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推薦|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 書名: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
● 作者: 簡‧尼爾森
●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8/04/27
● 陳揚的小小介紹:
  先前與大家介紹的《阿德勒愛與引導在教育的實踐》,其內容就是根據阿德勒正向教養(Positive Discipline)正向教養的例子,所以如果你想要理解阿德勒正向教養的話,就需要讀這本書才比較能更透徹的瞭解正向教養的精髓。
  這本書是本工具書,值得你重複閱讀、細細著墨,用創意性的方式來改善家庭的親子關係與教室裡的師生關係。先前介紹黃柏嘉心理師的《致,被雙寶搞瘋的媽媽:奶爸心理師給父母的生存指南》就是阿德勒正向教養在家中的實踐例子之一。但這本工具書並不是策略大全,他需要結合如書名一樣的執行方式,需要有「溫和且堅定」的態度,施行「正向教養」的策略。就如書中所說的:
本書介紹了許多教養方法,如果讀者把這種方法視為單純的技巧,那就注定會失敗。本書中也介紹了許多正向態度。唯有將「方法」和「正向態度」兩者加以結合,才能創造出愛。、互重、合作、享受的氛圍。(P.370)  所以,如果你期待看完書後把書中的方法學起來,施行在家中或教室裡就能見效,我必需要跟你說這是很不容易的事。因為孩子是最精明的觀察家,他們一眼就可以看出你是否是真的是想要對他們好,還是只是想以愛之名,要求你想要求的事情在他們身上。即使孩子照做了,他們學會的也只是滿足大人的需求,而非是真的發展出自我負責的人生態度。
  我想提幾在這本書裡面的幾個主題來討論我的想法。
  • 大人怎麼會瘋狂到以為:想要讓孩子表現更好,我們必須先讓他們感覺很糟?
在傳統上,我們常有一些常見的教養矛盾。像是父母使用負面的身教,卻希望教出正面的孩子。還有,明知「失敗為成功之母」的道理,偏偏又很不能容忍孩子犯錯。喜歡追究孩子的錯,卻很不願意反省自己,因為「天下無不是父母」,彷彿當了父母,從此就不需要學習,好像「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不適用在父母身上。「大人怎麼會瘋狂到以為:想要讓孩子表現更好,我們必須先讓他們感覺很糟?」(P.13)
  這個概念提醒了我們要重新思考「懲罰」對孩子的有用性。「懲罰」是一個強而有利的管教方式,大人們都知道,只要我們打下去或罰下去,施加孩子們不想要的感覺與任務,就可以很快的阻止孩子的行為或要求孩子去做某些事情。但我們其實忽略了「懲罰」長期所帶來的後續影響,讓孩子低自尊、盲目跟從成人的指令(沒有自我)、創傷…等,我想這些結果都不會是我們所樂見的。
  我其實不相信「家長或老師不知道懲罰對孩子有害」這件事,我認為所有家長跟教師都知道,只是大家不知道有什麼更有效的方法來教養孩子。過去我們成長的環境就是被打罵長大的,我們最直覺的教養方式總是會參照我們親身經歷的事件,也就是那些打罵的經驗,我們會想(不管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如果我也這樣長大,那孩子應該也能夠在這樣的方式下長大吧?(即使我們真的知道,這樣的懲罰所帶來的傷痛常常是很不舒服的)。
  作者很強調一件事:「所有的孩子想要的只是歸屬感與價值感而已。」我想簡短地分享在我國小時期在學校發生偷竊的事情對我的影響。約莫我國小中低年級,我到了合作社買東西,看著合作社阿姨忙,我拿了東西放錢在桌上就走了,但在我要踏出合作社門口的時候,被阿姨攔住認為我偷竊,就要求我在合作社門口罰站。我忘記當時事情怎麼解決的,但當下複雜的情緒感受如丟臉、羞辱、難過、生氣等全部我都還深刻的記得,我非常擔心別人怎麼看我,做事情也變得小心翼翼,我記得在那之前我位很有自信的孩子,但在那之後我漸漸有些不同,我知道雖然我是自信的,但我會時刻去關注別人的想法與感受,深怕有人覺得我不好。
  已經事過境遷的我,重新看待這段經驗我會怎麼想?我想,我會教育那個小時候的我,告訴他做哪些事情可能會被誤會,而我們要怎麼做才可以保障自己不會被誤會,我也會帶著小時候的我去理解那位阿姨,可能他有他的壓力,時常被偷竊的問題讓他困擾不已,所以面對孩子就像抓嫌疑犯一樣,一個都不想放過。我想說的是,我相信每一個人心中多少都會有個這樣偷竊的故事,我們都會好希望當時那個大人可以用更溫柔的方式幫助我們理解當下的狀況,也能夠用更涵容的方式承接我們的情緒,這些經驗都讓我們感覺被愛、有價值、有歸屬感。如果我們期待自己被這樣承接,我們是否也希望我們所愛的孩子,也能被這樣好好地承接?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我能理解,在自己沒有被好好承接之前,我們很難去承接孩子。所以或許這是一個開始,去思考你被懲罰的經驗,重新去探索這些事情對你的意義,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起步呢!

