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完成,大腦會一直提醒你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科學研究發現,如果感到有件事還沒做完,我們的大腦會一直不斷提醒自己,它還滯留在「待辦事項」資料夾。
比如說,如果有封訊息或電子郵件,邀請你前往一場座談會擔任嘉賓,而你當下決定晚點再決定與回覆,在這之前,大腦會把相關資訊放在暫存區,並一再跳出訊息說這事沒完。
這就是所謂的「認知閉合需求」:在潛意識中,人們會一直想要進行已排序的任務,好告訴自己總算完成了,「放下心中大石」就是這一情況的形象化。其實我們心中,舉著的小石頭常比預期要多,由於不斷有各種提醒出現,心情就不太容易輕鬆。
一般而言,這種「提醒」等於打斷你做其他事的專注,還會佔去寶貴的工作(短期)記憶容量。所以有人建議,如果是光靠直覺就能決定的、沒什麼真正風險的小事情,兩秒鐘內就選擇並執行吧。因為有九成以上的機率,你事後再想也不會改變原先選項,還不如早點搞定、早點釋放注意力與記憶體。
表面上來看,認知閉合需求經常造成麻煩,但也有人故意把它反過來用。譬如《鋪梗力》當中提到,若想快速進入寫作狀態,有的寫作者會故意把先前已大致想好的段落或情節,留到隔天才真正寫出來。
如此一來,就可以大量削弱「好煩我不想坐上書桌」的心態,因為你可以告訴自己,應該先把想好的東西寫出來。等到寫完,你的大腦也差不多暖機完成,順利切換到工作模式了。(有些科學家說,大腦完全啟動工作模式大約需要五分鐘)
總之,就是刻意塑造「之前被中斷了,現在我想先把這個搞定」的想法,然後就更能無縫接軌到同一類型的新工作。簡單地說,就是用認知閉合需求來對抗惰性,以延續專注。
對於搏取或延續注意力,認知閉合還有多種應用。最常見的就是小說、漫畫或戲劇到一個段落結束前,刻意留下某個進行到一半的情節,以吸引觀眾繼續追。有時也可以在教學裡,提出一個有待解釋或懸而未決的問題,持續提出相關資訊或各種觀點,卻遲遲不說出最終結論。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種解謎或未完故事的手法,未必適用於所有學科或所有課程內容。但至少就我比較熟悉的文科或社科領域,多數內容應該都可用此結構呈現:1.衝突點如何形成,2.衝突點的可能後果,3.消除衝突點的策略有哪些,4.現階段的成果等階段。而這一結構大多可以搭配解謎敘事,或是轉折性強的故事。
倘若你認同注意力屬於有限資源,那這可以算是注意力管理的一種方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2會員
212內容數
用ChatGPT協助寫作,打造自家專屬的神隊友,提供標題、故事、對話、名言的好候選,蹦出未曾想過的好創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哲學開箱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記錄任何全神貫注、精力充沛的時刻,並想想自己有何正向改變。
如果採取一種高標準,就是會有很多人達不到。
「找不到學習感」早就有了,但以前的學生大多會忽視它。
有限的時間心力是資產,各個升學評量科目則是投資標的。
當大學端的評選標準有根本變革,「只好先念書」的人將優先被篩選掉。
「理論知能」與「教學知能」必須徹底切割開來。
記錄任何全神貫注、精力充沛的時刻,並想想自己有何正向改變。
如果採取一種高標準,就是會有很多人達不到。
「找不到學習感」早就有了,但以前的學生大多會忽視它。
有限的時間心力是資產,各個升學評量科目則是投資標的。
當大學端的評選標準有根本變革,「只好先念書」的人將優先被篩選掉。
「理論知能」與「教學知能」必須徹底切割開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生命中,你有特別想要完成一件事的經驗嗎? 而且那件事並不是短時間可完成,所以在你非常想達成目標下,腦神經就會接下指令,讓我們有意識的啟動所有專注力,同時搭配無意識的狀況下,忽略很多原本生活中的其它事務,讓你能進入專注的狀態。 分享前幾天和一個大朋友聊天,他說最近因為要完成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大腦也需要做伏地挺身 我們怎麼思考,就會怎麼感覺,頭腦可以說是通常情緒的入口。 我們能夠深度體驗生活,能夠創造性思考,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能夠讓人生中的一切充滿可能,都要歸功於大腦的運作。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到一件事,那就是:你的注意力變得渙散了,很難集中精神去做某件事。
Thumbnail
《專注力協定》談論如何在現代的生活環境,奪回自己的時間。本文從人們本身具有容易分心的生理機能談論,再透過作者提出的四點理論,幫助我們進入專注狀況,同時還能兼顧三個生活領域:自己、人際關係,以及工作。
Thumbnail
突然想到一句話 你正在拖延的事情,其實花3~5分鐘就可以解決,為什麼不去做呢?人生只有短短這一次。你想你老到可以回顧一生時,腦海那些沒做的事情、沒善待的人、沒說出口的話。都要拖欠到下輩子? 都說不是愛欠東西的人,卻要對自己背信? 人活著 拜這顆複雜的大腦 真的很煩~ ٩(✘д✘๑;)۶
Thumbnail
