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2/16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關於台灣歷史的二三事:埔農論「台灣人」(上)

埔農認為,台灣上古有高度文明,絕非「蠻夷之邦」。
埔農認為,台灣上古有高度文明,絕非「蠻夷之邦」。
台灣漢人的祖源問題,近來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扣掉來自中國各地的外省族群,1945年二戰結束前,就已定居在台灣的漢人,大多數人的祖先究竟是閩粵移民,還是被漢化的平埔族?目前已出現一些挑戰主流觀點的論者,較知名的有沈建德、埔農、林媽利、潘智仁等人士。這些人從自身的專業出發,從不同角度論證大多數的台灣本省漢人是由漢化的平埔族後代、少數閩粵移民與平埔族通婚的混血兒組成,帶有原住民血統,而不是一些人士津津樂道的純種閩粵移民後代,或純正的中原人後代。埔農的論述看似與沈建德、林媽利、潘智仁相同,其實有很多地方不同,無論是台灣荷治時期之前的歷史認知,還是對「台獨」的看法,他都自成一格。
對於台灣上古有無高度文明,沈建德、潘智仁、林媽利及眾多台灣歷史學者、考古學者,不是視之為未知領域而沒有給出明確答案,就是自認非專業而不去觸及,埔農則非常堅定回答:「有!」,相繼出版《台灣受虐症候群》(二冊)、《失落的智慧樂土:台灣原本文明思想起》、《原台灣人身份認知辨悟》、《積非成奴:福爾摩沙(琶侃)華奴化台灣士紳難辭其疚》、《台灣必須復國:埔農續解台灣人迷惑》等書,闡述台灣在荷治時代之前存在怎樣的高度文明,這個文明沒落之因,以及沒落後有哪些事物殘存在台灣人的日常生活。
埔農以姜林獅的口述內容、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者Douglas L.Rohde的學說(註:他對全世界的人類DNA做分析研究,提出「古台灣人是現今所有生活在地球各地的現代人的共同祖先」這個學說),以及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留下的相關文獻為基礎,提出:台灣上古曾經出現一個國家,領土涵蓋澎湖群島、蘭嶼、綠島,以及現今屬於日本國的與那國島、釣魚台、宮古島。國名為「Paccanians」,以「琶侃」兩個漢字標示。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呢?他是這麼說的:
台灣本名「Paccan」(重音在第一音節。原台灣語另有一個字Pakan,意思是餵食,重音在第二音節),是世上唯一擁有五千年以上進步文明,而且從未出現過任何大小霸權的國家。台灣族人依區域生活圈,平地居民可粗略分為9個族群,高山族人則粗略分為11個族群。然而台灣族人的生活以村落為主體。各社群往來頻繁,互通有無,但都是獨立個體,不相隸屬,亦不聯盟。因為台灣族人崇尚與自然和諧的生活,自由選擇傳承,分工、分享。生活耗材,全來自大地能循環再生的資源。雖有高度文明,但摒棄貪婪,人和人之間沒有身分、地位之分,相互敬重每個人所選擇或所能適應的生活方式,且早懂得自我控制在地人口的數量,所以五千年未見征戰、併吞的霸權。各族群往來頻繁,語言、文字也可溝通(雖然口音上各族群有些差異),各族群文化雷同又各自帶有一些獨特色彩。這正與佛祖釋迦牟尼悟道後,心中所理想的極樂世界諸多相近!(引自《失落的智慧樂土:台灣原本文明思想起》第17~18頁。)
至於這個與釋迦牟尼悟道後內心所理想的極樂世界相近的國家,極盛時期有什麼樣的影響力?埔農是這麼寫的:
在五千多年以前,台灣族人即心胸開闊,不吝向海外傳授自己的智慧文明和文化,對外教授天文、數學、地理、航海、水利建設、捕魚、造紙、引火柴、燒陶等知識;傳授各地民族種植稻米(也有甘藷和芋頭)為主食,解決糧食問題,不必大量依賴打獵來獲取食物;贈送引火藥材、曆書、羅盤、珍貝、琉璃飾品、皮革、樟腦、農耕器具、金銀銅鐵製品、加工玉器與服飾。範圍廣及當時的中國、日本、菲律賓、越南、泰國,再逐漸遠及印度洋、婆羅洲和南洋及太平洋島群。並試圖開導中國、日本、越南、泰國人民,遵循「自然、和諧、謙虛」才是真實、快樂的人性生活。後來發覺,這些地方的民族,長期以來已有霸權肆虐,霸權散發身份、地位的慾望與較勁,於是貪婪的野心難以抑止。台灣族人的用心,近乎徒勞無功。
公元五百年前後,由於對中國、日本、越南、泰國,甚至印度的傳播智慧,出現無力感。基於繼續向外傳播智慧的傳統,台灣族人繼續向外傳播的方向,就僅剩往南洋及太平洋島嶼。因為這些南洋及太平洋島群的住民,當時尚未有霸權統治,較易接受真理智慧的傳播。菲律賓遂成為了台灣族人往南洋及太平洋島群航行的中繼站。菲律賓既成為遠航中繼站,自然會有台灣族人固定聚落的形成,以利休息、補給和支援。所以,在菲律賓群島,就可看到較其他南洋及太平洋島群多且完整之傳播自台灣的語言和文物證據。
台灣族人早在五千年前,就曾於往南洋及太平洋島群航行途中,有因海上船隻受損,不得已在無人島滯留;或是中意新天地而自願移居。這些人隨身攜帶資源不足,無法在他鄉延續全部台灣文明。只能就地取材,製作平日就會的用具。又僅以簡單符號記載日常生活所需的事物,所以,南洋及太平洋島群就存在著各式各樣源自台灣的古文物遺跡。(引自《原台灣人身份認知辨悟》第22~24頁。)
埔農以問答體形式展現自身論點,並批駁主流說法。
以上的說法,與現今台灣史學界、考古界主流有很大的出入。
台灣雖然在幾千年前就與亞洲大陸、中南半島、菲律賓群島、琉球群島的人有貿易上的來往,較為人知的有:台灣大坌坑文化與福建、廣東沿海的古文化器物有許多非常相似的地方;花蓮與台東沿海出土的玉器,在台灣其他地區、越南北部沿海、中國東南沿海等地都發掘出土;新北八里沿海的十三行文化遺址,發現了煉鐵爐、唐代的古銅錢、青銅刀、琉璃裝飾等物品。近年還發現:紐西蘭境內的毛利人與中華民國境內的阿美族有共同的祖先;毛利人祖先幾千年前從花、東出海,輾轉移居紐西蘭,中間經過菲律賓、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等地。然而,埔農所列舉的「天文、數學、地理、航海、水利建設、捕魚、造紙、引火柴、燒陶等知識」,還有「引火藥材、曆書、羅盤、珍貝、琉璃飾品、皮革、樟腦、農耕器具、金銀銅鐵製品、加工玉器與服飾」當中的多數物品,目前我們能見的中外歷史書籍,不論歷史普及讀物還是歷史系所的教科書,幾乎找不到這些技術與知識大量由台灣傳入日本、越南、中國、泰國的說法。
即使是大力宣揚台灣獨立的政治人物、學者、業餘歷史研究者(如:潘智仁、沈建德),我還沒見到他們有類似的說法,也不見他們引用埔農的說法來支持自己的各種論述。總之,台灣古來擁有可向四方傳播的高度文明,以及建立、長期維持各地高度自治、近似今日民主共和型態的Paccan國,全是埔農的一家之言,真實性有待未來跨國的考古、歷史、基因研究等領域的研究檢驗。
台灣古文明的沒落過程、Paccan名號為何被人遺忘、「台灣」如何取代「Paccan」成為國名,以及Paccan人後代的命運,也是埔農一系列著作的重要內容。由於痛感當前台灣政局動盪、台灣人被中國人與在台中國人聯手欺侮,以及真實台灣歷史遭到各路學者扭曲,埔農除了講述荷治時期以後的台灣歷史,他也大加批判那些扭曲、遮蔽台灣歷史的個別學者與外來殖民政權,尤其是台灣歷史學者,他毫不留情,以上內容,我將在下一篇說明。(上篇結束)

延伸閱讀: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