,我既然願意做,我就可以配合。
我也非常清楚我願意配合的原因是:我希望用最短的時間陪伴他渡過情緒亂流,如果配合一下這些指令,可以讓我們倆共處的空間更快恢復和平,那我當然樂意呀!而最後的轉轉轉指令,我是挑選我認為我想做的去做,沒有委屈自己。
我可以想像有些家庭,遇到像我們家這樣的狀況時,媽媽會說:「這也是我家,我想坐哪就坐哪!」當媽媽的確不用委屈自己,這種回答也是誠實的回答,不是錯的,只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媽媽想講理,但孩子還不到可以冷靜理性溝通的狀況,往往變成對牛彈琴,還很容易因為孩子繼續處在崩潰狀況、甚至因為媽媽的反應而情緒更加高漲,造成媽媽心更累。
講理,要在所有人都冷靜的時候才有效。
這個準則,不只是對小孩,對你對我都是一樣的。面對孩子完全不冷靜的情況,要求他聽成年人說道理,孩子完全聽不進去。
生氣的時候,大腦開啟了下層組織來面對情緒,然而我們在講道理時,所使用的邏輯思考、同理分析等等,都是靠大腦的上層組織處理的,孩子在生氣的時候,只開啟大腦的下層組織,當然是無法用道理溝通的。
遇到這種狀況時,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恢復冷靜,停止使用大腦下層組織理解外界事物,並且能漸漸開啟大腦上層組織,用理性、同理、邏輯去思考,事情怎麼處理會更妥善。
在我家發生的狀況劇裡,因為我根本不知道發生什麼事造成跳跳糖突然情緒激動,我也理解跳跳糖才兩歲而已,即使他已經有不錯的語言能力了,要求他「好好說到底要什麼」或是在冷靜過後說明「剛剛到底發生什麼事情」,都是超過他年齡的要求。
所以這個事件,結束了就結束了,我沒有再找他討論。
也有家長會問我,這種隨他指示去做的狀況,會不會養成小霸王?
以我的狀況,我很肯定不會!因為當時所有他的要求,都跟我們家庭原則無關,如果他提出和家庭原則相衝突的要求,我就會以同理他想要的方式、肯定地拒絕他。原則就是原則,不能隨意打破的才是原則,在我們家,通常是跟安全相關的,像是:不能自己跑過馬路,不能自己開瓦斯爐。
而我們那天發生的狀況,都不是這些安全相關的情形啊!
兩歲豬狗嫌的年紀,或許是家長太急著希望孩子「好好說」、「不要無理取鬧」,但這兩個要求,對於孩子而言,是困難的,他們不是故意不好好說,他們的大腦只開啟下層組織,很難有條理的好好說,也因為大腦不是處於理性的狀態,根本沒有辦法做出理性的行為,只能做出一些很本能性的:哭泣、踢腳等等動作。

對了,那什麼時候孩子的大腦發展,才能走到可以輕鬆開啟上層組織,好好用理性溝通呢?科學家有給答案唷!人類的大腦成熟時間,約莫是25歲的時候!知道了這個這麼遙遠的數字以後,爸爸媽媽要不要就別再跟孩子一般見識了,畢竟,他們還在發育、往成熟之路,一步步靠近呀!
最後,無論你們的家庭是否需要寶寶睡眠顧問的協助,都祝福你們,今晚、一家好睏。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專修安全依附關係的國際認證嬰幼兒睡眠顧問。在嬰幼兒睡眠專業裡,結合Mary Main安全依附關係系統,安全圈教養,與美國RIE嬰幼兒教育理念,以親子間彼此尊重出發,協助家長,建立嬰幼兒良好睡眠習慣、穩定日常作息,讓孩子好好睡,全家一夜好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科學家發現 #母乳 的成分也有早晚的不同。 早上的母乳有提神功能, 晚上的母乳有鎮定、催眠作用, 因此嬰兒在媽媽親餵母乳的養育下,會逐漸養成正常的規律作息。換句話說,母乳寶寶更容易睡過夜,同時親餵母乳寶寶更容易作息固定唷!