家庭會議與班級會議的應用

我常問老師:你們有沒有考慮過,每個星期讓孩子學一次數學就好?答案永遠是:「不行啊。」我再問為什麼,老師會說,學生需要天天接觸數學和閱讀,熟能生巧。我會接著問:你們有沒有考慮過,每個星期讓孩子練習一次良好品格的生活技能就好了(而且其他時候只是訓話而已)?當然,老師立刻就明白我想說的了。(P.226)
  在書中很強調一個「會議」的進行,在學校建議要每天或每三天進行一次,家庭中的會議可以每週進行一次。在班級會議之中可以討論班級大小事,師生規則要一致,所以如果教師犯錯了也要遵循班級大家協議的規定執行,除此之外,在班會的開頭通常都是做「感謝」,讓學生練習感謝身旁不同的人,建立正向的班級氣氛。家庭會議除了討論家中大小事與感謝之外,在會議之後也很強調有「精心時刻」(在《致,被雙寶搞瘋的媽媽:奶爸心理師給父母的生存指南》有提到執行層面該怎麼做),就是在家庭會議之後有一些專屬於全家人的特別時刻,一起吃甜點、運動、散步等,這都是能夠增進親子關係的好方法。
  我原本就知道阿德勒正向教養很強調「家庭/班級會議」這件事,但我總覺得這在台灣施行上有點困難。因為台灣的教育是成績導向的,我們很難在這麼緊湊的教育現場上又塞一個「班級會議」來執行,同時很多家庭都很忙碌,要讓他們開「家庭會議」根本是難上了天。所以我本來覺得這個在台灣是很難執行的。
  但我細細思考這件事,又再去閱讀多一點書籍。我覺得在這個議題上真正的問題是:「我們希望做某『一件事』就可以改變我們所遇到的困境。」重點就在那個『一件事』,我上面節錄的內容就給出了解答。我們都知道學習需要不斷地練習,不斷地練習數學,我們的數學就有可能會進步(還不見得會進步),但似乎覺得品格教育、自我負責、自信、自我價值等,是不需要每天練習的事?
  我們可以試著去想想為何班級/家庭會議是有效果的。這個會議的進行,其實是提供了孩子一個「平台」或「管道」,這就像給了孩子一個處理事情的方法,他能夠用「開會」來幫助處理他的議題。可能今天跟同學打架,他的小腦袋瓜裡面有打回去、罵、說髒話、發洩…等等,而這個「開會跟全班/全家討論」就會成為了一個選項,來應對他生活中所遭遇的困難。
  許多家長或教師都會告訴我,他們「沒有時間」,我相信大家都有生活中想去做的事與相信的事。我聽過老師說他沒時間,背後信念是相信課業比較重要,課業有起色在這個社會走跳才不會辛苦;我聽過家長告訴我他們沒時間,背後信念是只要他賺足夠的錢,他們就可以讓孩子過上好日子不吃苦。我相信大家對孩子都是利益良善,我們的出發點都是好的,這本來就沒有對錯之分。我想提醒是,我們要知道我們的選擇是什麼即可,因為人生的道理是不變的,你選擇了A,你就會放棄B、C、D…等,即使你選了A跟B,你也是放棄了C、D、E…等。我們能力有限,無法全都要。這是一個選擇題,你在有限的時間內,你想要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孩子,且期待什麼樣的結果,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答案,我也相信一定有人只選了A還是同樣把孩子照顧得很好,但那或許並不適合每個人。明白的講,就是我們如果選擇了把時間花在增進孩子身上(不管是不是開班級/家庭會議),那必定就會失去掉課業複習或者賺更多錢的機會,因為我們時間就是如此有限,我們只能在權衡之間,選擇一個比較適合自己的選擇。
  最後,我想講的是,教育孩子本身就有千百種方法,而阿德勒正向教養只是其中一種而已,我們不用看著書然後細數自己哪些有做、哪些沒做,更合適的方式是,你可以在書中挑選適合你與你所接觸的孩子的部分,融合到你的生活之中,那樣才會找到屬於你與你所接觸的孩子最合適的方法呢!
