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6|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成人亞斯的心理短寫】亞斯人的認知盲點──在人際互動上:認知部分,而非認知整體

「完形的概念」指「整體大於部分的和」,意思是部分的意義加起來不是數學,場域內的所有東西都相互關連,所有事物彼此依賴,產生更大的意義。
可看見的元素是依據「眼見為憑」與「推理認知」;隱形的元素是依據「當下情緒」、「時間──帶著過去的情感與經驗」;兩者合起來就是人際關係的表達。社交系統的人際關係就是如此的複雜等式,如何解釋意義 A、B、C,解釋的依據又來自文化背景、社會情境及關係深淺。資料判斷後,最後才由「自我核心」對照「我的原則/喜好/顧慮」,想「啊,這件事要怎麼辦對彼此都好」。

亞斯的認知是優勢
但在人際互動上,在社交系統裡卻是見樹不見林。
以視覺圖片做比喻:從三個附圖裡你看到了什麼? 黑影是主題,其餘白色為背景。
先想想 . . . . . . 就主題來看:是座台、森林裡的樹及吹喇叭手。 只有這樣而已嗎? 還有什麼? . . . 就白色背景來看是… 只有這樣而已嗎? 還有什麼? . . . 把黑白兩邊的圖像加起來,還可以替此圖像說一個故事:「對峙的兩人」、「森林大帝之爭」、「思念的歌」。
我們所討論的部分與整體,可看見的元素(黑影)有意義 A、隱形的元素(殘缺不明顯的白色背景)有意義 B,兩者合起來(整幅圖)又是另一個意義 C,皆是「完形的概念」──指「整體大於部分的和」,意思是部分的意義加起來不是數學,場域內的所有東西都相互關連,所有事物彼此依賴,產生更大的意義。
可看見的元素是依據「眼見為憑」與「推理認知」;隱形的元素是依據「當下情緒」、「時間──帶著過去的情感與經驗」;兩者合起來就是人際關係的表達。社交系統的人際關係就是如此的複雜等式,如何解釋意義 A、B、C,解釋的依據又來自文化背景、社會情境及關係深淺,因此呼吸不是只有一之型到九之型而已,還有個人自創的任意組合型。資料判斷後,最後才由「自我核心」對照「我的原則/喜好/顧慮」,想「啊,這件事要怎麼辦對彼此都好」。

但是亞斯的認知盲點在於
亞斯習慣了「可看見、可捉摸的認知才有意義 A」,其餘項目不列入考量,接著進入「自我核心」對照「我的原則」,想「啊,這件事要怎麼辦對彼此都好」。亞斯的認知,就習慣僅考量認知(看得見的部分),快刀斬亂麻,迅速做出決定。
就「事物」本質的是還好,不會有多大差別,但是「人際互動」性質就不行了,亞斯人常常反覆,改來改去。
這是因為看得見的部分會隨角度、時間有所變化,當看得見的面向不同、轉角度後,亞斯資料收集有變,當然決定又不同了。而且有的亞斯人不掩飾,內心的思考過程會直接說出來,他自己覺得很一般,但對社交系統及社會人卻是「反覆無常」,沒有一致性,而且搞不懂他到底要幹嗎。(當然,反過來,在某些情緒比重多的事上,卻又是社會人反覆無常,亞斯人常覺得被情緒勒索。)

認知盲點這件事有好有壞
但關係經營時如果對方是社會人,面對重要他人時就無可逃避,是亞斯人要學習「整體觀的思路習慣」,盡量趨近,並養成「暫停快刀回應的第二層動作」。
這部分是需要努力的,需要自我覺察。
這對成人亞斯很難,因為神經系統已習慣那麼多年,先入為主,相當困難從「見樹」的角度轉為「見林」。所以至少先養成「暫停快刀回應的第二層動作」。
亞斯人常反駁說,不是啊我很努力了…不對,你要審視你的努力是否又掉入自我中心的認為裡,你給的「若不是重要他人要的」,那算是給嗎?如果你還說「是」、「他不要我也沒辦法」…那就是還在自我中心的觀點裡,這不是「互動」,最後也會因為這樣無法維持與重要他人的關係。
亞斯人要練習確切抓出思路的慣性作用,因為你所重視的人需要你的回饋,他無法一直保持「接受你不能調整」的單方面付出,這是人性,不是他不願意,亞斯人也要了解社會人的需求──他需要被回饋,就如同先前說過亞斯人的情緒表達,並非自言自語,而也是期待有人回應一樣。我認為,至少要努力養成「暫停快刀回應的第二層動作」。
心理師作為關係協調者,自然也會跟社會人說「你要直接表達你要什麼」,厚臉皮地直說,才能讓亞斯人知道怎麼滿足你,達到有效的結果和關係經營。
兩邊都要努力,是正確方向的努力,才是關係經營的重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