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因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part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良因法師主講淨律佛學院

raw-image

所以正知的檢查很重要,要不斷地檢查,你這個所緣境還在不在?比如說,隨著剛開始的時候,心比較不定的時候,每隔幾秒鐘檢查一下,就像一個人在念佛,另外一個人在旁邊看著他念佛一樣。都是你的心,但就是說你在念佛的同時,同時分一部分的心去看:你到底有沒有專心在念?這個就是正知,不斷不斷地檢查。

透過正念跟正知的善巧之後,可以專注,但專注之餘,同時你也要檢查有沒有放鬆?因為得定的情況一定是身心放鬆,絕對不能用力,身不能用力,心也不能用力。

像我們剛開始學佛的時候,我們會很仰慕高僧大德,那種修種種的苦行,我們要學他,一天五萬、十萬,或怎麼樣,做什麼樣的加行,少吃飯、少睡覺……但是結果是怎麼樣?結果是我們上火了。上火了可能眼睛發紅、嘴巴發臭、或者是嘴唇裡面牙齦腫起來什麼的——上火。那高僧大德比我們還用功,那他怎麼就不上火呢?照說我們這點用功就上火,那高僧大德,他更應該上火。那他怎麼不上火?關鍵是他放鬆。所以我們你看《高僧傳》裡面,你看高僧大德每天這樣用功,對我們來說,好像是種苦行,好像很辛苦——他必須很忍耐,吃的少,睡的少,很忍耐——其實對他來說不是的,他可能帶著幾分勉強,但是大多數的情況當中,他是屬於放鬆的狀態。

各位有機會看蕅祖,蕅益大師的這個加行的記錄。比如說他七天持大悲咒,你去算一算,一天持大悲咒非常的多,他願文都會寫說(我這次七天要持大悲咒多少遍),你把它除以七,你看,幾乎一天都不用怎麼睡覺,而且要念得非常非常的快。但是你要知道,能夠這樣念得這麼樣快,而且又能夠那麼專注的關鍵,不是用力地專注,不是的,你用力絕對用力不久的,結果只會上火。一上火的時候,心更攝不住。唯一的善巧就是什麼呢?放鬆。

比如說我們在持咒,比如你持咒,持大悲咒十萬遍,你剛開始的時候,放鬆持。你不要要求說要很快,就正常;然後當你越持越來越熟練——當然前提是要背了,不會背不用說了,會背。然後你一邊持一邊持的時候,自然而然,隨著你持咒的同時,你心的放鬆、還有心的寂靜,當然還有大悲觀音菩薩的加持,內外因緣和合之下,你自然而然會越持越快。你都到時候你就覺得奇怪(哎,怎麼會持得那麼快?)但是,而且持得快不是說糊裡糊塗的過去,在你心中每一個咒的聲音都很清楚,是這樣子的自然而然的快。自然而然的快,而且很快的時候,你會覺得說甚至比以前更放鬆的那種感覺。持大悲咒、念佛、或者修任何止觀都是這個道理,要放鬆。

所以正念正知,這個正知我們剛剛說要檢查,對不對?檢查這個所緣境在不在之餘,同時你要檢查你的身、你的心有沒有放鬆?有的時候,尤其趕功課、趕數字的時候會很緊繃;或者有的人希望一下要求太高了,求好心切,結果呢,求好心切的時候,希望為了心中佛號很清楚,結果就很用力地去持心中的佛號。這個時候身心就緊繃了。所以,正知的時候同時你要不斷的檢查,你的身或者心有沒有放鬆?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這個佛號,比如嘴巴念的聲音是十分的清楚;等到默念的時候,這個清晰度可能只剩下六七分,沒關係,你就保持在六七分的清晰就好了。不必要求到七八分,八九分的清晰,保持在六七分的清晰。但是你要做的只是什麼呢?你要做的只是:正知,不斷的檢查,到底有沒有昏沉、妄想,所緣境還在不在?做這個事情就好了。隨著你不斷不斷的正念正知,原本內心六七分清晰,漸漸的就能夠到七八分、八九分。所以這些專注、放鬆、正念、正知這些的都是說明怎麼樣保持(心一境性)的善巧方便。所以不是說我念的多就一定會得定,或者說我用力的念就會得定,都不是,要它的善巧方便。

raw-image

我們回到剛才附表一的正文:

