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大同小異與大不相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時間:民國八十七年九月二十日(農曆七月三十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理光法師,各位法師大家好。今天與大家共同研究「大同小異」和「大不相同」這兩句話。在社會上說「大同小異」的「大」字,一般解釋,是指形形色色的世界。但依佛教的角度來看,就不是這樣講,這個「大」字,什麼最「大」?世間有什麼大過於心?所以,我們說這個「大」字,就是在說心,萬法唯心。
我們同在一起修行,這個「同」字,就字面上看,外有三面包圍著,裡面上有一横,一横下面有一個口,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心,今天講修行,就是要我們「同心」,要共同一心啦!請問你們現在有幾顆心?你們若不能共同一心,那這樣要如何了斷生死?所以,從文字上看,「大同」兩個字很簡單,實際上卻是包含了一切。說到「小異」,是指我們處處沒意見,有意見就有一個我,就有執取,凡事「依教奉行」就是在去掉我們的煩惱習氣。
我們教主釋迦牟尼佛,囑咐末法眾生「以戒為師」,那我們就要「依教奉行」。不過,現在的人都太聰明了,認為這樣不合理,那樣也不合理,處處都有意見,對吧!你若這樣思惟,因果要怎麼詮釋呢?
長老指示、教導我們,我們就要依教奉行,假若他的教導是錯的,這個因果就完全由長老來承擔,所以我們只要遵從他的意念指示,完全的依教奉行,當下這一念就是清淨信受;你若說:「師父!您講錯了!」這樣你就變成違背因果,這就是分別,彰顯出來的是:「自己的所知障,在障礙著自己。」你若說自己才是對的,凡事盡是他人的不是,事實上,這是自己的分別心在執著,你不能依教奉行,就必須背負那個因!
譬如我們早上出坡,帶領的人指導錯誤了,我們還是依教奉行,這個因果是指導的人要背負;又如在行持方面,師長指導一本外道的書給你看,你怎麼知道他的境界到什麼程度?說不定是師長在考驗你的知見?你若有正知見,看一段時間之後,就會去請教:「師父!這本書是屬於哪個法?」禪宗師生的禪機對答,就是在考驗學生的知見。
譬如五祖弘忍大師,教弟子寫偈頌,神秀大師是當時的首座弟子,他深夜在廊下壁上寫了一首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六祖惠能大師也寫一首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兩首偈的意義,就「大不相同」了。這在社會上,就是你的思想跟我的思想,是「大不相同」。
現在的人,對於修行基本理路都沒有,怎麼會有正確的知見?假若你在修行過程中,能依教奉行,不去起意念、執取、生事。僧團能六和合相處,這樣就不會變成修行的阻礙與逆境,相對的是一種增上緣。
有人說修行,要找一個清淨道場。其實,我們的心就是道場,道場就是我們的心,「心莊嚴,道場就莊嚴」。所以修行,心不能隨隨便便的。你們光量寺有共住規約嗎?
學員答:
有。
院長開示:
道場要有共住規約,有列入常住眾,共住規約中的事項可以申請,沒有列入共住規約中的就不能申請。一切常住的事,大家要共同遵守。你們要知道,修行就是要克服、要忍耐;就是在對治煩惱、習氣,煩惱轉了,就自在了。
末法時代,常住往往都儘量去遷就大眾。本來常住是永遠恆住的,是永遠不變,不增不減的。所以,常住物若用壞了,就要補貼常住,這就是直心。你若沒有直心,就會解釋說:這個東西本來就快壞了,不用補貼啦!由常住再買新的就好了。這樣就是講人情,如果一直隨順人情,到最後,有過失的人,一點功夫都沒有,這是誰的過錯?
