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死:讀Frankl《生存的理由》、《向生命說Yes》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個寂靜的夜晚,我坐在椅子上,沉悶的讀著Frankl的《生存的理由》。我把世界拋在腦後,安靜的想著死亡,與分離,與那些再也見不到面的人。多希望,你還在這裡;如果他們還聽得到,我就會說這些話,說出我從未跟他說過的話。
我盼望Frankl能幫助我,所以我跑到圖書館,把他的書都借回來。如果還能見到Frankl,我想問他說:你怎麼能做得到?經歷了長期的折磨,被戰火焚燒了故鄉和一切,差點死去。而當你回復自由時,你最愛的妻子已經死去,在集中營,年僅25歲。你怎麼還能活下去?還能幫助這麼多其他人?
愛妻是否仍在人間,我不知道,也無從知道(整個集中營的囚禁生活期間,既無書信也無任何通郵);但此時此刻,這些可以說已經無關緊要了。摯愛的親人是否還活著——從某個角度而言,我現在已經不需要知道,因為已經沒有任何事物會影響我的愛,以及對這份愛的思念,和心中影像那充滿愛的凝視。如果我當時便知妻子已經去世,相信自己也不會受到這事實干擾,內心同樣可以忘我地沉浸在愛的凝視中,精神對話也會同樣強烈、充實。至今我才明白這節經文的真諦:「求你將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記……因為愛情如死之堅強……」
我一直都無法了解這種想法。如果,他真的死了;如果,人的死後是一片虛空,只剩下墳墓和風沙。那我愛什麼呢?我的愛,我的痛苦,只能夠幫助我自己。卻無法給那個人,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撫慰。那我的愛並不會像死一樣堅強,而只會像生命一樣脆弱而已。
有回,一位年長的家庭醫生因為患有嚴重的憂鬱症,而前來找我諮詢。他畢生最愛的妻子兩年前過世,往後他始終無法釋懷。好,我該怎麼幫他?我該對他說什麼?我忍住什麼都沒對他說,反而直接問他:「醫生,如果是你先過世,而你妻子得獨自活著,那怎麼辦?」
「噢,」他說:「這對她來說一定很可怕,她一定會很痛苦!」
這時我便回道:「你看,醫生,她免於受這種苦,就是因為你讓她不用受苦。沒錯,代價的確就是你得獨活、哀悼她。」
我必須活著,為你受苦。而不是讓你哀悼我,為我哭泣。也許這個想法說服得了我,你還活在我身上。就像如果我先死了,我還活在你身上一樣。我們堅強嗎?我現在知道了,我們從來都不堅強。但是,在我裡面,你卻支撐著我,不允許我太早死去,和你一樣。為了彌補你曾經留在這個世上,現在卻不在,為了記念你已經做過的一切。
看似會剝奪人類生命意義的不僅是苦痛,也包括死亡。我總不厭其煩地說,生命中真正瞬息萬變的只有它的潛在力,不過一旦實現了便立刻成為現實,保存於過往,安全地遠離無常。一旦成了過去,就沒有什麼會消失而無法挽回,全部都收藏入庫不得撤回。
人往往只想到無常殘留的遺跡,卻忽略了豐收的過往——那些自己曾經搶救的所有功績、歡樂與苦痛。過去無法重來,發生過的無法抹去。我應該說,曾經存在是最確實的存在。
總會結束,有一天,我也會結束。到那一天,我就會知道,我一直想知道的答案。不論是仍然會存留些什麼,或是完全的空虛。
不論是哪一個答案,至少我們是一樣的。
Frankl:《向生命說Yes!》。李雪媛、柯乃瑜、呂以榮譯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8會員
142內容數
對有興趣的哲學論題進行科普,希望吸引大家來一起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傅元罄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939年,潘霍華回到了德國。那時德國在納粹的統治下,已經開始迫害不同政見者與猶太人。就在希特勒即將自殺的前一個月,1945年4月9日,潘霍華被納粹政府宣判叛國罪,處以死刑。
老師在講台上說:放開一步,讓萬物自己存在、生長;我們能通過這樣的心境,去感受它們存在的意義。意義,意義在哪裡呢?我們終有一天不會看見明天的太陽,也不保持期待;這就是我們存在的意義?當我從窗外慢慢轉醒,回過神來,課堂已經進入問答時間。
但痛苦還是痛苦。約伯茫然的看著,現在;每一天都在重複著的現在。他失去了所有兒女;不是不和、爭吵,然後離家,有一天可能還會再回來——而是全部都死去了。約伯茫然的看著眼前的東西,望著天空。但是他的上帝——如果真的有的話——卻沉默著,沒有出聲,連一隻手指都不肯動。
生命中的不確定,總是干擾著我們。有時候我們感到恐懼,在路口前窺視著,徘徊著,卻始終不敢向前。停留在原地。有時候,我們把害怕掩埋起來,若無其事的生活。好像什麼也不曾發生過。害怕在心底漸漸的膨脹。不過,更多的時候,我們只是活著,不想也不願去想到這件事。 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回憶是不能拯救現在的。現在,還
