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以我之名》年過中年一定要保有自我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2959
這本張曼娟老師的書,很早就讀完,但是跟上一本《我輩中人》很快就做了分享不同,或許是散文、小故事構成,不知道該如何分享。
在FB看到張曼娟老師要到高雄市圖做今年唯一一場公開演講,但我又錯過了報名(很快就額滿),慶幸還有線上直播可以參與,聽完這篇演講後對這本書內涵有更深的理解。
《以我之名》的書名本來不太明白為何取這個書名,聽了分享才明白是希望步入中年,成為照顧者後仍要保有自己的名字與空間。
今年父母分別因為脊椎骨折、蹠骨骨折入院治療,我也正式成為主要照顧者,有親身體驗後,發現照顧者真的是很艱難又整年無休的工作,對於其他照顧者不僅更有同理,也想大家一起互相給溫暖、支持,所以才決定開了『抱團照顧者』podcast,那也是我做podcast節目的初衷。
張曼娟老師提出的「新家人主義」,可以破除原生家庭的影響,每個人都可以跟無血緣關係的人成為新家人,互相關心與幫忙,就像張曼娟這次自己蹠骨骨折就是由同事與朋友照顧、協助復健事宜。
每個人對自己的原生家庭若不滿意,不要只是抱怨,可以去試著做新家人主義,由自己選擇沒有血緣關係的新家人,我是沒有其他手足的照顧者,這個想法的提出讓我對未來有安心感,讓照顧者不要只是面目憔悴孤單的照顧,完全失掉自己的存在,我跟自己說,以後陪父母到醫院回診遇到其他照顧者,可以跟他們說聲辛苦了,給彼此一些安慰。
在演講聽到張曼娟老師提到有次計程車司機完全不想等她母親上車就急著把車開走(拒載),她不是期待司機下車幫忙扶老人家,只想聽到一句慢慢來,但結果是有些司機對老的不接納與不尊重,她心裏覺得很難過但是也只能想說台灣社會還沒有準備接受老人家為多數的社會,不過我在高雄也常陪父母搭計程車去看診,還蠻常聽到司機對老人家說上下車慢慢來,不要急,或許真的高雄比起台北還是多了些人情味。
期待成為照顧者的生涯也能如張曼娟老師書中所說仍保有自己之名,設下界限,不要喪失自己,我現在都跟自己說,照顧本來就無法盡善盡美,只要盡己之力,無愧於心,其他有些不是能力能及,若真的發生什麼事,也不要有責怪自己的心態,但真的發生能否做到仍是未知數,我只好讓自己心理強大做好準備面對,不要抱怨,遇見困難或問題就面對,思考解決方法,過好每一天,就如張曼娟老師說的這世上總有人過者比你還辛苦,不用再意別人的想法,一起面對高齡化的台灣社會,付出時也要記得畫下界限留空間給自己,千萬不要失去自我意志。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7會員
61內容數
112/12/12離開公職,開始了第三人生,對於這一刻,我做了大量的準備。 然而,當真正開始時,發現自己仍在探索人生的方向。 在第三人生所經歷的事情比25年公職遇到的事還精彩(更多的挑戰與機會) 希望這個實驗紀錄能成為想轉職或退休的人參考。 每個人都的第三人生都是獨一無二,你想要怎樣的第三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第三人生實驗室 的其他內容
這一本《我,不吃早餐!》原文書名是《Breakfast is a Dangerous Meal》,作者是牛津臨床生化博士,他本身也是一個糖尿病患者。 先說結論:作者前言就明言「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因為你不該吃它。」
本書的作者鶴見隆史學貫中西醫,最後創立了鶴見酵素養生療法,他在這本書的前言就直接指出,透過本書就是要建議大家「不要吃早餐」。人的健康是由飲食造成,現代人不要吃太多更顯重要,避免吃太多,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早上斷食」。
本書從導言就引起我的興趣,「你可以每天冥想、閱讀成長書籍、想日記自省但沒有什麼作為,那有什麼用?你可能成為個人成長癮君子而不自知,彷彿人生只要有這些腦中的知識就夠了,但事實並非如此。你可能只是不想再因未達成目標而受到打擊。」是不是很當頭棒喝。