所以,常住的規約,是不能任意遷就的,是這樣就是這樣,大家都如實遵守,才能真正的自在。常住的東西,若用壞了就要賠償,這樣大家才會珍惜、警惕。例如你要領取一樣物品,就會去留心、注意;若物品雖然還堪使用,但不是很新,你就不要領取,可是你不要提出這個問題,說:「這個東西快要壞掉了。」
這其中真正的道理,自己要去明白,要去體會出來。若沒有體會,你說出來,就變成在責怪管理庫房的人,沒有盡到責任。所以說在常住,不管被分配到哪一個部門,都要靈靈覺覺,保管好糧食或器具。
譬如有人向你領取一支故障的器具,他沒有注意到,就把故障的東西領走了,變成他要賠償常住,這樣管理庫房的人,也要背負因果的,不是說這件事情,與管理庫頭的人就沒有關係。你們現在有沒有體會,其中真正的道理,為什麼要這樣做?還是眼睛裡,只有看到自己,若是一直講自己,心中那個「我」,就會越膨脹越大,這樣只會種下痛苦的地獄因。
員問:
院長!若常住沒有的東西,也不是很需要的,是否就不要隨意增設添購?
院長開示:
常住沒有的東西,若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發達所製造出許多的新產品,大家都說好用,你就跟著大家買,這就完全是在追求生死法。我們出家修行,說要斷生死,才會說「大同」。大同就是大眾,所以我們要明白,「大同」這兩個字的真實意義才好。
學員問:
院長!若有住眾申請添購物品,那我們就要視情況,如果不必增加的,就篩選或勸導,是嗎?
院長開示:
一般居士來寺裡住,他若要出家,就要觀察一段時間,看他的根機適不適合?如果不適合過出家的生活,就不要太隨順他。可是現在末法時代,大家都沒有這樣做。有的寺院辦理短期出家,他們都沒有問遮難。若沒有問遮難,要如何授沙彌戒?不可以認為這只是短期出家,沒有關係的,如果是這麼做,戒師就要背負因果。
總之,你若不如法,就是助長他的業。世間的事,有的表面上看起來是良善的,但是你都要仔細探討,思惟清楚才好,若沒有探討清楚,就容易有偏差。一般社會人士,都希望別人對他好,你幫助他,他就會產生一種「利用」的想法。因為在社會上做事,大部分都是有利益輸送的關係。我們出家人,講求的就是「無一物」,「無一物」就是大家坦白、清淨。
譬如共住規約,若住眾年紀比較大的,規矩守不來,就可以開緣。但開緣的範圍也要有一個程度,不是說開缘就像世俗人一樣,什麼都行,那怎麼稱為修行,對吧!修行的一切都要落實在生活中,並從中去履行實踐。譬如住眾身體不舒服,常住就應該要派人照顧膚慰,這都是合乎戒法的,這樣對住眾來說,他才能安心辦道。
你看,弘一大師當初在弘揚戒律時,弘揚至一個女眾道場,他都自己帶睡袋,安住在道場界外。當她們送齋飯給弘一大師時,他主張飯菜都要和大眾一樣,若和大眾不一樣,他就不吃、不接受。
不是像現在,某某道場的方丈來了,或某一位老法師來了,就煮特别豐盛的佳餚來供養。現在黑心的商人,都會在素食材料中添加一些魚精或肉精;所以口味好,不見得就是好的。我們說「覺悟」,「覺」是不迷;「悟」是醒悟的意思。
中國古德曾說:「家貧出孝子,嚴師出高徒,茅屋出狂僧」,可能這種道理比較少人會去講。
譬如說「家貧」,像日本時代,貧窮到沒食物吃,家裡孩子又生得多,男眾要去當長工,女眾要去當女傭。女傭是要會看眼色的,若是頭家娘(老闆娘)眼睛一轉動,就要知道她要做什麼?才有辦法待在那裡工作。男眾去當長工,頭家(老闆)還沒有休息,長工是不敢休息的,早上還要比頭家早起,要打掃內外一切環境,還要等頭家一家人吃飽了,才可以吃飯。
頭家娘若是比較沒有度量,都要撿他們全家吃剩的食物,吃得不好、又吃不飽,還要做粗重的工作,工作量又多。你看,那個時代的人,可以做到這樣,那現在的人怎麼差那麼多?對吧!