善緣心,心一境性的諸三摩地,然後悉皆攝為奢摩他品。

品類,就是說,你可能從念佛入定的、從數息入定的、從觀佛像入定的,甚至從修空性入定的,都行。那只要能夠保持在(心一境性),那這樣下去,長時間下去的話,那就會得到三摩地,得到三昧。三昧就是正定、正受。

正定,就是剛剛講的,心在所緣境能夠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這叫正定。正受,就是這個時候可以得到禪定的功德、禪智的功德,那這是正受。那這種三摩地都稱之為奢摩他品類。不管你用什麼樣所緣境,都可以稱之為奢摩他這類。

那這個三摩地,就是說我們透過前面這樣子不斷地正念、正知,保持專注放鬆,不斷不斷的操作之後,漸漸你的心也會越來越寂靜、越來越寂靜;然後經過欲界有九個層次,九住心的層次,妄想越來越少,越來越少,安住的時間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然後到最後會證得欲界最高的未到地定。證得欲界最高的未到地定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是稱之為(證得奢摩他),證得這個止。它的標準就是這樣子,當你超越九心住,證得未到地定的時候,那時候就稱之為證得奢摩他。

而證得奢摩他,它的相狀是什麼呢?是(身心有輕安)。這個身心輕安,像我們雖然沒有證得奢摩他,但是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這個修定的時候,可以得到隨分的、隨順的輕安樂。什麼叫輕安樂?我們講身跟心來說,比如說你過去沒有修定的時候——我們先說這個心,沒有修定的時候,心很渙散,妄想一大堆,整天覺得悶悶不樂的,或者很多的煩惱,控制不住,心完全不是自己的主人了,都被煩惱所控制。但是等到你這樣不斷不斷透過剛才正念正知不斷的操作,長時間不斷的操作之後,漸漸的,你會覺得你心中的妄想越來越少,然後昏沉也越來越少。那這個時候就得到欲界的九住心的定,那這個時候就是隨順輕安樂。

raw-image

就像各位要是打過佛七,各位就有這個經驗,在來參加佛七之前,每個人都是煩惱,妄想一大堆。經過佛七,一個七、兩個七,甚至三個七,甚至以後我們未來有四七、乃至七七,不斷薰陶之後,覺得整個身心沉澱下來了。雖然這個時候還沒有得到未到地定,但是可能或多或少都有欲界的定。好,那這個時候心會覺得沒有那麼粗重的妄想跟昏沉,覺得心非常非常的安定,非常寂靜。那這個是心。

身呢?像我們在靜坐,靜坐很相應的時候,你會覺得說這個身體好像很輕,甚至到好的時候,覺得身體好像都沒有掉了一樣。這個時候你就能感受到平常我們身體是很粗糙的,吃人世間粗糙的飲食、滋養這個粗糙的色身。所以平常的時候,就是冷啊,熱啊,就算沒有冷熱,我們行動也好,甚至感受也好,一切一切都覺得這種粗重性。怎麼知道粗重性?當你靜坐覺得心很定,幾乎妄想很少的時候,你會感覺到身體輕輕的。或者就像不只打坐,拜佛有時候也會有。慢慢的拜,不要拜太快,慢慢的拜,一邊拜,一邊念佛號,一邊念禮佛偈、懺悔偈,慢慢拜的時候,越拜越拜,身體越拜越輕鬆、越拜越輕鬆,乃至到最後感覺身體輕飄飄的,好像騰雲駕霧一樣,輕飄飄的。這個也是隨順輕安樂。

這個時候你再感覺,回憶一下,剛拜佛的時候,那個身體很重。尤其像這麼熱的天氣,我們要是不吹電風扇、不開空調,剛開始拜,覺得好像快拜不下去,很難受。但事實上你拜一拜,身體流汗之後,就覺得身體越來越輕,越來越輕,甚至拜到最後,輕飄飄的,感覺身體沒什麼重量一樣。那個就是隨順于輕安樂,這是身的輕安。