某天我們在附近的公園玩,跳跳糖一如往常的衝來衝去,想要跑去攀爬架玩,正當他差不多要衝到攀爬架的瞬間,一個大他約莫一歲的小姐姐,迅雷不及掩耳的衝向跳跳糖,然後從背面揮手打了跳跳糖一下。
語嫣第一次接觸到嬰幼兒睡眠顧問的時候,也是最想問我的顧問:『可以怎麼樣讓孩子不哭,又愈睡愈好?』 畢竟天下父母心呀!怎麼會有愛孩子的父母,喜歡聽孩子的哭泣聲呢! 不過很可惜,協助孩子做睡眠調整的時間,想不遇到孩子的哭聲,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身為嬰幼兒睡眠顧問,讓我面對到很多充滿愛,但因為孩子的睡眠狀況而身心俱疲的家庭,每當我在與他們討論如何進行孩子的睡眠調整時,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讓我的孩子哭,是不是在傷害他?會不會對他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身為一個母親,我也曾經問過這個問題,擔心孩子在經歷睡眠調整期間,與我的安全依附關係受到影響
很多家長以為要多多協助孩子練習坐,會幫助孩子發展,於是將孩子擺成坐姿,但是當寶寶自己的背部肌肉還不夠有力,脊椎也不足以支撐自己上半身的重量,更不用討論髖關節和大腿骨是否已經對好在正確的位置上了......這時候就貿然讓孩子坐起,真的不知道會不小心影響到孩子哪個關節、軟骨、細部組織的部分。
漸進式是執行的重點,貿貿然的就拆掉兩隻手,孩子可能因為突然改變太多,反而影響原本睡很好的狀況,孩子好睡,爸媽才有開心的人生,所以為了自己每天愉悅的生活,千萬不要過度快速的改變唷!
科學家發現 #母乳 的成分也有早晚的不同。 早上的母乳有提神功能, 晚上的母乳有鎮定、催眠作用, 因此嬰兒在媽媽親餵母乳的養育下,會逐漸養成正常的規律作息。換句話說,母乳寶寶更容易睡過夜,同時親餵母乳寶寶更容易作息固定唷!
某天我們在附近的公園玩,跳跳糖一如往常的衝來衝去,想要跑去攀爬架玩,正當他差不多要衝到攀爬架的瞬間,一個大他約莫一歲的小姐姐,迅雷不及掩耳的衝向跳跳糖,然後從背面揮手打了跳跳糖一下。
語嫣第一次接觸到嬰幼兒睡眠顧問的時候,也是最想問我的顧問:『可以怎麼樣讓孩子不哭,又愈睡愈好?』 畢竟天下父母心呀!怎麼會有愛孩子的父母,喜歡聽孩子的哭泣聲呢! 不過很可惜,協助孩子做睡眠調整的時間,想不遇到孩子的哭聲,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身為嬰幼兒睡眠顧問,讓我面對到很多充滿愛,但因為孩子的睡眠狀況而身心俱疲的家庭,每當我在與他們討論如何進行孩子的睡眠調整時,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讓我的孩子哭,是不是在傷害他?會不會對他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身為一個母親,我也曾經問過這個問題,擔心孩子在經歷睡眠調整期間,與我的安全依附關係受到影響
很多家長以為要多多協助孩子練習坐,會幫助孩子發展,於是將孩子擺成坐姿,但是當寶寶自己的背部肌肉還不夠有力,脊椎也不足以支撐自己上半身的重量,更不用討論髖關節和大腿骨是否已經對好在正確的位置上了......這時候就貿然讓孩子坐起,真的不知道會不小心影響到孩子哪個關節、軟骨、細部組織的部分。
漸進式是執行的重點,貿貿然的就拆掉兩隻手,孩子可能因為突然改變太多,反而影響原本睡很好的狀況,孩子好睡,爸媽才有開心的人生,所以為了自己每天愉悅的生活,千萬不要過度快速的改變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孩子抱怨無聊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如何應對。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實行六元素的練習,能有效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及情緒反應。透過對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渴望,並引導他們找到更健康的表達方式,促進彼此的理解和連結。
孩子2~3歲的時候 開始進入不要不要期 這也不要 那也不要 有時候生氣還會亂丟東西和打人
Thumbnail
看過動畫《龍貓》嗎?有一幕是小月和小梅的媽媽躺在床上對爸爸說:「懂事的孩子往往更讓人心疼。」畫面裡的母親,表情裡有很多的不捨。因為她明白當孩子表現得成熟懂事,代表內心壓抑了想耍賴、想偶爾不乖、想隨心所欲成為自己的渴望,並且盡量不惹人厭、不造成別人的麻煩。乖巧聽話的好處,是孩子換得了他人的喜愛;但付出
Thumbnail
在面對孩子情緒激烈時,保持冷靜、接納孩子的情緒,並等待他們逐漸冷靜下來。此外,在教育孩子時,以自我覺察為出發點,學習如何適當地表達情緒、接納負面情緒。父母做出的選擇和決定與對孩子的愛並無關,愛是一直存在的。通過自我覺察,學習接納和等待孩子的情緒,才能成為更好的父母。