這本書的健康理財習慣很適合受薪階級,你不用成為創業家,甚至不用成為專業人士,你就算只是平凡的上班族,依照書中的好習慣去做,也有機會享受到財富自由。
一個眾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突然遇到失業與失戀,突然決定搬到佛羅倫斯,到了佛羅倫斯第一年改變了她的生活,而她覺得她在佛羅倫斯學到的對大家也有幫助,所以分成12個月份分享關於美好生活的12個練習,每章後面也附上了義式食譜。
薄薄一本小書,書裏有些簡單的方法可以跟著做,不只是正念飲食也提到了專注力、感恩等人生面向,照顧到身心靈,這是一本跟飲食相關的實用書籍,很適合放在身邊隨時翻閱,試著實做,推薦給你。
這一本《我,不吃早餐!》原文書名是《Breakfast is a Dangerous Meal》,作者是牛津臨床生化博士,他本身也是一個糖尿病患者。 先說結論:作者前言就明言「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因為你不該吃它。」
本書的作者鶴見隆史學貫中西醫,最後創立了鶴見酵素養生療法,他在這本書的前言就直接指出,透過本書就是要建議大家「不要吃早餐」。人的健康是由飲食造成,現代人不要吃太多更顯重要,避免吃太多,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早上斷食」。
本書從導言就引起我的興趣,「你可以每天冥想、閱讀成長書籍、想日記自省但沒有什麼作為,那有什麼用?你可能成為個人成長癮君子而不自知,彷彿人生只要有這些腦中的知識就夠了,但事實並非如此。你可能只是不想再因未達成目標而受到打擊。」是不是很當頭棒喝。
這本書的健康理財習慣很適合受薪階級,你不用成為創業家,甚至不用成為專業人士,你就算只是平凡的上班族,依照書中的好習慣去做,也有機會享受到財富自由。
一個眾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突然遇到失業與失戀,突然決定搬到佛羅倫斯,到了佛羅倫斯第一年改變了她的生活,而她覺得她在佛羅倫斯學到的對大家也有幫助,所以分成12個月份分享關於美好生活的12個練習,每章後面也附上了義式食譜。
薄薄一本小書,書裏有些簡單的方法可以跟著做,不只是正念飲食也提到了專注力、感恩等人生面向,照顧到身心靈,這是一本跟飲食相關的實用書籍,很適合放在身邊隨時翻閱,試著實做,推薦給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中年覺醒三部曲」第三本, 有更多的人生歷練與人生體悟, 重新思考家的意義與歸屬感。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本書作者張曼娟,是出版約五十部作品的暢銷作家;讀者橫跨四年級到七年級,或許是因為他的真誠,總是願意將人生不分好壞境遇的思索與探問,書寫與大家分享。最近他在臉書專頁提到「2016年,是我生命裡的低潮,寫作遇到瓶頸;長照正進入最艱苦的混亂時刻」就在那時,他收到主編邀請,最終產出《我輩中人》訴說著中年覺醒
Thumbnail
身為照顧者,承擔著很大的責任和壓力,但是大部分的照顧者往往是因為心軟,捨不得父母受苦,或是禁不起別人的眼光,所以只好自己承擔了。這篇文章分享了照顧者的故事和經驗,並提出了一些應對的方法和建議。
Thumbnail
「中年覺醒三部曲」第二部, 都中年了還要「覺醒」什麼? 但人往往到了中年還不明白什麼是覺醒。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在社區大廳放空喝咖啡時,我遇到一位關心人的長輩,我們談起了照顧家人的話題。我分享了我對照顧家人的看法,認為照顧人是出自內心的想法,並不是相欠債的行為。這篇文章探討了照顧家人的心情和情感,希望能引起大家對照顧的重新思考,不要再用相欠債的說法來劃分關係。
Thumbnail
喜歡旅遊的同時,照顧長輩也是一件幸福的事。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照顧86歲失能的老母親的女兒,帶著老母親走遍臺灣各地及離島的故事。通過這些經歷激發了作者的創作力,並且找到新的情感出口和潛能。故事裡充滿著對親情的感動和對旅行充滿期待的情感。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