所以我們沒有證得奢摩他、未到地定,但是我剛講的,各位應該有的經驗,身跟心的隨順輕安,你就可以想像,證得奢摩他的時候,身心輕安是什麼樣的狀態。

我們為什麼要這個輕安樂?因為要成就堪能性——承受力。各位想想,如果你在心很散亂的時候,你去思惟甚深的法性的道理,尤其像這個圓教(一觀具足三觀,一諦具足三諦,即空即假即中),你如果沒有這個止的力量攝持的時候,你根本思惟不下去。心中閃過一遍,也就是過過場而已,沒有任何感覺。但是比如說你在佛七當中心很寂靜,經過一個七、甚至,二個七、三個七不斷用功之後,你心很寂靜,你再去思惟(即空即假即中)這些道理,你就會有感覺了。這就是堪能性,一種承擔的力。

因為剛開始心很散亂,心很散亂就好像一個老人家,年紀非常非常大的老人家,手腳都沒有力氣,要拿這個撫尺都拿不起來,都很辛苦,這個叫沒有堪能性。我們的心沒有堪能性。有堪能性就像一個年輕人,年輕人他力氣很大,活動很敏捷,這叫有堪能性。

當你修止、修定之後,你得到輕安;得到輕安樂,這個不是我們要的,最主要是在這個輕安樂當中,我們會產生堪能性。你的心就能夠像鏡子一樣,非常清澈、明瞭,照了這個影像照得很清楚。沒有堪能性就像過去,心就像這個波浪,根本沒有辦法照影像照得很清楚。

所以這個就是我們為什麼要修止、修奢摩他的這個重要原因:就是要成就內心的強大的堪能性。

因定生慧——因戒生定,因定生慧,心有強大堪能性的時候,你再去思惟甚深般若波羅蜜的法門的時候,才能夠真正的相應。所謂(相應)就是說你才有辦法深入的理解,乃至於在這個當中產生覺受。

比如說思惟空性,或者思惟一心三觀——過去是聽來的,或者理論分析:(對,有道理),但是沒感覺。但是你有這個奢摩他的這種堪能性的時候,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這個道理,你不僅能夠深入瞭解它的道理,並且更加深入瞭解它的道理同時,更重要的,你會產生覺受。那這個(覺受)就是種力量,調伏煩惱的力量。聞慧、思慧、修慧。從聞慧到思慧——這個覺受就是思慧——有思慧之後才能產生修慧,調伏煩惱的力量。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這個就是一個必經的過程,所以這個就是修止的方法。

raw-image

總結一下就是:第一個要有所緣境。善緣心,好的所緣境;第二個,在這個所緣境當中保持專注而放鬆。專注就是正念、正知。那我們大部分是修念佛法門,我們念佛的時候就保持這個原則。怎麼樣達到正念?怎麼修正知?我們剛才大概都講一下。當然還有很多很多的細節,很多很多細節,我們後面在整個《小止觀》都在講這個事情。怎麼樣讓你的心能夠產生(心一境性)?它必須要有很多外緣的幫忙,眷屬。就像一個人,就像國王旁邊必須有很多的大臣,很多的侍衛,在旁邊護著他一樣。《小止觀》講了(前方便)的(二十五方便),正修的方法,還有後面講的破障的方法,乃至<證果篇>的這些方法,都是引導我們怎麼樣成就(心一境性)。內外因緣——外在的因緣、內在的因緣。這些理論都是必須要學習的,不是說眼睛一閉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可以得到定了,不是的,要有善巧的學習。這個是修止。

對,我剛才還有一點還沒說:當我們證得未到地定的時候,他得到輕安樂;輕安樂的發起次第是先得到心輕安,然後接著才是身的輕安。心輕安,就是完全不再有昏沉掉舉了,心輕安了。心輕安之後,就會引發身的輕安。因為這個心跟氣會互相影響的,心之所行,氣之所行,心跟氣互相影響。我們平常的時候氣不順,氣不通暢。就像有的人打坐,坐下去腿疼啊,腰疼啊,其實不完全是因為肌肉的緊繃,不完全是因為這個肌肉太硬,不完全,這是一部分而已。另外一部分是什麼呢?因為妄想太多了,昏沉妄想太多了。當你念佛念得好的時候,得定,得定的時候,你這個心很通暢;心很通暢的時候,你這個氣也很通暢,氣很通暢的時候就不會堵塞,不會堵塞就不會又疼痛,然後就不會覺得身體坐不住,那麼悶重。所以心的通暢,心輕安就會引發身的輕安。有這種真的輕安樂,那這個時候證得未到地定、證得奢摩他。

