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專注力協定》--「行為設計」專家解析造成分心的四大原因,幫你克服無法保持專注的問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在工作時會影響到我們效率的,除了事情本身的難度之外,最大的兩個因素應該就是「拖延」--遲遲沒有開始,以及「分心」--過程中無法專注、持續,導致進度緩慢。今天要介紹的《專注力協定》,正是要幫助讀者克服分心問題的一本好書。
假如之前就已經對於「工作術」「時間管理」之類的書有興趣的讀者,「專注」應該是您不會感到陌生的主題,甚至您也許已經讀過很多本談這個主題的書。那麼《專注力協定》和其他的書有何不同呢?我認為是以下幾點:
  1. 大部分的書在提到如何維持專注時,多半是由技巧面切入(甚至只是「效率提升」「時間管理」主題裡的一個章節),教讀者一些方法去維持專注的狀態,但在沒有根本性的理解與解決人之所以為何會分心的原因前,也許能夠產生的效果也是局部性的,甚至難以長期維持。《專注力協定》提出了一個架構,試圖全面性的探討造成分心的原因,讓自己得以專注的心理動力,以及如何運用一些做法改善現況
  2. 有的書則比較偏向由「心理學」的角度探討,但是無法就實際的執行技巧上給予實務上的指引。《專注力協定》有針對如何做到專注,減輕分心的影響提出實際可以仿效、採用的方式(我也根據書中的建議的一些方法執行了)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5458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老查商業好書簡報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27.8K會員
183內容數
持續分享商業好書閱讀心得與整理,以及人生下半場的轉型心得,歡迎你一起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是否常常認為別人給的建議似乎不那麼有用,甚至充滿誤解?還有,那個誰誰誰竟然敢對我提意見?以及覺得自己的辛苦與付出難道他們沒看見嗎?為什麼要這樣針對我? 《謝謝你的指教》書中指出,有三種觸發機制會讓我們聽不進別人給予我們的回饋,分別是真相、人際關係與自我認同。那麼該如何克服?書裡有完整的分析與建議。
這幾天新聞裡提到的美國鄉民散戶槓上華爾街的「GameStop之亂」,讓我想到描述群眾力量崛起的《動員之戰》正好是剖析這個時代能夠鼓動群眾、引導社群能量的「新力量模式」是如何產生影響力的。 想了解如何運用與掌握「新力量」?書裡有非常詳盡的分析與方法。
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某家公司經理人因為經營績效成為當時的經營典範,被媒體深入剖析報導,不論是領導風格、公司文化、人格特質都被拆解分析,彷彿商業之神帶來新的經營神諭。但過一陣子,不知不覺地也許就消聲匿跡了,甚至股價與公司績效也都大不如前,不免讓人疑惑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商業造神》告訴你如何破解神話迷思。
我們有時會感到遺憾「為什麼我沒有成為我心目中理想的自己呢?」,面對遺憾,我們通常會覺得「好吧,也只能這樣了」,但其實我們是可以選擇另一條路—嘗試改變。 本書作者馬歇葛史密斯是美國知名高階經理人教練,訓練對象大多是財星500大企業執行長,曾指導超過200位以上CEO成功改善自我表現,本書就是他的方法。
一般來說會覺得「事實勝於雄辯」,但每個人都把自己的想法與認知視為事實。「一個事實,各自表述」的羅生門情境相信你我都不陌生。即便願意溝通,但要如何不至於陷入「雞同鴨講」的情境呢?《奇蹟說服力》書中提供了實際一步一步發展出說服策略的方法與案例,企業領導人或行銷、公關領域的工作者,都可以依循書中的方法。
本.霍洛維茲認為:企業文化就是當老闆不在時,公司如何做出各式各樣的決定,就是員工每天用來解決問題的那套無形概念,以及他們私下的行為。 包含是不是要長時間加班?出差該住什麼等級的旅館?是贏比較重要還是原則比較重要…,這些未必會有明文規範的事,都是企業文化會產生影響的範疇。 那,你要建立怎樣的企業文化?