拖延並非個性或能力的缺陷,而是一種情緒調節的策略。 了解原因並使用本文的三個策略,即可有效地管理時間並完成目標。
Thumbnail
大腦無法記住零碎片段的訊息,通常必須把那些新的資訊跟腦中原本已記住,也就是已經存在的訊息連結,才能永遠記錄下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大腦很喜歡自己編故事,也就是我們潛意識中會不斷地把外界的訊息合理化,那些零零碎碎的訊息,大腦自己會去從原本已有的背景知識以及經驗中,去提取相關的訊息來填
Thumbnail
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你有沒有好奇,為什麼有些事情記得牢牢的,而有些則瞬間忘卻? 本文將與你深入工作記憶的奧秘,解鎖學習和思考的隱藏技巧,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更聰明的運用我們的大腦。 閱讀全文,開始你的認知升級之旅! 工作記憶的奧秘:揭開思考和學習的隱藏限制 在我們繁忙且資
Thumbnail
因為時間久了,除非有筆記下來,否則對某件事只會記得一兩句話,甚至只是記得當時的氛圍,但內容已經全忘光也很正常。 因此與其讓對方自己找重點記憶下來,還不如幫對方記憶,做法就是在說完框架之後,可以先講重點是什麼,這樣對方聽到關鍵字就會留心,會以此當作記憶點。 重點記憶與人類大腦的運作機制 我們
Thumbnail
新年一年開始,我們訂下豐富目標,但為何許多成為未完成項目?原因可能在於忽略將行動轉為習慣。我在閱讀「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深入探討「事後諸葛」現象,揭示過度仰賴過去經驗的盲點。也透過「厭惡剝奪效應」,探討損失恐懼如何影響個人和企業決策,現在就來一起談談我閱讀後的3項收穫吧!
Thumbnail
生命中,你有特別想要完成一件事的經驗嗎? 而且那件事並不是短時間可完成,所以在你非常想達成目標下,腦神經就會接下指令,讓我們有意識的啟動所有專注力,同時搭配無意識的狀況下,忽略很多原本生活中的其它事務,讓你能進入專注的狀態。 分享前幾天和一個大朋友聊天,他說最近因為要完成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大腦也需要做伏地挺身 我們怎麼思考,就會怎麼感覺,頭腦可以說是通常情緒的入口。 我們能夠深度體驗生活,能夠創造性思考,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能夠讓人生中的一切充滿可能,都要歸功於大腦的運作。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到一件事,那就是:你的注意力變得渙散了,很難集中精神去做某件事。
Thumbnail
《專注力協定》談論如何在現代的生活環境,奪回自己的時間。本文從人們本身具有容易分心的生理機能談論,再透過作者提出的四點理論,幫助我們進入專注狀況,同時還能兼顧三個生活領域:自己、人際關係,以及工作。
Thumbnail
突然想到一句話 你正在拖延的事情,其實花3~5分鐘就可以解決,為什麼不去做呢?人生只有短短這一次。你想你老到可以回顧一生時,腦海那些沒做的事情、沒善待的人、沒說出口的話。都要拖欠到下輩子? 都說不是愛欠東西的人,卻要對自己背信? 人活著 拜這顆複雜的大腦 真的很煩~ ٩(✘д✘๑;)۶
Thumbnail
拖延並非個性或能力的缺陷,而是一種情緒調節的策略。 了解原因並使用本文的三個策略,即可有效地管理時間並完成目標。
Thumbnail
大腦無法記住零碎片段的訊息,通常必須把那些新的資訊跟腦中原本已記住,也就是已經存在的訊息連結,才能永遠記錄下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大腦很喜歡自己編故事,也就是我們潛意識中會不斷地把外界的訊息合理化,那些零零碎碎的訊息,大腦自己會去從原本已有的背景知識以及經驗中,去提取相關的訊息來填
Thumbnail
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你有沒有好奇,為什麼有些事情記得牢牢的,而有些則瞬間忘卻? 本文將與你深入工作記憶的奧秘,解鎖學習和思考的隱藏技巧,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更聰明的運用我們的大腦。 閱讀全文,開始你的認知升級之旅! 工作記憶的奧秘:揭開思考和學習的隱藏限制 在我們繁忙且資
Thumbnail
因為時間久了,除非有筆記下來,否則對某件事只會記得一兩句話,甚至只是記得當時的氛圍,但內容已經全忘光也很正常。 因此與其讓對方自己找重點記憶下來,還不如幫對方記憶,做法就是在說完框架之後,可以先講重點是什麼,這樣對方聽到關鍵字就會留心,會以此當作記憶點。 重點記憶與人類大腦的運作機制 我們
Thumbnail
新年一年開始,我們訂下豐富目標,但為何許多成為未完成項目?原因可能在於忽略將行動轉為習慣。我在閱讀「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深入探討「事後諸葛」現象,揭示過度仰賴過去經驗的盲點。也透過「厭惡剝奪效應」,探討損失恐懼如何影響個人和企業決策,現在就來一起談談我閱讀後的3項收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