中國傳統有句老話,叫做「養生」,意思是人全面的發展自己的生命,並盡量保護它的完整,不受損傷。不過,我們要怎麼達到這個目標呢?這就牽涉到人的身體的運作方式,在不同的「機制」間轉換的問題。「機制」是法國學界研究「身體」時常用的一個術語;簡單來說,我們身體的能源就像是一個發電機,根據不同的轉速、有沒有上機
「與缺席者的對話」,有人這樣子稱呼信件,這種在Email與社群網站之前的傳達方式(好像是一個很遙遠的時代,連回憶都難以把它清楚的塑造出來)。雖然你不在這裡,但我還是想跟你說話;這是在我任何說出口的內容以前,所隱藏著的,第一個單字。
1939年,潘霍華回到了德國。那時德國在納粹的統治下,已經開始迫害不同政見者與猶太人。就在希特勒即將自殺的前一個月,1945年4月9日,潘霍華被納粹政府宣判叛國罪,處以死刑。
老師在講台上說:放開一步,讓萬物自己存在、生長;我們能通過這樣的心境,去感受它們存在的意義。意義,意義在哪裡呢?我們終有一天不會看見明天的太陽,也不保持期待;這就是我們存在的意義?當我從窗外慢慢轉醒,回過神來,課堂已經進入問答時間。
但痛苦還是痛苦。約伯茫然的看著,現在;每一天都在重複著的現在。他失去了所有兒女;不是不和、爭吵,然後離家,有一天可能還會再回來——而是全部都死去了。約伯茫然的看著眼前的東西,望著天空。但是他的上帝——如果真的有的話——卻沉默著,沒有出聲,連一隻手指都不肯動。
生命中的不確定,總是干擾著我們。有時候我們感到恐懼,在路口前窺視著,徘徊著,卻始終不敢向前。停留在原地。有時候,我們把害怕掩埋起來,若無其事的生活。好像什麼也不曾發生過。害怕在心底漸漸的膨脹。不過,更多的時候,我們只是活著,不想也不願去想到這件事。 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回憶是不能拯救現在的。現在,還
中國傳統有句老話,叫做「養生」,意思是人全面的發展自己的生命,並盡量保護它的完整,不受損傷。不過,我們要怎麼達到這個目標呢?這就牽涉到人的身體的運作方式,在不同的「機制」間轉換的問題。「機制」是法國學界研究「身體」時常用的一個術語;簡單來說,我們身體的能源就像是一個發電機,根據不同的轉速、有沒有上機
「與缺席者的對話」,有人這樣子稱呼信件,這種在Email與社群網站之前的傳達方式(好像是一個很遙遠的時代,連回憶都難以把它清楚的塑造出來)。雖然你不在這裡,但我還是想跟你說話;這是在我任何說出口的內容以前,所隱藏著的,第一個單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為「電影」刻墓誌銘,絕對比為真實生活的人或人生容易;這甚至要延伸到已年屆高齡的阿莫多瓦,或許是在用電影為自己寫自畫像,你可以說那是《隔壁的房間》是一封寫給電影的情書/遺書(有人說,最好的遺書都是情書)。為了對抗死亡的恐懼,為了尊嚴擁抱死亡,為了再一次有尊嚴的宣告:死神不存在。愛與性,在我手中。
Thumbnail
《愛欲之死》推崇的愛是工整的等式,是等號之後不可化約與反推的「二」,而在高達 1960 年代的一部部電影裡,我們看見了「一」與「一」碰撞出相加、減、乘、除,甚或延伸到「三」乃至更多的排列組合與不等式,既是孩子在紙上遊戲式的隨興塗鴉,亦是大人苦苦思索而無法證明的一道題。
Thumbnail
〈砲塔樓梯上的會面〉(The Meeting on the Turret Stairs, 1864)是一幅每看一眼,都會感到心弦被觸動的水彩畫。畫家為弗雷德利克・威廉・波頓(Frederic William Burton)。
Thumbnail
本片算是成功的電影,它的成功之處得力於<死侍>從立項到兩部作品奠定的基礎:「反英雄」以及「和觀眾共謀」,而這兩點又是相互呼應的。關於前者,說的還不是主角口無遮攔的嘴砲、腥羶色段子想怎麼來就怎麼來─這只是建立死侍反英雄人設最快速、最膚淺的手段─而是對漫威英雄系列的成功而生的反動:滿口大仁大義的隊長永遠
Thumbnail
「去死吧!」 為什麼會想要老公去死? 這麼激烈的話語應該是要對仇人才會說的話才對,但是這邊卻是對著當初選擇走一輩子的愛人說的。 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到底老公是做了什麼,竟然想要他去死?這些妻子的內心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一直以來我清楚會有這麼一天,我必須做出艱難的決定,決定別人的生死,把希望寄託在充滿不確定的未來......。看著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的她,聽著規律的呼吸器聲響;聞著空氣中醫院特有的消毒水氣味,手上拿著放棄急救同意書的我頓時感到窒息。但我明白也許這就是終點,無意間想起她曾提起一句:真的好累。將近15