● 重點句子:
  • 在傳統上,我們常有一些常見的教養矛盾。像是父母使用負面的身教,卻希望教出正面的孩子。還有,明知「失敗為成功之母」的道理,偏偏又很不能容忍孩子犯錯。喜歡追究孩子的錯,卻很不願意反省自己,因為「天下無不是父母」,彷彿當了父母,從此就不需要學習,好像「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不適用在父母身上。「大人怎麼會瘋狂到以為:想要讓孩子表現更好,我們必須先讓他們感覺很糟?」(P.13)
  • 有時候,我們得先暫停處理不當行為,先修復受傷的關係—修復關係的時候,有時重點在於處理動機(移除那些會造成不當行為的動機),而不是直接處理不當行為。如果大人不瞭解孩子不當行為背後有哪些錯誤的目的,不瞭解造成不當行為的想法是什麼,那麼空有鼓勵也沒用。(P.32)
  • 有些人誤以為討好孩子、時時救援、保護孩子不受到失望的打擊,這就是溫和。其實這不是溫和,而是溺愛。溫和的意思是尊重孩子和自己。溺愛孩子不是尊重。每次都救援孩子也只是會讓他不必去面對失望,到最後使他沒有機會培養出面對失望的能力,這樣也不是尊重。肯定他們的感受才是尊重:「我知道你很失望(生氣、煩惱等)。」接著相信孩子能夠度過這種失望,並且在過程中發展出一種「我有能力處理這件事」的感覺。這才是尊重。(P.51)
  • 閉上眼睛回想:小時候犯錯時,家長和老師那裡傳出什麼訊息?你犯錯時,是否接收到自己很笨、無能、不乖、令人失望或笨受笨腳的訊息?再閉上雙眼回想:某次犯錯而遭責怪的經驗。那時你對自己有什麼看法?當時決定未來要怎麼做?記住,那時候的你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做出會影響未來的決定。有些人決定:自己就是不乖或無能。有些人則決定:反正無法完美,那乾脆不要冒險,免得招致羞辱。正如前面提到,太多孩子決定犧牲自己的自尊為代價,只想要追求他人肯定,試圖去討好大人。也有些人決定,他們以後要遮掩錯誤,並且盡可能避免被人發現自己犯錯。這些情況,能鼓勵孩子發展出有用的生活技能嗎?當然不能。(P.76)
  • 「你犯錯了,太棒了。我們能從中學到些什麼?」在這裡,「我們」這個詞很重要。大多時候,大人士共犯,造成孩子犯錯。有太多的錯誤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大人沒有花時間去訓練和鼓勵孩子。我們往往挑起叛逆,而非激勵孩子改進。大人應讓自己成為接受不完美的典範,讓孩子向你學到將犯錯當成學習的機會。(P.77)
  • 成人很喜歡「告訴」孩子發生了什麼事、哪裡出錯了、是什麼造成的、孩子應該有什麼樣的感受、該從中學習到什麼、該如何處理等等。如果成人能夠「詢問」孩子,發生了什麼是、哪裡有問題、孩子覺得是什麼造成的、他有什麼感受、他學到了什麼、他對於要如何解決問題有什麼想法、未來可以如何運用所學到的教訓等等,就匯比較尊重,比較具鼓勵性,而且能促進技能發展。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成人經常想要硬塞,而非引導,然後還搞不清楚為什麼孩子學不會。(P.182)
  • 若你要求孩子清理廚房時,你就要確認孩子已經清楚理解你的要求,否則孩子可能以為你只是叫他們把髒盤子放入水槽。許多家長看到孩子不會做家事就生氣,其實他們從來沒花時間訓練孩子做家事。花時間訓練,並不表示孩子就會做得如你期盼得那樣好。改盡是一輩子的過程,而且別忘了,你希望他們優先處理的事情,也許要等到他們長大了有自己的孩子之後,才會成為他們優先處理的事。我們對生活中有必要優先處理的事項會表現比較好。話再說回來,孩子的優先視像不包含乾淨、清潔和禮貌,但他們仍需要學會這些事。但是,成人也必需要記住孩子就是孩子。(P.212)
  • 學生經常比老師更善於解決問題,因為學生人數較多,而腦力激盪的過程會激發出獨特的想法。只要我們允許、鼓勵學生表達想法,他們會討論出好多很棒的主意。隨著學生覺得自己被傾聽、被任針對帶、想法和概念獲得肯定與鼓勵,到頭來很多教養問題也就消失於無形了。他們在過程中有主控權,這樣會激勵他們去遵守他們自己參與制訂的規則或解決方案。老師發現,當孩子有參與決策時,他們比較樂於配合—就算最後的解決方式是老師以往建議過許多次、但學生沒有採納的建議。(P.227)
avatar-img
17會員
20內容數
我是一名諮商心理師。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被好好地承接、涵容,創造一個共好的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揚 諮商心理師 的其他內容
