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參與了勞動部與大專院校所開設的培訓專班,因此想上來分享我的一些學習歷程以及心得。這是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後續我會再隨著課程進展發布相關的內容。
身為資管系畢業的我,應該還蠻能與金融科技扯上關係的。可是挺尷尬的就是,我一直都是以程式學習為目標,因此在學期間並沒有涉獵到與其相關的知識或訊息。經濟學、統計、會計,幾乎就是考試過了就好,內容是什麼早已拋到九霄雲外。
畢業前夕教授看我無所事事,便找我去談話。金融科技在當時是個很熱的議題,她建議我能夠往這個領域學習,同時也推薦我參與相關競賽。不過當時的我就是一個廢宅大學生,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未來,也完全沒有動力,於是這件事便不了了之。但也是因為這個機緣,我第一次覺得自己或許可以更深入的去認識「金融科技」這個名詞。
畢業後到了接案公司當軟體工程師,寫著不怎麼樣的 code,領著不怎麼樣的薪水。正當我對於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之際,家中陸陸續續發生許多大小事,因此我選擇離職,希望自己能多幫忙處理家中事務,也希望自己能利用這個機會,在閒餘時間自學,提升自己的能力。
沒想到自學的效率並不如預期來得高,而家中的大小事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某天在網路上意外看到課程訊息,心力憔悴的我決定讓自己換個環境,讓自己到一個能夠逼自己成長的環境。
因為是培訓計畫,授課教授也是特別安排過的,所以並不能一口咬定是否頂尖大學的教授就是比較好。但我上課至目前為止,發現與我之前學校的教授相比起來,這裡的教授擁有更多的資源能給予學生。像是其中一位教授在多個學校兼課,因此與業界一同開設了跨校合作計畫,使我們能有機會與其他學校的學生一起進行產學專案,而配合的業者數量也是我前所未見的。
此外,教授的學經歷豐富,時常不是專注於一門學問來進行講述。以這次課程來說,負責經濟與金融的教授在上課時經常給我們舉例,他舉的例子非常廣,遍及莎士比亞到長頸族,完完全全的讓我感受到了他的學識淵博。同時也讓我發覺,若沒有和他一樣的廣度,便不能聽懂他在說的是什麼,還好以前多少有涉獵一些相關知識,不然我在他的課堂上或許只能當個小白。
不過我對於金融的確沒有半點知識,甚至是常識,所以課程中有很多時候我真的只能當個小白,詳細內容則會在下一段會提到。
尚未開課前,我以為來報名的同學都會是與我一樣,沒有什麼目標與專業技能的無業遊民。可是當課程開始後,我才驚覺身邊的人都比我要來得厲害許多,甚至不乏外國留學回來的學生。
班級中光是會計事務所出身的就有好幾位,此外還有比老師還更懂股票的投資人,更有靠著交易比特幣賺進七位數的同學。有的人是因為賺了不少錢,平日無事因而想來學習相關專業知識;有的人則是因為疫情關係歸國,想趁著空檔來多做學習。
部分同學在課堂中的發言積極度讓我深刻的感受到他們學習的迫切性,自己與他們的差別在專業課程中則更顯得淺而易見。在一堂財務管理的課程中,會計師們可以輕易地回答出老師對於財務報表的各個問題,而談到股票與虛擬貨幣時,也能有富有經驗的投資人來與大家做分享,我想「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相較之下我什麼都不懂,只能當個小白看著各個大神大展長才,實在覺得好慚愧。我想,今日的主題若換成我較擅長的領域,我或許也沒辦法答上來,仔細想想,覺得自己所擁有的知識都好膚淺。同樣的年紀,卻有不同的造詣,大概與積極度有很大的關係。
從小到大,我一直都是以一個被動的態度去學習,學校老師教我什麼,我就學什麼。還記得畢業前,一位我很喜愛的教授問我:「你擁有熱情去做過的事情是什麼?」我實在答不上來。好像沒有什麼事情是能夠讓我廢寢忘食的、讓我非常投入熱忱在其中的。我說我喜歡畫畫,但我卻未曾拼了命的去畫;我說我喜歡音樂,可我也未曾著了魔的去研究它。
我耗費最多時間與心力去做的,大概就是玩遊戲了吧,不過要是我真的熱愛它,或許我會讓自己達到電競選手的高度也不一定。所以探討下來,我究竟對於什麼事情保有熱情?實在不得而知。我應該怎麼去調適,才能讓自己有動力去追求我所感興趣、我所想學習的事情?最糟的狀況似乎不是厭惡分明,而是我好像什麼都可以;更糟的似乎不是專長集中、表現極端,而是我好像什麼都好,卻又什麼都不夠好。
光是短短的一個星期,就讓我受了不少刺激,好像每次參與這類的學習活動,對我來說都是一個打擊。認清自己不足的感覺並不好受,但它同時也為我帶來了前進的動力,只不過人總是健忘,我怕時間一長,就會忘了該加倍努力。但願在這不長不短個三個多月裡,我能夠有所進步,找到自己的方向與歸屬並且持續努力,共勉之。
產業新尖兵計畫
對象:15 至 29 歲本國籍待業青年
培訓領域:電子電機、工業機械、數位資訊、綠能科技及國際行銷企劃等。
補助與獎勵:免費參訓,最高補助訓練費十萬元。每月還有 8 千元學習獎勵金,上限 9 萬 6 千元。
網站:https://ttms.etraining.gov.tw/eYVTR/Covid/ELIT/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