死亡 死亡,其實也未嘗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一切都可終止了,能好好休息了。 但是在畫下句點之前,好像有些事應該要做。 只是,好像是沒有辦法擁有做好準備的時刻。 至少,從未完整寫過一篇遺書, 好好感謝那些愛我的人,一直以來的照顧良多, 無限制地承接我,擁抱我的脆弱。 好好表白那些我愛的人,在
Thumbnail
桃林鎮發生一宗命案,少女被殺害後棄屍在桃花樹下。十四年前,同樣的地點與命案現場布置,受害者是記者李海燕的好友丁小泉,而李海燕的父親被指為凶手,在獄中畏罪自殺。背負著回憶枷鎖的李海燕,回到桃林鎮,與同樣帶著傷痕的丁小泉初戀男友-刑警宋東年一起尋找真相。但是,記憶一旦解封,恐懼、悲傷、痛苦也將伴隨而來。
Thumbnail
死亡結束的是一個人的生命,並不是兩個人的關係,但我們對逝者的愛,與ta曾經共度的時光,這份聯結的份量,都不會因為對方的離去而變得不重要。如果你想和曾經深愛而已經永遠離開的ta有一次交流的機會,這篇文章將一定會說到你的內心深處。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與伴侶之間的愛與陪伴。通過作者的故事,深入探討了愛的力量以及情緒支持與陪伴的重要性。作為基督徒,作者也分享了她的信仰和禱告如何幫助她度過困難時刻。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為「電影」刻墓誌銘,絕對比為真實生活的人或人生容易;這甚至要延伸到已年屆高齡的阿莫多瓦,或許是在用電影為自己寫自畫像,你可以說那是《隔壁的房間》是一封寫給電影的情書/遺書(有人說,最好的遺書都是情書)。為了對抗死亡的恐懼,為了尊嚴擁抱死亡,為了再一次有尊嚴的宣告:死神不存在。愛與性,在我手中。
Thumbnail
《愛欲之死》推崇的愛是工整的等式,是等號之後不可化約與反推的「二」,而在高達 1960 年代的一部部電影裡,我們看見了「一」與「一」碰撞出相加、減、乘、除,甚或延伸到「三」乃至更多的排列組合與不等式,既是孩子在紙上遊戲式的隨興塗鴉,亦是大人苦苦思索而無法證明的一道題。
Thumbnail
〈砲塔樓梯上的會面〉(The Meeting on the Turret Stairs, 1864)是一幅每看一眼,都會感到心弦被觸動的水彩畫。畫家為弗雷德利克・威廉・波頓(Frederic William Burton)。
Thumbnail
本片算是成功的電影,它的成功之處得力於<死侍>從立項到兩部作品奠定的基礎:「反英雄」以及「和觀眾共謀」,而這兩點又是相互呼應的。關於前者,說的還不是主角口無遮攔的嘴砲、腥羶色段子想怎麼來就怎麼來─這只是建立死侍反英雄人設最快速、最膚淺的手段─而是對漫威英雄系列的成功而生的反動:滿口大仁大義的隊長永遠
Thumbnail
「去死吧!」 為什麼會想要老公去死? 這麼激烈的話語應該是要對仇人才會說的話才對,但是這邊卻是對著當初選擇走一輩子的愛人說的。 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到底老公是做了什麼,竟然想要他去死?這些妻子的內心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一直以來我清楚會有這麼一天,我必須做出艱難的決定,決定別人的生死,把希望寄託在充滿不確定的未來......。看著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的她,聽著規律的呼吸器聲響;聞著空氣中醫院特有的消毒水氣味,手上拿著放棄急救同意書的我頓時感到窒息。但我明白也許這就是終點,無意間想起她曾提起一句:真的好累。將近15
死亡 死亡,其實也未嘗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一切都可終止了,能好好休息了。 但是在畫下句點之前,好像有些事應該要做。 只是,好像是沒有辦法擁有做好準備的時刻。 至少,從未完整寫過一篇遺書, 好好感謝那些愛我的人,一直以來的照顧良多, 無限制地承接我,擁抱我的脆弱。 好好表白那些我愛的人,在
Thumbnail
桃林鎮發生一宗命案,少女被殺害後棄屍在桃花樹下。十四年前,同樣的地點與命案現場布置,受害者是記者李海燕的好友丁小泉,而李海燕的父親被指為凶手,在獄中畏罪自殺。背負著回憶枷鎖的李海燕,回到桃林鎮,與同樣帶著傷痕的丁小泉初戀男友-刑警宋東年一起尋找真相。但是,記憶一旦解封,恐懼、悲傷、痛苦也將伴隨而來。
Thumbnail
死亡結束的是一個人的生命,並不是兩個人的關係,但我們對逝者的愛,與ta曾經共度的時光,這份聯結的份量,都不會因為對方的離去而變得不重要。如果你想和曾經深愛而已經永遠離開的ta有一次交流的機會,這篇文章將一定會說到你的內心深處。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與伴侶之間的愛與陪伴。通過作者的故事,深入探討了愛的力量以及情緒支持與陪伴的重要性。作為基督徒,作者也分享了她的信仰和禱告如何幫助她度過困難時刻。