這個是止觀的止,我們從這個定義當中,一方面也是跟各位說明怎麼樣修止的方法。我們先知道修止的方法,後面學習《小止觀》這一切一切的,《小止觀》有十門,這十門的內容就是內外方便。內在的用心,外在的外緣,內外方便,來幫助我們成就止觀的力量。當然也包括修止觀的內容在裡面,《小止觀》也包括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鋼骨佛心的沙龍
77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鋼骨佛心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0/19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它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它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Thumbnail
2022/10/19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它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它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對某某師開示:「學佛要具足信、願、行,僅有信還不夠,還須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這樣遇到業障逆境時,才有辦法以這個願力來堅定自己, 不致退心。 只有信念而無願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 老和尚對信徒開示:「用齋時默念:『願斷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對某某師開示:「學佛要具足信、願、行,僅有信還不夠,還須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這樣遇到業障逆境時,才有辦法以這個願力來堅定自己, 不致退心。 只有信念而無願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 老和尚對信徒開示:「用齋時默念:『願斷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苦行 「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 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 有念像沒念似的,恒常如此,才能有成就, 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寺裡某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裡不要亂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苦行 「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 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 有念像沒念似的,恒常如此,才能有成就, 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寺裡某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裡不要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學了佛之後,我們願意吃素、 放生、學習經論、佛堂用功......., 這些都是善業,但是在造做過程中, 往往也會遇到種種的障礙而感到不順心。 此時我們應當迴光返照,不管順心否,都是我們業力的顯現。 於順境生貪、逆境生瞋, 或者於法門的功德法喜、沉醉、愛著, 是不是又是一種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學了佛之後,我們願意吃素、 放生、學習經論、佛堂用功......., 這些都是善業,但是在造做過程中, 往往也會遇到種種的障礙而感到不順心。 此時我們應當迴光返照,不管順心否,都是我們業力的顯現。 於順境生貪、逆境生瞋, 或者於法門的功德法喜、沉醉、愛著, 是不是又是一種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上午,懺雲老法師請老和尚到大殿為大眾開示,老和尚到大殿後,懺雲老法師對眾人說:「你們有問題,可以請問老和尚。」 問:「如何得一心不亂?」 答:「要得到一心不亂,必先無慳貪、無掛礙、無散亂心才可,這個出家眾比較容易做得到,在家眾則種種俗務牽掛,放不下,較不易辦到,出家人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上午,懺雲老法師請老和尚到大殿為大眾開示,老和尚到大殿後,懺雲老法師對眾人說:「你們有問題,可以請問老和尚。」 問:「如何得一心不亂?」 答:「要得到一心不亂,必先無慳貪、無掛礙、無散亂心才可,這個出家眾比較容易做得到,在家眾則種種俗務牽掛,放不下,較不易辦到,出家人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良因曰 : 所謂的修行,便是恢復到心的本來面目,而不是要強加指引,希望心成為我們所期盼的「寂靜」狀態。 在此穩定的狀態中,修行大乘佛法,如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 便有依止處,而念念增長功德。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良因曰 : 所謂的修行,便是恢復到心的本來面目,而不是要強加指引,希望心成為我們所期盼的「寂靜」狀態。 在此穩定的狀態中,修行大乘佛法,如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 便有依止處,而念念增長功德。