Thumbnail
  台灣家長一般在遇到孩子鬧情緒時,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命令孩子「三秒鐘停止哭泣」。然而,三秒鐘之後情緒真的就這樣憑空消失了嗎?在還沒弄清楚產生情緒的前因後果前,貿然壓抑孩子的情緒,將使其缺少練習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機會。並間接告訴孩子,不允許他擁有自己「獨立的意志」。導致日後需要花更長的時間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事實上,我這次對我母親的發脾氣,和逃避完全沒有任何關係。 因為,是我母親,惹了我的氣。 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免得他們灰心喪志。(歌羅西書第3章第21節) 換句話說,之前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回說,我想整理就整理。 怎麼?想支配我不成? 今天,是我母親硬逼我,我就對我母親發脾氣,就此讓
Thumbnail
一天,在台北車站的月台等捷運,聲嘶力竭的「不要」劃破天際,因為離我有一段距離,所以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依稀見到三、四歲大的孩子,坐在地上就是不願意走,身旁的大人也火了:「你這孩子就是不乖…」。大人的訓誡顯然沒發揮效果,孩子歇斯底里起來,伴隨哭聲的「不要」更大聲了。  這樣的場景,或許每個人都不陌生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孩子抱怨無聊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如何應對。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實行六元素的練習,能有效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及情緒反應。透過對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渴望,並引導他們找到更健康的表達方式,促進彼此的理解和連結。
孩子2~3歲的時候 開始進入不要不要期 這也不要 那也不要 有時候生氣還會亂丟東西和打人
Thumbnail
看過動畫《龍貓》嗎?有一幕是小月和小梅的媽媽躺在床上對爸爸說:「懂事的孩子往往更讓人心疼。」畫面裡的母親,表情裡有很多的不捨。因為她明白當孩子表現得成熟懂事,代表內心壓抑了想耍賴、想偶爾不乖、想隨心所欲成為自己的渴望,並且盡量不惹人厭、不造成別人的麻煩。乖巧聽話的好處,是孩子換得了他人的喜愛;但付出
Thumbnail
在面對孩子情緒激烈時,保持冷靜、接納孩子的情緒,並等待他們逐漸冷靜下來。此外,在教育孩子時,以自我覺察為出發點,學習如何適當地表達情緒、接納負面情緒。父母做出的選擇和決定與對孩子的愛並無關,愛是一直存在的。通過自我覺察,學習接納和等待孩子的情緒,才能成為更好的父母。
Thumbnail
  台灣家長一般在遇到孩子鬧情緒時,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命令孩子「三秒鐘停止哭泣」。然而,三秒鐘之後情緒真的就這樣憑空消失了嗎?在還沒弄清楚產生情緒的前因後果前,貿然壓抑孩子的情緒,將使其缺少練習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機會。並間接告訴孩子,不允許他擁有自己「獨立的意志」。導致日後需要花更長的時間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事實上,我這次對我母親的發脾氣,和逃避完全沒有任何關係。 因為,是我母親,惹了我的氣。 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免得他們灰心喪志。(歌羅西書第3章第21節) 換句話說,之前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回說,我想整理就整理。 怎麼?想支配我不成? 今天,是我母親硬逼我,我就對我母親發脾氣,就此讓
Thumbnail
一天,在台北車站的月台等捷運,聲嘶力竭的「不要」劃破天際,因為離我有一段距離,所以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依稀見到三、四歲大的孩子,坐在地上就是不願意走,身旁的大人也火了:「你這孩子就是不乖…」。大人的訓誡顯然沒發揮效果,孩子歇斯底里起來,伴隨哭聲的「不要」更大聲了。  這樣的場景,或許每個人都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