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8|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用心理學看〈岳陽樓記〉:做個有信仰的人,讓學生有夢想吧

  很多老師常常反映學生鎮日到校,無所事事,渾渾噩噩,虛擲青春,荒廢時光。   「你有夢想嗎?」   這是我面對這種學生時,最喜歡問的問題。
來源:網路圖片
來源:網路圖片
  我們對於范仲淹〈岳陽樓記〉的印象,大概僅止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種不以個人遷謫為苦,卻以普羅大眾、社稷國家為憂的偉大情操。坦白說,很難令人有感觸,畢竟在功利主義下,人心澆薄,愈來愈難見到這種人,套句網路上的用語:「因為你只有想到你自己」。
  對我來說,期望中學生有這樣胸懷天下的志向,更是遙不可及。個人反倒是對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比較有感觸。這兩句話是范希文能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關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的是不會因為外在環境或自身遭遇到好壞,而感到欣喜與悲傷,換言之,要我們不被情緒給控制。實話說,還真是困難,舉例而言,當你今天被老闆臭罵一頓,又慘遭同事暗算,不會難過憤恨嗎?反過來說,不小心中了一億頭彩,不會開心嗎?
  這就是我一直認為〈岳陽樓記〉這篇文章很困難的原因,有點在唱高調,不過也不是他有這個問題,整個儒家都是。
  下一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更是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不在意自身的情緒就算了,竟然還有錢有閒擔憂整個國家。這就是儒家,一個具有崇高理想,卻難以實踐的學派。
  然而,我卻發現我錯了!當讀到心理學防衛機轉的時候:
  1. 認同作用identification:雖然認同是發展過程中的一部分,但也是一種防衛反應,當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成功或滿足時將自己比擬成其他成功的人,崇拜或分享他人的成功,以提高自己的價值感,使自己有被人看重的希望。例如:崇拜偶像、閱讀名人傳記等。
  2. 利他altruism:人們通過採取某種行動,一方面滿足了自己的需要,一方面又幫助了別人。在某些極端情況下,人們可能會不惜放棄自己的需要來滿足別人的願望
  范仲淹一直以儒家信仰為己任,《論語》:「君子有終身之憂」、《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易經》也有所謂的憂患九卦,甚至他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脫胎自孟子:「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可以說儒家一直以來有著憂患意識,因此范希文這種憂患的自覺,其來有自,並不意外。
  因此,他把孔子、孟子等整個儒家文化,視為自己的信仰、夢想,於是產生了心理學上的「認同作用」,期望仿效他們。鑑諸孔、孟,哪一位受過重用?哪一位不是流離失所?哪一位不是以天下為憂?那麼,此時此刻,慶曆新政失敗的我,夫復何言?
  另外,有關范希文樂善好施,時常助人的故事不勝枚舉,最著名的是錢公輔寫的〈義田記〉,記載著他在蘇州近郊購置田產,設立義莊,就濟貧的族人。是心理學「利他」的展現,不只心理學,生物學上也有類似的概念,畢竟人是群居動物,所以會互相幫助,以求群體的繁衍與最大利益。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即使家庭並不富裕,但仍然喜歡出外當志工,或者天主教的教宗,一生不婚不娶,只為替神服務眾人。
  職是,范仲淹的夢想,就是儒家的信仰,希望天下每個老百姓都安樂、安康。「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用志向、夢想去克服、取代個人的人生挫折,如是而已。
  我想,當瞭解了這些後,自然明白為何范中淹能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那麼對於學生呢?講這些或許太遙遠,所以我會跟他們說,有夢想嗎?就去追吧!就去實踐吧!因為當你有夢想時,你就會不顧一切,為了它,勇往直前,即使再困頓、或者遇到亂流,你都會堅持下去,不讓外在環境毀滅你的信心,不被自身負面情緒擊垮自己。就如同陳勢安、畢書盡所唱的〈勢在必行〉:
我微笑不是假裝 我追是因為渴望 我奮不顧身奔向 每一道陽光 我跌倒是種成長 我哭是一種釋放 我存在不是假象 我不管 我倔強 為夢受一點傷 為保護我的信仰變得更堅強
  這就是信仰,這就是堅強,所產生的巨大力量。
  總此,范希文之所以不在意個人的榮辱,那是因為他有夢想在。有了夢想,就有了堅持的動力。韓愈不畏唐代鄙視老師的風氣,而抗顏為師,作〈師說〉,左忠毅公面對宦官小人弄權,不在意個人生命,而以國家大義為己任,當代陳樹菊女士,儘管只是賣菜小販,但卻盡己所能捐獻而成教育事業。韓愈、左光斗、陳樹菊,乃至范仲淹,他們能夠拋棄個人得失的關鍵,在於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夢想。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在右邊按下愛心支持,並在下方免費按讚,這些支持會讓我更有動力繼續創作、分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