你是否常常認為別人給的建議似乎不那麼有用,甚至充滿誤解?還有,那個誰誰誰竟然敢對我提意見?以及覺得自己的辛苦與付出難道他們沒看見嗎?為什麼要這樣針對我? 《謝謝你的指教》書中指出,有三種觸發機制會讓我們聽不進別人給予我們的回饋,分別是真相、人際關係與自我認同。那麼該如何克服?書裡有完整的分析與建議。
這幾天新聞裡提到的美國鄉民散戶槓上華爾街的「GameStop之亂」,讓我想到描述群眾力量崛起的《動員之戰》正好是剖析這個時代能夠鼓動群眾、引導社群能量的「新力量模式」是如何產生影響力的。 想了解如何運用與掌握「新力量」?書裡有非常詳盡的分析與方法。
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某家公司經理人因為經營績效成為當時的經營典範,被媒體深入剖析報導,不論是領導風格、公司文化、人格特質都被拆解分析,彷彿商業之神帶來新的經營神諭。但過一陣子,不知不覺地也許就消聲匿跡了,甚至股價與公司績效也都大不如前,不免讓人疑惑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商業造神》告訴你如何破解神話迷思。
我們有時會感到遺憾「為什麼我沒有成為我心目中理想的自己呢?」,面對遺憾,我們通常會覺得「好吧,也只能這樣了」,但其實我們是可以選擇另一條路—嘗試改變。 本書作者馬歇葛史密斯是美國知名高階經理人教練,訓練對象大多是財星500大企業執行長,曾指導超過200位以上CEO成功改善自我表現,本書就是他的方法。
一般來說會覺得「事實勝於雄辯」,但每個人都把自己的想法與認知視為事實。「一個事實,各自表述」的羅生門情境相信你我都不陌生。即便願意溝通,但要如何不至於陷入「雞同鴨講」的情境呢?《奇蹟說服力》書中提供了實際一步一步發展出說服策略的方法與案例,企業領導人或行銷、公關領域的工作者,都可以依循書中的方法。
本.霍洛維茲認為:企業文化就是當老闆不在時,公司如何做出各式各樣的決定,就是員工每天用來解決問題的那套無形概念,以及他們私下的行為。 包含是不是要長時間加班?出差該住什麼等級的旅館?是贏比較重要還是原則比較重要…,這些未必會有明文規範的事,都是企業文化會產生影響的範疇。 那,你要建立怎樣的企業文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是否常常令你分心?長久的分心狀態,會造成什麼影響呢?本篇分享價值觀如何讓自己從容易分心的狀態,轉變成能夠專注完成一件事,取自書籍《從1%的選擇開始,去做你真正渴望的事:每天7分鐘微行動,在追求中釐清優先順序,每個選擇都為人生加分》之摘要。
Thumbnail
在資訊過載的時代,專注力已成為稀缺資源。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我們常被社交媒體、email和其他瑣事打斷,難以專心。卡爾‧紐波特在本書探討了專注力的價值,並提出了一系列實用策略,幫助我們在現代生活中重拾深度工作能力。本文介紹如何通過規劃與自律,讓自己在這個充滿分心的世界,能夠高效而有意義地投入工作。
在現代社會中,專注的力量無法被替代,彰顯在工作效率和學習能力的提升上。本文探討了幾種強化專注的方法,包括冥想、正念及番茄鐘等,並提供具體步驟與練習,幫助大家在資訊爆炸的環境中找回專注力,增強內心平靜與滿足感。
Thumbnail
大腦也需要做伏地挺身 我們怎麼思考,就會怎麼感覺,頭腦可以說是通常情緒的入口。 我們能夠深度體驗生活,能夠創造性思考,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能夠讓人生中的一切充滿可能,都要歸功於大腦的運作。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到一件事,那就是:你的注意力變得渙散了,很難集中精神去做某件事。
Thumbnail
《專注力協定》談論如何在現代的生活環境,奪回自己的時間。本文從人們本身具有容易分心的生理機能談論,再透過作者提出的四點理論,幫助我們進入專注狀況,同時還能兼顧三個生活領域:自己、人際關係,以及工作。
Thumbnail
以下文章包含: (1)為什麼我們總是分心? (2)如何建立深度工作力的能力? (3)透過「生產力冥想」的練習找回專注力!