書名:阿德勒愛與引導在教育的實踐:12個幫助孩子發展歸屬、信心、貢獻的教育現場故事 作者: 吳淑禎;吳毓瑩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7/09/28 陳揚的小小介紹:   這本書個人覺得如果要瞭解阿德勒的理論,可能略顯不足,畢竟這本書應該是把自己定義在經驗分享上的書籍,
書名: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作者: 貝塞爾‧范德寇(Bessel van der Kolk) 出版社:大家出版 出版日期:2017/07/05 陳揚的小小介紹:     對於這本書真是相見恨晚,如果我早一點讀到這本書,可能我對於創傷能有更深更廣的瞭解。我自己是臨心系出生的,腦
書名:致,被雙寶搞瘋的媽媽:奶爸心理師給父母的生存指南 作者:黃柏嘉 出版社:三采文化 陳揚的小小介紹:    黃柏嘉心理師在我諮商實習時期曾與他接觸過,那時候我邀請他來擔任我們的性別平等講座,主題是跟親密關係有關。令我最印象深刻的即是他在講台上SHOW出小說出租店中言情小說的標
● 書名: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明天的女人,比昨天的女孩更精采 ● 作者:鄧惠文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陳揚的小小介紹:     我很喜歡這本書,它像是提早讓我知道中年的樣子。雖然它是以女人為主要書寫對象,但從中年的功課常是沒有性別之分的,只是女性在這個社會當中的經歷實在太特別,以致於可以寫成一
書名:親密關係:通往靈魂之橋(Relationship: Bridge to the Soul) 作者:Christopher Moon 出版社:漫步文化 陳揚的小小介紹:     看到開頭張德芬教授推薦序寫「這是我少數讀過兩遍以上的書,我知道我還會讀它。」,看完書才知道他說的是
● 書名:尋找復原力:人生不會照著你的規劃前進,勇敢走進內心,每次挫敗都是讓你轉變的契機 ● 作者:留佩萱 ● 出版社:遠流 ● 陳揚的小小介紹:     我曾有介紹過我很喜歡留佩萱的文字,常在她文字之中找到一些生命中的柔軟之處。如果我前一本介紹的《心理韌性:顛覆起跑點迷思,教出有耐挫力、熱情與目
書名:阿德勒愛與引導在教育的實踐:12個幫助孩子發展歸屬、信心、貢獻的教育現場故事 作者: 吳淑禎;吳毓瑩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7/09/28 陳揚的小小介紹:   這本書個人覺得如果要瞭解阿德勒的理論,可能略顯不足,畢竟這本書應該是把自己定義在經驗分享上的書籍,
書名: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作者: 貝塞爾‧范德寇(Bessel van der Kolk) 出版社:大家出版 出版日期:2017/07/05 陳揚的小小介紹:     對於這本書真是相見恨晚,如果我早一點讀到這本書,可能我對於創傷能有更深更廣的瞭解。我自己是臨心系出生的,腦
書名:致,被雙寶搞瘋的媽媽:奶爸心理師給父母的生存指南 作者:黃柏嘉 出版社:三采文化 陳揚的小小介紹:    黃柏嘉心理師在我諮商實習時期曾與他接觸過,那時候我邀請他來擔任我們的性別平等講座,主題是跟親密關係有關。令我最印象深刻的即是他在講台上SHOW出小說出租店中言情小說的標
● 書名: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明天的女人,比昨天的女孩更精采 ● 作者:鄧惠文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陳揚的小小介紹:     我很喜歡這本書,它像是提早讓我知道中年的樣子。雖然它是以女人為主要書寫對象,但從中年的功課常是沒有性別之分的,只是女性在這個社會當中的經歷實在太特別,以致於可以寫成一
書名:親密關係:通往靈魂之橋(Relationship: Bridge to the Soul) 作者:Christopher Moon 出版社:漫步文化 陳揚的小小介紹:     看到開頭張德芬教授推薦序寫「這是我少數讀過兩遍以上的書,我知道我還會讀它。」,看完書才知道他說的是