又說「嚴師出高徒」,若沒有嚴格教導他,處處開方便門,因緣要怎麼發生,別人也無法預測啊!我告訴你們,像我那天在水池旁翻車,沒有人會相信。本來我是在彌陀院禁足加行,部份常住的工作,都交代淨某師處理,在立觀世音菩薩聖號那塊石碑的地方,有一道年久失修的水溝,被上面排下來的水,沖刷出一個窟窿,大約有兩坪寬的水泥路,若有人經過,是會不小心跌倒、受傷的。
還有抽水機那裡,有一棵杉樹,那個地方的路基都被掏空,泥土也已經裂開了,請淨某師去看,回來後說:沒有辦法處理;請工人來看,也沒有辦法做。我心想:「我自己出去做好了,不然那些工程沒有處理好,實在是一個隱憂。」當我施工到十一點,淨某師說要提飯到彌陀院給我,我說:「不用了,水泥灌到現在,你這樣跑上跑下的太疲累了,我自己上齋堂用齋就好了。」
哪知,那天大寮的如某師特別發心,他叫淨某師說:「師父的飯菜,你提過去給他。」淨某師從樓梯那邊提下去,我的車子從大門這邊開上來,直接開到齋堂,如某師說:「飯菜已經提下去了。」我心裡想:既然已經提下去,我就下去吃好了。
但是他提下去的午齋,有一碗炒麵、一盤菜,又拿一個鍋蓋。如某師是用水壺裝麵和菜,怎麼又拿一個鍋蓋呢?那天有很多工人來施工,我想:麵吃一吃就好了,這些菜留給那些工人吃,就把鍋蓋跟那盤菜放在車上。
車子開到工地時,沒想到,放在鍋蓋上的那盤菜,就滑到一邊去;看著它斜下去,我就趕快用手去接,一時沒有注意,車子的方向盤就偏移了,於是整台車就這樣翻了下去,當下我就一直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到那台車,正好停在魚池旁邊,我就從車裡爬出來了。車子翻下去,就像滾筒一樣,一直滾,滾了五、六次才停下來。不然,這下子可能要到魚池裡喝水了。因為翻車的地方,剛好在魚池旁邊,那附近又沒有人,這下子喝水,一定喝到飽了。
這條路才剛開通不久,可能是在提醒我:「都還沒有施工完成,就要開始修行?」(台語:有頭無尾)就是這個因緣,我才請阿揚師傅他們來釘模板,現在才把水泥灌起來。因緣就是這樣,你說這要怎麼預測呢?
所以,這個就是為人師長的要嚴格。有一本祖師的語錄,裡面有個公案非常清楚,師長教導徒弟,徒弟不受教,把師長的話都當成「馬耳東風」(台語),不理不睬的,直到徒弟死後,投生成魚,魚的背上長出一棵樹,牠在水中游行,樹一動魚背就流出鮮血,痛苦萬分。
他的師父是已經開悟的人,看到這條魚,就知道這是他那位徒弟所投生的,一念慈悲心起,就在船上幫他做一場水陸法會。當水陸法會圓滿,那條魚蒙受功德後,當下的靈性就超脱了;之後他的師父,將那棵樹鋸下來做成木魚。這就是我們現在早晚課誦,所用木魚的緣起,你看因緣果報就是這樣。
還有一個公案,是講師長沒有盡責教導徒弟,徒弟做錯了也沒有糾正他,當徒弟死了以後,就墮落畜生道投生成龍,龍的果報,是每個月要被火燒一次,要燒到只剩下龍骨,然後才慢慢長出新的肉,一個月肉長滿了,又要再被火燒,燒到剩下龍骨,如此反覆地受報,真是痛苦萬分。
當他深受這種果報的時候,才念及他的師父沒有盡責教導,恨他師父說:「你當我師父時,沒有盡責把我教育好,讓我死後墮落受這種果報。」有一回,他師父坐船,被投生成龍的徒弟遇到了,牠很氣憤,要撞翻船,索他師父的命,他師父被逼跳海,死亡之後,墮落到地獄道。你們若有覺悟,想要出家,就要相信因果。因果是如影隨形,你不相信它,它還是緊跟著你的,這一點你們一定要了解。