Thumbnail
這部作品記述了曼娟老師年過半百後的心情和思考,不得不佩服曼娟老師底蘊深厚的文筆,書中文句平順易讀,卻不失文學美感和造詣;字句溫柔,打在心上卻是鏗鏘有力,一筆一劃勾出中年人內心裡無法張揚的掙扎和苦澀。
Thumbnail
如果自己這一生過得還可以,工作穩定,身體健康,經濟也過得去,孩子長大各自發展,先生對家庭有責任感,一生不長不短,擁有這麼多,過得這麼舒適,如果對人群沒有一點付出,算不算愧對老天爺對我們的疼惜。 有一位老媽媽,住在北台灣濱海鄉鎮,五十歲那年從公家機關退休,從此投入公益二十五年。老媽媽每天開車為獨
Thumbnail
「因為你會老,因為你愛的人會老,因為你愛的人身旁的人會老。」 之前曾在法扶基金會出版的《讓我們安心變老》一書中讀到這句話,頗有感觸的。 「老」一直以來在社會大眾眼中通常是較負面、黑暗的詞,尤其對許多年輕人而言,老人就是固執、守舊、很「歡」的代名詞。儘管如此,身旁愛我們的人、我們愛的人終究有一
Thumbnail
「中年覺醒三部曲」第三本, 有更多的人生歷練與人生體悟, 重新思考家的意義與歸屬感。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本書作者張曼娟,是出版約五十部作品的暢銷作家;讀者橫跨四年級到七年級,或許是因為他的真誠,總是願意將人生不分好壞境遇的思索與探問,書寫與大家分享。最近他在臉書專頁提到「2016年,是我生命裡的低潮,寫作遇到瓶頸;長照正進入最艱苦的混亂時刻」就在那時,他收到主編邀請,最終產出《我輩中人》訴說著中年覺醒
Thumbnail
身為照顧者,承擔著很大的責任和壓力,但是大部分的照顧者往往是因為心軟,捨不得父母受苦,或是禁不起別人的眼光,所以只好自己承擔了。這篇文章分享了照顧者的故事和經驗,並提出了一些應對的方法和建議。
Thumbnail
「中年覺醒三部曲」第二部, 都中年了還要「覺醒」什麼? 但人往往到了中年還不明白什麼是覺醒。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在社區大廳放空喝咖啡時,我遇到一位關心人的長輩,我們談起了照顧家人的話題。我分享了我對照顧家人的看法,認為照顧人是出自內心的想法,並不是相欠債的行為。這篇文章探討了照顧家人的心情和情感,希望能引起大家對照顧的重新思考,不要再用相欠債的說法來劃分關係。
Thumbnail
喜歡旅遊的同時,照顧長輩也是一件幸福的事。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照顧86歲失能的老母親的女兒,帶著老母親走遍臺灣各地及離島的故事。通過這些經歷激發了作者的創作力,並且找到新的情感出口和潛能。故事裡充滿著對親情的感動和對旅行充滿期待的情感。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
Thumbnail
這部作品記述了曼娟老師年過半百後的心情和思考,不得不佩服曼娟老師底蘊深厚的文筆,書中文句平順易讀,卻不失文學美感和造詣;字句溫柔,打在心上卻是鏗鏘有力,一筆一劃勾出中年人內心裡無法張揚的掙扎和苦澀。
Thumbnail
如果自己這一生過得還可以,工作穩定,身體健康,經濟也過得去,孩子長大各自發展,先生對家庭有責任感,一生不長不短,擁有這麼多,過得這麼舒適,如果對人群沒有一點付出,算不算愧對老天爺對我們的疼惜。 有一位老媽媽,住在北台灣濱海鄉鎮,五十歲那年從公家機關退休,從此投入公益二十五年。老媽媽每天開車為獨
Thumbnail
「因為你會老,因為你愛的人會老,因為你愛的人身旁的人會老。」 之前曾在法扶基金會出版的《讓我們安心變老》一書中讀到這句話,頗有感觸的。 「老」一直以來在社會大眾眼中通常是較負面、黑暗的詞,尤其對許多年輕人而言,老人就是固執、守舊、很「歡」的代名詞。儘管如此,身旁愛我們的人、我們愛的人終究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