● 書名:尋找復原力:人生不會照著你的規劃前進,勇敢走進內心,每次挫敗都是讓你轉變的契機 ● 作者:留佩萱 ● 出版社:遠流 ● 陳揚的小小介紹:     我曾有介紹過我很喜歡留佩萱的文字,常在她文字之中找到一些生命中的柔軟之處。如果我前一本介紹的《心理韌性:顛覆起跑點迷思,教出有耐挫力、熱情與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之所以重拾《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學齡前兒童篇》這本書,原因這本書早在兩年前就買回家,而我的老大都已經五歲了、幾乎不算是學齡前了,若不再趕緊看完,深怕書中有用的資訊來不及用上。
Thumbnail
溫和而堅定的正向教養到底該怎麼做呢? 看多看久了孩子的問題行為,有時候容易忽略孩子原來的優勢,即使看到好的行為也覺得理所當然,但是如果可以放大這種「理所當然」,才有機會往更健康的方向發展,也減少需要不斷提醒甚至罵人的辛苦,一起來看看怎麼做吧。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的主要概念,並提供了對應不當行為的方法。透過瞭解幼童行為的成因,幫助孩子適性發展、培養生活技能。本文強調每個人都需要被愛與歸屬感,並指出不當行為通常包括過度尋求關注、爭奪權力、報復和自暴自棄。最重要的是大人要能夠覺察與安頓自己的情緒,再進行溫和堅定的教養。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單純又直接的想為孩子好,沒有用,直接又暴力的作法,只會得到更直接又暴力的反彈效果,可是,要怎麼做,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呢?每一個孩子的反應都不一樣,做為家長在教導自己孩子的時候,該怎麼調整,該怎麼做呢? 要培養孩子,我們需要用心溝通,用愛和理解去引導。溫柔的話語和體貼的舉止,能夠深深觸動他們純淨
Thumbnail
作者岸見一郎在書中強調對孩子的接納與尊重,並反對以期望與束縛來約束孩子的成長。父母應具有不打不罵的智慧,並要面對孩子犯錯時運用成長性思維來看待。透過無條件的愛與關懷,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在上一集的節目我們提到「沒有壞小孩,只有好跟不好的行為」是正向教養這個理論的基本原則。今天我們將分享了解正向教養的特點~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之所以重拾《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學齡前兒童篇》這本書,原因這本書早在兩年前就買回家,而我的老大都已經五歲了、幾乎不算是學齡前了,若不再趕緊看完,深怕書中有用的資訊來不及用上。
Thumbnail
溫和而堅定的正向教養到底該怎麼做呢? 看多看久了孩子的問題行為,有時候容易忽略孩子原來的優勢,即使看到好的行為也覺得理所當然,但是如果可以放大這種「理所當然」,才有機會往更健康的方向發展,也減少需要不斷提醒甚至罵人的辛苦,一起來看看怎麼做吧。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的主要概念,並提供了對應不當行為的方法。透過瞭解幼童行為的成因,幫助孩子適性發展、培養生活技能。本文強調每個人都需要被愛與歸屬感,並指出不當行為通常包括過度尋求關注、爭奪權力、報復和自暴自棄。最重要的是大人要能夠覺察與安頓自己的情緒,再進行溫和堅定的教養。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單純又直接的想為孩子好,沒有用,直接又暴力的作法,只會得到更直接又暴力的反彈效果,可是,要怎麼做,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呢?每一個孩子的反應都不一樣,做為家長在教導自己孩子的時候,該怎麼調整,該怎麼做呢? 要培養孩子,我們需要用心溝通,用愛和理解去引導。溫柔的話語和體貼的舉止,能夠深深觸動他們純淨
Thumbnail
作者岸見一郎在書中強調對孩子的接納與尊重,並反對以期望與束縛來約束孩子的成長。父母應具有不打不罵的智慧,並要面對孩子犯錯時運用成長性思維來看待。透過無條件的愛與關懷,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在上一集的節目我們提到「沒有壞小孩,只有好跟不好的行為」是正向教養這個理論的基本原則。今天我們將分享了解正向教養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