為什麼說「茅屋出狂僧」?我們住茅蓬,是要用功修行的,不是像有的人住茅蓬,是在逃避事情。當初人家住茅蓬,如古德都是到了相當的程度,自己有力量自行用功,這樣才去住茅蓬的。而且要有覺悟,若沒有人供養,沒有人送東西來的時候,就要自己處理。過去住深山修行的人,得道的人都是這樣,都避免出名的。
如虛雲老和尚,他把一個荒廢的道場重建起來後,就改名又到別的道場去。倓虛老和尚也是這樣,一直不斷去整修廢墟的道場。尤其是虛雲老和尚,他在六月求雪,求到天上都下雪。大家要知道,這是老和尚的工夫,是他的德行感召天地。當皇帝召請他的時候,他又改名離開了。
現在的人,天天都想揚名,這都是貪著名相的道理。我們學佛的人,眼光要遠,心量要大,不可貪求小利,不可故步自封。要知道,不能大捨就不可能有大智;不能大苦,就不可能有大樂。大覺世尊是由大捨大苦中來的。
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他當太子時,淨飯王怕他去修行,於是在皇宮裡面,建了四季享樂的宮殿,他大捨,捨掉一切去出家修行。釋迦佛是來娑婆世界,示現給我們看的,大家看起來好像都明白,知道這些道理,但是心裡呢?,念念都是說:「我太辛苦了!我已經付出很多了,是嗎?」
今天我到藤湖的大慈山,那裏有一位柯居士住在台中港,是二線一顆梅花的居士(警官),剛好是「智者文教基金會」那些委員的朋友。他們說:師父!他過去曾經去淨律寺皈依,他心裡有些疑問,想請教師父。
本來他是住在宿舍,但因為宿舍環境不好,空氣也不好,於是自己就買了一棟房子,才剛搬進去住一個半月而已,他最小的兒子就在紅綠燈下,被車子撞到第三節的頸椎,導致全身癱瘓不能動了,他懷疑是不是那間房子不好。就請了三位地理師去看風水,結果三位地理師說法不一,三位講三種狀況,他現在猶豫不決,心裡納悶著:這間房子大概是風水不好。
楊居士就跟何居士說:「要不要請師父到你家看一看?」他還說:「若請師父到你家,你就會比較有信心。」禮拜六那天,因他親自來淨律寺,邀請我去他那裡普照一下,所以我一大早就到他家,幫他灑淨一下,回到淨律寺的時候,才早上八點多。
我跟載我回來的郭居士說:「我想順便到大慈山看一看,見識、見識人家的建設。」看了人家的建設,感覺真是很慚愧,他們的山很高,所用的材質都很堅硬,建造的擋土牆也非常牢固。
回來之後,我想一想,往淨律寺那條路,路邊的安全防護欄沒有做也不行,再怎麼節儉,安全設施也不能省。大慈山那裡的建設,一切的工程,都是出家人在做的,看到那裡的出家人,有的人開挖土機,有的人開堆土機,他們整天都在外面為常住工作,真是令人感動。
大慈山住持,常某法師本人也沒有在現場,他那些徒弟大家都很合作。他們自己買幾台挖土機,還有堆土機,都是那些徒弟在操作機械,而且行駛得很順暢。你們可以去那裡看一看!那些出家人都很刻苦耐勞,又很合作。
阿彌陀佛!我那天去參觀,本來以為工人怎麼這麼早就在工作了,再仔細一看,原來他們都是穿出家的衣服,著短掛,大家都是身體健康,又笑咪咪的工作,你們可以去參觀、參觀。
當初廣欽老和尚,在建設承天禪寺的時候,我看那裡的出家人,也是如此,尼眾使用單輪手推車,都推得很起勁,鐵筋抬得嗄嗄叫(台語)。有人會這麼想,老和尚都修得那麼好了,怎麼還叫他的徒弟去做呢?