Thumbnail
2022/0705 良因法師 著 要調伏煩惱,首先便要先看到生起煩惱的根源「心」。 不然,縱然佛法研究再深入,也只是流於世間哲理的層次,與解脫無關。 正如上懺下雲老和尚曾深深地感觸:「三生有幸,今生為僧。 」 更如一位住山四十多年的老喇嘛說:「修行是最幸福的事情。」
Thumbnail
2022/0705 良因法師 著 要調伏煩惱,首先便要先看到生起煩惱的根源「心」。 不然,縱然佛法研究再深入,也只是流於世間哲理的層次,與解脫無關。 正如上懺下雲老和尚曾深深地感觸:「三生有幸,今生為僧。 」 更如一位住山四十多年的老喇嘛說:「修行是最幸福的事情。」
Thumbnail
2013/4/4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蕅益大師: 「一切時中觀心為主,讀誦了義大乘而助顯之, 勤修種種福德而資發之。 勿令此心墮在無記、不善境界,勿貪世閒文字詩詞而礙正法; 勿逐慳貪、嫉妒、我慢、鄙覆習氣而自毀傷。 日新其德,以詣於成,得生淨土,永無退轉」 良因曰: 於身心世界,恆觀無常或如幻。
Thumbnail
2013/4/4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蕅益大師: 「一切時中觀心為主,讀誦了義大乘而助顯之, 勤修種種福德而資發之。 勿令此心墮在無記、不善境界,勿貪世閒文字詩詞而礙正法; 勿逐慳貪、嫉妒、我慢、鄙覆習氣而自毀傷。 日新其德,以詣於成,得生淨土,永無退轉」 良因曰: 於身心世界,恆觀無常或如幻。
Thumbnail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這是第四:常行精進覺。 我們前面講過,佛法有兩個重點:放下、提起。放下只是過程,目的是為了能提起。 這第四條告訴我們,要提起:精進。要精進修道。
Thumbnail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這是第四:常行精進覺。 我們前面講過,佛法有兩個重點:放下、提起。放下只是過程,目的是為了能提起。 這第四條告訴我們,要提起:精進。要精進修道。
Thumbnail
你看!俊虛老法師在舉辦三壇大戒時,修無法師本來是要護戒,但是住十天就說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他只念一句佛號而已,就得自在往生。這就是「認份」啊!所以做人要認份,有認份的人,他不會我慢,如印光祖師常自稱:「慚愧僧」。你如果高高在上的,你要走能走得了嗎?想這樣,想那樣,想來想去,想一大堆,四邊都是魔鬼。
Thumbnail
你看!俊虛老法師在舉辦三壇大戒時,修無法師本來是要護戒,但是住十天就說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他只念一句佛號而已,就得自在往生。這就是「認份」啊!所以做人要認份,有認份的人,他不會我慢,如印光祖師常自稱:「慚愧僧」。你如果高高在上的,你要走能走得了嗎?想這樣,想那樣,想來想去,想一大堆,四邊都是魔鬼。
Thumbnail
以前我師父就跟我們說,一天當中行解二門,行七解三。行門要占百分之七十,解門占百分之三十。因為如果沒有行門的這種堪能性的時候,第一個你聽的經沒有辦法攝持;第二個,聽久了你能夠攝持一點道理,但是有可能產生錯解。就像這個世間的,我們講個比較明顯的例子,像世間的做學術研究的人,他對佛法有興趣,他做學術的佛法
Thumbnail
以前我師父就跟我們說,一天當中行解二門,行七解三。行門要占百分之七十,解門占百分之三十。因為如果沒有行門的這種堪能性的時候,第一個你聽的經沒有辦法攝持;第二個,聽久了你能夠攝持一點道理,但是有可能產生錯解。就像這個世間的,我們講個比較明顯的例子,像世間的做學術研究的人,他對佛法有興趣,他做學術的佛法
Thumbnail
我們學過死無常——三根本、九因相,這些文字你要記下來。你剛開始如果記不下來的話,就先作個小抄。因為等到全部背下來再修觀,有時候要背很久。你就作個小抄,把重點寫下來、大綱寫下來、重要的語句寫下來,然後拿個經架放在前面,打坐、靜坐的時候先修止,止修完之後,就根據小抄的文來觀修。
Thumbnail
我們學過死無常——三根本、九因相,這些文字你要記下來。你剛開始如果記不下來的話,就先作個小抄。因為等到全部背下來再修觀,有時候要背很久。你就作個小抄,把重點寫下來、大綱寫下來、重要的語句寫下來,然後拿個經架放在前面,打坐、靜坐的時候先修止,止修完之後,就根據小抄的文來觀修。
Thumbnail
像我們剛開始學佛的時候,我們會很仰慕高僧大德,那種修種種的苦行,我們要學他,一天五萬、十萬,或怎麼樣,做什麼樣的加行,少吃飯、少睡覺……但是結果是怎麼樣?結果是我們上火了。上火了可能眼睛發紅、嘴巴發臭、或者是嘴唇裡面牙齦腫起來什麼的——上火
Thumbnail
像我們剛開始學佛的時候,我們會很仰慕高僧大德,那種修種種的苦行,我們要學他,一天五萬、十萬,或怎麼樣,做什麼樣的加行,少吃飯、少睡覺……但是結果是怎麼樣?結果是我們上火了。上火了可能眼睛發紅、嘴巴發臭、或者是嘴唇裡面牙齦腫起來什麼的——上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