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2959
這本張曼娟老師的書,很早就讀完,但是跟上一本《我輩中人》很快就做了分享不同,或許是散文、小故事構成,不知道該如何分享。
在FB看到張曼娟老師要到高雄市圖做今年唯一一場公開演講,但我又錯過了報名(很快就額滿),慶幸還有線上直播可以參與,聽完這篇演講後對這本書內涵有更深的理解。
《以我之名》的書名本來不太明白為何取這個書名,聽了分享才明白是希望步入中年,成為照顧者後仍要保有自己的名字與空間。
今年父母分別因為脊椎骨折、蹠骨骨折入院治療,我也正式成為主要照顧者,有親身體驗後,發現照顧者真的是很艱難又整年無休的工作,對於其他照顧者不僅更有同理,也想大家一起互相給溫暖、支持,所以才決定開了『抱團照顧者』podcast,那也是我做podcast節目的初衷。
張曼娟老師提出的「新家人主義」,可以破除原生家庭的影響,每個人都可以跟無血緣關係的人成為新家人,互相關心與幫忙,就像張曼娟這次自己蹠骨骨折就是由同事與朋友照顧、協助復健事宜。
每個人對自己的原生家庭若不滿意,不要只是抱怨,可以去試著做新家人主義,由自己選擇沒有血緣關係的新家人,我是沒有其他手足的照顧者,這個想法的提出讓我對未來有安心感,讓照顧者不要只是面目憔悴孤單的照顧,完全失掉自己的存在,我跟自己說,以後陪父母到醫院回診遇到其他照顧者,可以跟他們說聲辛苦了,給彼此一些安慰。
在演講聽到張曼娟老師提到有次計程車司機完全不想等她母親上車就急著把車開走(拒載),她不是期待司機下車幫忙扶老人家,只想聽到一句慢慢來,但結果是有些司機對老的不接納與不尊重,她心裏覺得很難過但是也只能想說台灣社會還沒有準備接受老人家為多數的社會,不過我在高雄也常陪父母搭計程車去看診,還蠻常聽到司機對老人家說上下車慢慢來,不要急,或許真的高雄比起台北還是多了些人情味。
期待成為照顧者的生涯也能如張曼娟老師書中所說仍保有自己之名,設下界限,不要喪失自己,我現在都跟自己說,照顧本來就無法盡善盡美,只要盡己之力,無愧於心,其他有些不是能力能及,若真的發生什麼事,也不要有責怪自己的心態,但真的發生能否做到仍是未知數,我只好讓自己心理強大做好準備面對,不要抱怨,遇見困難或問題就面對,思考解決方法,過好每一天,就如張曼娟老師說的這世上總有人過者比你還辛苦,不用再意別人的想法,一起面對高齡化的台灣社會,付出時也要記得畫下界限留空間給自己,千萬不要失去自我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