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學妹發了一篇演講文,於是就又重新看了這本書。Weber作為一位偉大的學者,談這個問題鞭辟入裡,許多狀況確實至今仍值得有志於此的同道深思。
本書的結構是先有一篇篇幅不小的導讀,比較了Weber在以學術為志業及以政治為志業兩篇修正講稿的差異,並且提供了這篇講稿的不同譯本作為補充,後面附上全篇講稿的翻譯,也分段下了標題,整體結構完整,翻譯上費解的部分也不多,算是通順的作品。
對Weber而言,學術作為一種志業,具有一種期待被超越的特質。這一點說明了學術何以進步,以及學術應該有的胸懷。在專業領域打滾了許多年,雖然已然不是從事相關行業維生,但仍對研究充滿了興趣,時間上允許還是會到研討會切磋的過往經驗,很多時候這種期待被超越的氣質是難得的。許多迷失在研究路上的人,窮盡了研究的條件,好不容易有一點成果,卻像是護住溫室裡的花朵一樣,甚為可惜。
無獨有偶的是,Weber給出的學術研究的特質,包含了激情、辛勤、工作、靈感及運氣,這次讀來更有感覺的就是運氣。近期看了不少投資管理的書,覺得運氣無所不在,即便是專業領域,仍無法自外於機運。個人閱讀的領會,以這幾個特質而言,或許理解成熱情、努力、投入、靈感和機運也是可行。
整篇講稿從比較比較德國與美國制度起首,一路講述機運、靈感等各樣特質的重要性,論及顛仆不破的真理並不存在,於是學術研究作為一種志業理應如何做結。機運表現在是否能夠得到一個學術研究的職位。不僅在當年,現今臺灣的高等教育研究環境亦復如是,研究職位難尋,許多原有天賦的有志之士可能望之卻步,也不願承受高風險貿然投入。
得到了這樣的職位之後,帶著熱情努力投入研究是得到靈感的先決條件。研究的靈光乍現並非天啟,雖有時埋首研究卻遭遇瓶頸,苦思不得其解後在偶然之間突然靈機一動,得到了重要的想法。對Weber而言,這並非偶然,而是長期累積的成果。蹲馬步的功夫是必要的,但那種孤獨和心理壓力,也確實不足為外人道也。
教師作為一個學術殿堂的守門人,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任務並非給出正確答案,而是在方法上、經驗上帶領有志於此之士一起加入成就文化人進步的研究者。對每一個個別的生命而言難免遭遇死亡,但從研究和歷史的角度而言,進步卻是不斷累積。加入這個研究累積的過程作為熱情的來源,並且將之視為一種志業,可能才是喜歡研究的人最大的浪漫吧!
推薦給也有志於此的朋友,做研究有時並非每個人都能企及,但心嚮往之,知道這一路可能是怎麼回事也是個不錯的進展。熱情、努力、投入真的是基本,每一個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這麼做的,而其他並不這麼必然的,就有待挖礦的眾人齊心等待。成功不必在我,那是加入文化人行列研究者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