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在早療時期歌唱與律動等活動都會跟著唱,開心唱,跟著身體動一動,開心跳。不管是模仿或是自由創作,都有屬於自己的舞蹈動作,有時個體也會自己編唱歌詞。但隨著年齡與環境人事物的敏感度提升,不同階段遇到的同儕互動,種種因素讓個體在面對一些活動的操作,心裡總是有些扭捏。又,個體進入學校學習遇到的狀況、學業技巧與能力也不同。因此,音療活動設計方向相對也有調整的需要….
音樂治療活動目的在於協助個體改善、提升與維持其需要建構的能力。但是,當個體從早療進入學齡,從學齡成為青少年,除了需以個體本身狀況而定之外,也需要考慮個體面對與過去大不同的學校環境,學校中的人事物與學業問題對個體的情緒與行為所帶來的影響性。
另外,有目標性的音樂治療活動設計內容是否也能有與課綱核心素養相結合也是一種能協助個體融入學校學習的機會,也是一種音樂治療是否能與教育相結合的思考。又,青少年時期要面對的與中小學不同,大學又是新階段,每階段隨著服務對象的變化都有不同的目標需要面對與調整。
因此,音樂治療師在面對個體不同階段的成長與環境適應,還能怎麼調整與設計音樂治療活動協助個體,更能符合個體的目標需求。
有些想說想表達的想法與困擾,不一定那麼容易說出口/當下不想談/不知道怎麼表達困擾的點....諸如此類。所以,許多過去喜歡的活動可能會被拒絕。因此,當個體從早療時期接受音樂治療,在他們進入學齡,進入中學之後,要思考的目標方向也需要適時隨著他們的年齡、能力、需求、學習內容、環境人事物變化…做些調整。
當個體擔心、害怕或期待自己的形象展現,在乎他人對自己的認同,憂慮自己的表現不符期待…許多音樂治療活動型態可能需要調整,以符合他們的目標與年齡,也是他們比較容易接受與投入的活動。
舉例來說,早療時期或學齡學童會願意一起同唱同跳,但高年級要轉入中學就不必然,扭捏,拒絕,生氣,不語,但不一定會說或說不出困擾的原因《像是我不喜歡/我不想/我覺得幼稚…因為….)。
然而,當把活動換成共同設計的靜態活動,在過程中有所連結的時候,個體會自己自然說出,或可以找到能介入的地方。 以之前所分享的《自己的拼圖自己設計》,又或是曾跟個體們玩過的多種自製音樂桌遊教具,或個體拿學校生活課本表示自己想學習的曲子,這些都是個例子。過程中,個體會站在自己的角度與過往經驗提出想法、提議或建議,許多論點可以從中觀察與瞭解困擾個體的可能因素。
而在進行上述介入活動過程中,轉移個體焦點,較能放下戒心、壓力、或需經過才能瞭解的原因….等等。漸進式地協助個體融入每一階段的轉折點,協助個體逐步理解與表達自己不想要原活動的原因。
有時困擾個體的原因並不是音樂活動,而是學習環境適應、同儕互動遇到的挫折、學習困難、解決問題的策略。例如:上述提到的唱跳,個體可能曾經開心跟著團體跳舞,但可能因為身體協調、記不住團體舞蹈動作,表現上的問題讓個體團體中感到挫折。對自己在團體中的聲音表現表現,讓原開心自在唱歌的個體開始閃躲或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