那時,有一位從香港來的修行人,向老和尚請教說:
「老和尚!請您開示。」
他又說:
「我在香港,般舟三昧行七遍。」
老和尚聽了就說:
「你行般舟三昧七遍,你要跟我開示才對。」
他說:
「我現在想在台灣買個百坪的土地,搭一間茅蓬,四邊環境整理、整理,就很好修行了。」
老和尚說:
「這比較簡單啦!寸外的容易,但是寸心難求啦!」
而他現在已經擁有好幾甲土地(常住腹地),並有雄偉輝煌的建築物了。修行若不從心地上下功夫,那真是太可惜了。
昨天「員林蓮社」有一位法師來淨律寺,我就告訴他,以前幫人家做長工的,回到家裡也沒得吃,只好留在老闆家工作,換一碗飯來餬口,而且都要等老闆全家吃飽了,剩下一些菜湯,隨便吃一吃而已。若沒有立志,想要忍辱也忍不下來的。
所以我告訴他,那時候的人,以社會上來說,是靈靈覺覺的,在第一時間的付出,只求換取一碗飯吃,這就是布施。遵守主人的教導,這是守戒。被打、被罵,還要吃剩的飯菜,這就是大忍辱。工作若沒有進展,就怕被人辭職。你看!每天都要這麼打拼,這就是大精進,對吧!做人家的長工,住在老闆家,一住就是十幾年,這就是大禪定。我說,這是不是六度萬行?菩薩六度萬行在哪裡?
「是菩薩成就眾生,還是眾生成就菩薩?」又譬如東西壞了,是要拿東西去配合專家(菩薩)修理?還是專家(菩薩)要去配合修理東西?
大家對這個道理,有沒有辦法體悟出來?一年過一年的,自己應該去回憶,有沒有進步?我今年若說,因果通三世,去年所行,今年是否比去年更進步?明年又該如何進步?還是越學煩惱越多?時間差不多了!你們要回去上供了,我們這裡也要上供。
學員問:
院長!今晚要插地藏香共修嗎?
院長開示:
要啊!但也要知道插地藏香,與稱念地藏王菩薩聖號的意義。這一念濟度眾生的慈悲心,若沒有提起來,插香就是妄緣。你若說,不是每天都有叩幽冥鐘嗎?你的心,若沒有通透到幽冥界,鐘聲傳到幽冥,幽冥界眾生的苦刑,是不會停止的。
假若,你只是在那裡唱歌叩鐘,以為有鐘的響聲就好了;這樣第一消磨自己的時間(台語:消磨,是耗損的意思),第二又阻礙别人。所以真正修行,就是通透這個心的理體,發揮作用,因此才說燈火,如油燈若沒有燈芯,怎麼會有燈火呢?
學員問:
院長!大慈山那個道場,大家都說很莊嚴,對社會很有貢獻。
院長開示:
說到貢獻,若真的有貢獻,我們也要隨喜讚歎,對吧!廣欽老和尚,當初從大陸來台灣,在廣明岩時,南部的信徒就一直去禮請他,請求老和尚到南部為他們開示,結個法緣,讓法輪常轉。老和尚心想:他們這麼誠心誠意的邀請,有一天就真的去南部弘法。從南部要回承天禪寺時,路經嘉義關仔嶺,就進去大仙寺拜訪開參老和尚,開參老和尚親自出來迎接。
問到:
「老師父!您去哪裡?」
廣欽老和尚回答:
應信徒誠懇邀請,我去南部一趟。
開參老和尚就說
「老師父啊!挑出去賣,是無值錢。物品若是好,拿出去賣就沒價錢。(台語)」
自從那次開始,廣欽老和尚就沒有再出去弘法了。人家老和尚只有一句話就聽懂了,老參跟老參對話,就這麼一句話,不必講很多。
量某師!佛法說自覺覺他,自己要如何有覺?要如何覺他?你們現在修到這個程度,也應該要清楚這兩句話的意涵。
學員答:
請院長慈悲開示!