在現代生活的節奏中,我們的注意力經常被各種事物分散。無論是社交媒體上的新動態、電子郵件的通知聲,還是無數未完成的待辦事項,這些分心的瞬間不僅降低了我們的工作效率,更讓我們的快樂指數逐漸下降,焦慮感日益增加。焦慮和不開心,成為了損失生命能量的罪魁禍首。
Thumbnail
《心理摩擦力》這本書探討了人們為何在看似即使在有明顯好處的情況下,仍抗拒改變,並歸納總結出人們常陷入直覺思考錯誤的2種吸引力(推進型與避險型)和4種心理摩擦力(慣性、惰性、情感阻力,和反彈),以及如何應對和克服它們。
Thumbnail
只要提高專注力,就能從忙碌中解脫,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待辦事項太多而恐慌,就用GTD消除法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是否常常令你分心?長久的分心狀態,會造成什麼影響呢?本篇分享價值觀如何讓自己從容易分心的狀態,轉變成能夠專注完成一件事,取自書籍《從1%的選擇開始,去做你真正渴望的事:每天7分鐘微行動,在追求中釐清優先順序,每個選擇都為人生加分》之摘要。
Thumbnail
在資訊過載的時代,專注力已成為稀缺資源。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我們常被社交媒體、email和其他瑣事打斷,難以專心。卡爾‧紐波特在本書探討了專注力的價值,並提出了一系列實用策略,幫助我們在現代生活中重拾深度工作能力。本文介紹如何通過規劃與自律,讓自己在這個充滿分心的世界,能夠高效而有意義地投入工作。
在現代社會中,專注的力量無法被替代,彰顯在工作效率和學習能力的提升上。本文探討了幾種強化專注的方法,包括冥想、正念及番茄鐘等,並提供具體步驟與練習,幫助大家在資訊爆炸的環境中找回專注力,增強內心平靜與滿足感。
Thumbnail
大腦也需要做伏地挺身 我們怎麼思考,就會怎麼感覺,頭腦可以說是通常情緒的入口。 我們能夠深度體驗生活,能夠創造性思考,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能夠讓人生中的一切充滿可能,都要歸功於大腦的運作。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到一件事,那就是:你的注意力變得渙散了,很難集中精神去做某件事。
Thumbnail
《專注力協定》談論如何在現代的生活環境,奪回自己的時間。本文從人們本身具有容易分心的生理機能談論,再透過作者提出的四點理論,幫助我們進入專注狀況,同時還能兼顧三個生活領域:自己、人際關係,以及工作。
Thumbnail
以下文章包含: (1)為什麼我們總是分心? (2)如何建立深度工作力的能力? (3)透過「生產力冥想」的練習找回專注力!
在現代生活的節奏中,我們的注意力經常被各種事物分散。無論是社交媒體上的新動態、電子郵件的通知聲,還是無數未完成的待辦事項,這些分心的瞬間不僅降低了我們的工作效率,更讓我們的快樂指數逐漸下降,焦慮感日益增加。焦慮和不開心,成為了損失生命能量的罪魁禍首。
Thumbnail
《心理摩擦力》這本書探討了人們為何在看似即使在有明顯好處的情況下,仍抗拒改變,並歸納總結出人們常陷入直覺思考錯誤的2種吸引力(推進型與避險型)和4種心理摩擦力(慣性、惰性、情感阻力,和反彈),以及如何應對和克服它們。
Thumbnail
只要提高專注力,就能從忙碌中解脫,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待辦事項太多而恐慌,就用GTD消除法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