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3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User Friendly

「一九七九年,語言學家雷可夫和哲學家詹生合作,開始調查譬喻的運作方式。他們在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提出一個激進的概念,表示少了譬喻我們幾乎無法思考…此外,譬喻的基礎一定是最基本的心智模型:我們對現實世界的物理認知…自從體現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的概念首次提出,實驗心理學家在這幾年提出了誘人的證據,證明雷可夫和詹森應該是對的。有個實驗顯示,手拿溫咖啡杯的人更有可能做出別人值得信任的判斷。」《我們的行為是怎樣被設計的》
續七月中旬的實習生職前訓練後,我又開始想著,如何在他們開始上線之前,給他們更多實務刺激。倒不是說,實習生們在研究所的準備階段不足以撐以即將面臨的挑戰,我想那些幾學分的理論與實務課程、幾學分的諮商倫理、幾學分的特殊議題、幾學分的OO諮商專題…這些都扎實的很,遠非我一介小小帶領者所能給出的知識,然而實務現場要觀照的面向太多,以綜合議題現身的當事人、不必然盡如人意井然有序的諮商空間、掛一漏萬的諮商媒材、永遠少那一句貼切的臨場反應…以及最重要的也是最難搞定的人:進行諮商晤談的實習生本人。
曾經不止一次在不同實習階段,可能實習了三個月、可能實習了半年、也可能臨近實習結束,詢問實習生,他們所認知到的諮商是什麼,又或是,諮商如何發揮效用,多數的回答是支支吾吾不是那麼肯定。更有可能的是,如果曾端真老師現在問我什麼是諮商,我的回答也差不多是相同反應吧。笑。
再給實習生們第二場職前訓吧。我想。
上一次從個人的生命片段介紹自己,還有指定回應避免冷場,這回則是指定內容再各自發揮:聽過相同內容的 podcast [Curious Barbell 好奇槓鈴-健身與人生的對話 #56 教練,你還在跳舞嗎?人生經驗都會成為未來的養份 ft. 年年]*之後,每個人據此從中提出一個問題,再由其他人回應,而我的角色就是負責計時的場控而已。當然不止。
在諮商技術課程裡,技術演練是重點,因此會有大量的練習,並且透過錄音/錄影在事後加以討論、改進。然而,多數的演練是以同學彼此相互進行為之,再加上這次我扮演當事人下次換你扮演,演練之間的角色交錯且互有禁忌,因而大家容易相敬如賓,很可能演變成無限賽局;相反的,在諮商實習過程中,當事人就是當事人,角色極為單純,曉得會談對象是實習心理師,理智上知道這是生活中不會有任何牽扯的人(內心裡可不一定如此)而不會遷就討好,因而更能真實呈現自己。而這過程,其豐富度遠超過研究所課程的學習,也因此督導對於實習生的關照程度能較授課的教師來得深且廣。理論上啦。
諮商,其實在協助當事人理解自己未能明言的內在邏輯而已,而這邏輯往往具有深刻的個人意義與情感,等著被發掘。
多數的諮商理論教科書會把一個人切分為三個區塊:認知、情緒、行為。在實務上,有些工作者則是會討論身心靈三個區塊。不論怎麼區分,都遠勝笛卡兒心物二元論。儘管如此,對於身體的感覺,卻是不同學派有不同的說法,甚至更有可能輕輕帶過。而這集播客邀請到健身教練,談談他走上這條路的契機,也聊聊他的身體觀、人生觀。如此多元的題材融合在兩集訪談中,有許多值得發掘的題目,就看實習生們怎麼運用,而我也可以藉機了解他們的邏輯,一點點。
對了,何以挑選此集播客呢?不曉得會不會有實習生這樣子提問、邀其他人回答呢?
*其實我指定了兩集播客,這集之後還有下集,兩集合計約95分鐘,如果微調速度的話,還可以壓縮在80分鐘內聽完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