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4|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練習「麻煩別人」

最近這幾年,我在練習「麻煩別人」。
印象中是大學時期開始,我很幸運,因著身旁好友的真心回饋以及課程的反思作業,得以逐漸自我覺察與整理,進而改善這個困擾我多年的「生命議題」。
很長一段時間,我不喜歡也不願意麻煩別人。
以理性而言,當我遭逢困境時,我明白求救的重要性及好處,而且我相信周圍有許多家人或好友肯定樂意幫助我。因為若換作我站在他們的角度,我希望他們說出難處,尋求協助,我想我不會覺得對方麻煩,甚至會因對方願意找我求救,感到被信任的喜悅呢!
但是當自己是那位要麻煩別人的角色時,許多感受與思考就不同了。
過去有好幾回,當我意識到「我需要麻煩他人」時,我彷彿背起了沈重的包袱,重重地擔在肩頭上,實在太不舒服了。漸漸地,我告訴自己,盡可能地不要麻煩別人,這樣我就不用背負那沈甸甸的包袱了。 不過如此一來,我就得獨自辛苦地面對原本需要人幫助的那一切,可能是一個現實層面的問題,也或許是複雜的情緒困擾。 然而,根據以往的經驗,獨自處理這一切,反倒壓得我喘不過氣。
我問自己,為什麼呢? 什麼原因使我總是不願請人幫忙呢?
經過好幾次自我覺察或與信任好友的對話中,我逐漸發現那「麻煩他人」的沈重包袱內有著些什麼......
當我檢視關於這個議題的想法時,我發現這與「我想要留給別人什麼印象」有關。 最先浮現的是:「我不想要別人對我有『壹玖需要幫忙』的印象」?!似乎我的內在裡有個非理性信念:「需要幫忙」代表「軟弱與差勁」,而我不應該讓人知道我軟弱或差勁的一面。
非理性信念是心理學家Ellis提出的概念,他認為人的思考多少會以某種無效或僵化的方式運作,加上家庭或社會文化的後天影響,因而形成某些不合邏輯、與事實不符的「非理性信念」。 其中有個特徵是,想法中常帶著「必須」或「應該」等字眼,將事件放於很絕對的極端,就好似我上段描寫的:我認為「需要幫忙」代表「軟弱與差勁」,而我不應該讓人知道我軟弱或差勁的一面。

但是! 其實兩者不一定是等號啊!而且就算軟弱呈現,不代表不好啊!
我回憶起大學課堂中一個簡單的駁斥思想小技巧—改寫思想語句,將「必須」、「應該」或「絕對」替換,藉此可增加思考的「彈性」! 沒錯,就像上面我那一句「但是!」,我開始練習留意自己對麻煩別人的想法,也練習增加自己的思考彈性。
當我將思緒看得更加清晰後,我開始清理這包袱,把不需要的(非理性信念)拿出來,一次次地包袱變輕了!加上身邊人際關係深厚建立與經營,更使我得以練習承認自己需要幫助、坦承脆弱,也勇於發出求救訊號。 我得說,對我而言,這真的需要練習,練習後的回饋與結果(我確實經驗到被幫助後的輕鬆與安心),不只幫助我解決當下的問題,更豐富我與人的關係互動層次。
真的很感謝願意涵容我的家人好友們,也期許自己成為他們願意求助的那一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