院長開示:
我們說自覺,自己要先下工夫,自己若不明白,要覺他是很難的,對吧!你若自己都不明白,要如何指導他人、帶動他人,別人可能對你所說的話,不但不相信又阻礙,產生分別心。
學員問:
院長!近來佛教界,有些人寫文章批評,這對佛教也是有影響。
院長開示:
我們不談這個,我們只要認識自己,談人家的事要做什麼,對不對!我們何必浪費時間去談論別人,光是談論自己都談不完了,還要談論人家。現代科技越發達,電腦網路也越方便,相反的,造業的機會也越多,那有什麼辦法?對吧!
學員答:
院長!我們只要想到這些就很擔心。
院長開示:
你們怎麼那麼不自在,我們自己要去理解,要去回憶,這是我們自己的問題。為什麼呢?因為是我們過去生,沒有好好修行,愚痴才會有這個共業;我們若有精進修行,早就成就了,也不會在這個時候,說現在怎樣怎樣,是不是?
我們要了解,一切的際遇,都是自己的起心動念,不是誰安排的。壽命要活到幾歲?,也都是自己所造作的,一切都是自己的業;自己的福啊!當我們面對事情的時候,要靈靈覺覺,要去明白、去思惟,理解事情的本末,不要隨著動念起舞。
我們要知道,今天這個依報環境,若只是自己一個人,能有靈覺嗎?若沒有外在的環境和境界,讓你觀照,就不會有靈覺?自己要能安住才好。像小沙彌,他也不會變壞,你罵他,他也笑;你問他,他也笑笑;你沒有問他,他也笑笑。對吧!好了!好了!阿彌陀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就像以前有人說,電線桿對著寺院的大門不好,那位住持說: 「我怎麼那麼有福報?寺院大門前,插了一支那麼大的供香,在那裏供佛。」 他就這樣想,反而香火鼎盛,往來信眾絡繹不絕。相反的,你若心想,是一根大柱子擋在那裏,都不能翻身了,那就真的不能翻身。所以,全憑我們這一念心的關係啊!
這位太子捨身餵餓虎,讓大家聽了可以明理,知法很感動的,若我們這個眼淚流不出來,你不會消苦的。那隻金毛野獸捨皮給國王,又忍痛施給那些螞蟻、蒼蠅,牠們跟他沾食的時候,他不敢動,他怕若動一下,那些螞蟻、蒼蠅都會死掉。 反觀,我們稍微被蚊子叮一下,就很不高興啊!啪的一掌下去。你看那時候,金毛獸的皮脱下來。
第一次參加淨律寺兒童夏令營時,我才國小三年級吧! 當初被父母送去山上參加營隊時,總覺得:「寺廟嘛!沒什麼可怕的。」師父們都是和顏悅色、慈悲心腸。豈料在見到照因老和尚時,才知道自己只說對了一半。老人家確實是慈悲心腸,但和顏悅色的時間並不多,經常示現怒目金剛像來喝斥弟子,但內裡有著比誰都要熱忱的無緣大慈
連當時世界最好的手錶,白蟳王(台語)是白金純手工打造的,手錶也都丟掉。當初這種手錶在台灣是沒得買,還要特地去香港買,因為香港是國際市場,到那裡才買得到,三十年前,那種手錶一個要價五十萬,就像十元的銅板那麼厚,連手錶帶也是用手工打造的,質料都是白金。那時當居士,戴去蓮因寺,懺公師父他老人家還走過來看
現在末法時代,人都喜歡問卜求神通,許多信徒都是這樣子,跑過來跑過去的,一聽說那一個地方,有什麼神通異士,就跑過來跑過去。有一個人在自己徒弟的寮房,安裝錄音機;他的徒弟說:有居士去掛單一夜,那晚講了什麼話,三個月以後,那個人就對掛單的那位居士如數說出;因為這樣,那位居士就說:「喔!這個師父有神通喔!
