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4|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專家怎麼想? | 先畫靶再說

最近有位資深講師寫了一篇「自序」透露開始要寫書,但我卻覺得他應該是寫好了,才寫自序。至少在我身上是如此,這樣的差異讓我想到自己和專家在系統上的思維差異。(自序依照個人習慣,書本性質有所不一,在此僅以書寫的方式拆解,不做對錯判斷)
我在去年完成我的第一本書「爸媽真的失智了嗎?」書籍連結,因為是臨床經驗,所以想到什麼就想什麼,後來的書本完稿時,我想說的內容都有提寫到,唯一的問題(我覺得的問題)就是不容易區分篇章的同質性,也就是不容易把所有的文章歸納成幾個主題,到後來還需要出版社主編和編輯再去歸類一些相同概念,構成同一個篇章的內容。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然而,原以為專家講師的新書應該馬上要出版了的我,請問了那位講師,他卻說才要開始寫。從他的自序裡我發現,他很有系統的把他所想要寫的文章,在自序中分別描述出來,內容也在裡面看出蛛絲馬跡。
看到他的自序發現三項專家的思維特質:
首先,畫靶射箭 專家做事情都是以「目標導向策略,策略導向思維」,這樣的流程可以確保他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會以此目標為終點,再思考可以透過什麼策略達到目的,「以終為始」的方式,再加上不斷的檢核自己的思考,策略是否能夠達到目的,如此一來,速度可以掌握,方向可以操控,再按部就班的執行,一本書便可以完成。而我卻是亂槍打鳥的方式,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可能會漏掉,或是忘記書寫進到書裡,甚至因為沒有次序沒有範圍,也無法預期何時可以完成,全憑心情(說好聽是靈感),讓我發現專家做事是很有效率的。
其次,見林又見樹 在企業界多年磨練過的(可能是管理職),經常具備有見樹又可以見林的能力,他們知道在那些地方是可以拆解問題,讓問題最小化,也可以讓學習者最容易理解和學習;然而,在醫院待久了的我,樹(個案)看了很多,但卻不知道如何將他們歸類,也因為數量多,不容易讓人知道這其中有何關聯,也成為有興趣想學習的人的門檻。
最後是,知識萃取 在學術上的養成,將海量的資訊挑出重點,讓人認識我們自己的專業是比較缺乏的。然而在專家的手中很容易就可以,在一堆資料中萃取出那些是重要的那些需要讓別人知道,並且作進一步的拆解,讓學習者更容易學習。
心理師的養成,其實還是可以補充這些觀念,讓自己更能夠提升思維的效率以及結構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