「善根淺薄」,這是末法來的一個現象,比如說昨天去一家很高級的麵包店,在台灣光復後,一般麵包一個是賣一元,現在一個麵包就賣幾十元。而幾十元的麵包,和以前一元的麵包,有不同嗎?過去的那一塊麵包,牛奶味是會甘又香。 因為以前的牛都是純粹吃草,現在的牛都是吃飼料;就是現在有的牛也是吃草,但是現在吃草的牛。
就像以前有人說,電線桿對著寺院的大門不好,那位住持說: 「我怎麼那麼有福報?寺院大門前,插了一支那麼大的供香,在那裏供佛。」 他就這樣想,反而香火鼎盛,往來信眾絡繹不絕。相反的,你若心想,是一根大柱子擋在那裏,都不能翻身了,那就真的不能翻身。所以,全憑我們這一念心的關係啊!
這位太子捨身餵餓虎,讓大家聽了可以明理,知法很感動的,若我們這個眼淚流不出來,你不會消苦的。那隻金毛野獸捨皮給國王,又忍痛施給那些螞蟻、蒼蠅,牠們跟他沾食的時候,他不敢動,他怕若動一下,那些螞蟻、蒼蠅都會死掉。 反觀,我們稍微被蚊子叮一下,就很不高興啊!啪的一掌下去。你看那時候,金毛獸的皮脱下來。
第一次參加淨律寺兒童夏令營時,我才國小三年級吧! 當初被父母送去山上參加營隊時,總覺得:「寺廟嘛!沒什麼可怕的。」師父們都是和顏悅色、慈悲心腸。豈料在見到照因老和尚時,才知道自己只說對了一半。老人家確實是慈悲心腸,但和顏悅色的時間並不多,經常示現怒目金剛像來喝斥弟子,但內裡有著比誰都要熱忱的無緣大慈
連當時世界最好的手錶,白蟳王(台語)是白金純手工打造的,手錶也都丟掉。當初這種手錶在台灣是沒得買,還要特地去香港買,因為香港是國際市場,到那裡才買得到,三十年前,那種手錶一個要價五十萬,就像十元的銅板那麼厚,連手錶帶也是用手工打造的,質料都是白金。那時當居士,戴去蓮因寺,懺公師父他老人家還走過來看
現在末法時代,人都喜歡問卜求神通,許多信徒都是這樣子,跑過來跑過去的,一聽說那一個地方,有什麼神通異士,就跑過來跑過去。有一個人在自己徒弟的寮房,安裝錄音機;他的徒弟說:有居士去掛單一夜,那晚講了什麼話,三個月以後,那個人就對掛單的那位居士如數說出;因為這樣,那位居士就說:「喔!這個師父有神通喔!
「善根淺薄」,這是末法來的一個現象,比如說昨天去一家很高級的麵包店,在台灣光復後,一般麵包一個是賣一元,現在一個麵包就賣幾十元。而幾十元的麵包,和以前一元的麵包,有不同嗎?過去的那一塊麵包,牛奶味是會甘又香。 因為以前的牛都是純粹吃草,現在的牛都是吃飼料;就是現在有的牛也是吃草,但是現在吃草的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什麼叫做「共」與「不共」?很多的神通、很多的神變,外道跟佛法都是共通有的,你有天眼,外道有天眼;你有天耳,外道有天耳;你有宿命通,外道有宿命通。但佛陀的「漏盡通」,斷盡一切的煩惱,涅槃寂靜的境界,這就是不共的、獨步的,超絕、超勝於外道,最究竟的所在,這才是佛陀最殊勝的地方。 文殊菩薩為眾生演說,佛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什麼叫做「共」與「不共」?很多的神通、很多的神變,外道跟佛法都是共通有的,你有天眼,外道有天眼;你有天耳,外道有天耳;你有宿命通,外道有宿命通。但佛陀的「漏盡通」,斷盡一切的煩惱,涅槃寂靜的境界,這就是不共的、獨步的,超絕、超勝於外道,最究竟的所在,這才是佛陀最殊勝的地方。 文殊菩薩為眾生演說,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